文档详情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73KB
约6页
文档ID:316100224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_第1页
1/6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    马慧(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66071)Reference:顺应理论作为语用学的一个分支,对应用翻译中的归化翻译的解释力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异化翻译的理论还少有人提及本论文基于顺应理论中的动态顺应、语境顺应等观点提出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同样具有较强的解释力Keys:顺应理论:异化翻译:语境HO:A:1673-2111(2012)05-0095-021 顺应理论顺应理论作为一个概念,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来自wWW.lw5u.coM]Jef´ Verschu-en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他于1999年出版的专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关于顺应,他认为“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因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过程是出于语言内部结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结构原因,也不论它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Verschu-en.2000)三个关键概念即语言的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而顺应性是核心。

变异性指的是语言结构各个层次可能选择的范围商讨性指的是语言选则的灵活性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使人类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何自然等,2007)这三个特性相互关联,但又以顺应性为最主要特征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为基础概念,而顺应性则是核心和最本质概念语言选择的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的“顺应”,即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语言结构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动态顺应(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Verschu-en .2000)2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基于顺应理论的基本观点,顺应理论对应用翻译中的异化具有强解释力,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它强调顺应过程的动态性动态顺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翻译的选择要符合原语的语言语境其次,译语的选择顺应原语的文化语境;最后则是还要强调情景语境的顺应语言顺应不应解释为单向性的,语言选择也会改变环境,或使环境或现实反过来顺应语言选择”(何自然等,2007)。

顺应是动态相互的,在把源语译为目标语的过程中,如果引进动态顺应,则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目标读者的认知心理、对事物的理解概念、社会交往、等多种翻译方法中进行并在高度灵活的策略下作出理解和选择从而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源语的交际目的促成交际成功二 是因为顺应论丰富、深化了我们关于语境的认识狭义的语境就是语言语境,而广义的语境是指一切与语言使用相关的因素包括: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语言外环境(extra -linguisticcontext)前者主要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以及知识常识等因素它指的是物理世界(physicalWorld)、社交世界(socialWorld)、心理世界(mentalWorld)和交际双方(utterer and interpreter)(何自然等,2007)而后者语言语境,即上下文,主要包括交际者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语言语境包括三个方面:篇内衔接(cohesion)、篇际制约(intertextuali-ty)、和线性序列(sequencing)语境对话语的制约作用是各种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

语言使用者在选择和理解语言中作出不同的适应一切翻译过程都是动态的顺应的过程,其前提是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并保证其获得足够的认知效果3 语境顺应对翻译的影响3.1社交语境顺应改变翻译观念社交世界指社交场所、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准则需要语言做出顺应的社会因素难以穷尽,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交际场合既定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因此顺应过程也是非常动态、非常非常微妙的翻译活动中要顺应的社交世界不仅仅指的是原文描写的社交世界,而且也包括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顺应的完整性杨蒙,2006).比如说根据英美文化习俗,直说大、小便之类的话是被认为十分鄙俗的,即使是公示语也要采用[来自www.Lw5U.com]较雅的委婉说法,如Commit no nuisance等但是译成汉语时却不能保留原来的表达方式,只好转雅为俗,直说“禁止小便”之类,否则起不到公示语的劝诫作用左炎,1999)汉语公示语中表示:“不”、“禁止”等含义的措辞,语气较重而为了照顾和尊重译文读者的感受和面子在翻译是最好不要使用“no, don´tprohibitforbid´’这些个词来表示,采取一些变通的表达方式如正反表达法则是一个可行之策。

比如:严禁吸烟可译为:smoking-free area请勿乱抛空包:Please Dispose Properly.同一个话题从相反角度加以传达信息效果则更加顺应译语文化的社交语境3.2认知语境顺应增强文化意蕴顺应理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顺应性使得语言选择具有灵活性,满足了交际的需要(Verschu-en .2000)顺应性是保证交际成功的语言特性,语言交际者所使用的语言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根据不同的的交际对象和环境作出选择性顺应顺应是要本真宣传源语文化的宗旨来扩大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给他们上文化补习课在源语译文中要适当增加目的语解释源语中暗含的文化知识从而扩大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理解源语特有文化例:无锡市区有一大型广告牌,上面有一句宣传口号是“无锡充满温情和水”,有人把它译为“Wuxi is full of warmth andWater.”而包教授则将它改译为“Wuxi,fullof´Warm-heartedness and sweet water”改译后的文本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实质和内涵3.3心理语境顺应满足求新需求心理世界指的是交际者的认知和情感因素。

它包括了交际者的个性、意图、愿望、情绪以及自身的心理需求等按照顺应理论的观点,翻译是一种动态的选择过程,即文本与译者之间的顺应和交流过程,因此翻译中除了考虑具体场合和对象外还应考虑译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因素西方读者有着不同的认知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阅读习惯,我们要想顺应必须先了解他们真正的审美心理期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体会目的语读者的感受,顺应其心理世界西方国家重视权利平等,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平等对待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也应考虑到这个因素强调平和友好的语气,这样所译信息才更容易让人接受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需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译者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担负起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由于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的客观存在,绝对的顺应不可能在翻译活动中完全落实,这就需要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动态灵活的作出选择和顺应性解释,而这其中读者的心理需求则是应该考虑的认知语境比如在某商店门前的公示语“所有商品不还价”译为“Bargaining is not allowed”.若是外国人看了则会认为是不要商讨价格,显得强硬和刻板,感觉很不友好,若改用“Allfixed prices”的表达方式则清晰明了并且很好的照顾了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感受。

4 结语总之,顺应理论支持应用翻译异化观,一方面要在语言上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特征;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语境方面的差异减少文化交流中的缺省内容,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期待在实际翻译中也不是绝对地追求异化而排斥归化,只有相得益彰才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