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模式的方式与探究 文/王玲玲【Reference】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的实践中产生的,对于指导实际教学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已经发展为教学论的新研究课题而声乐教学模式是音乐教育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声乐教学模式的概念,发展思考开来,结合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现状,并为其进一步改革做出设想Keys】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声乐教学是一项将声乐演唱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音乐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技巧学科,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的学科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过分的注重声乐技巧的学习,与声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类似,没有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这样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会唱歌但不会教学,难以适应以后的教学活动,会影响到音乐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充分了解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一、声乐教学模式的相关知识1、声乐教学模式简介声乐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声乐理论和声乐教学理念的指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声乐教学活动框架,同时是能够调控整体教学与各个因素间的联系的一种功能活动程序声乐艺术的历史非常悠久,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时起步,在如此长久的发展历程中,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也衍生出不同的声乐教学模式。
2、声乐教学模式的方式发展历程为了对声乐教学模式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有必要来回顾一下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史2.1 传心授式传心授的声乐教学是最为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伴随着诗歌的出现而衍生而来的,以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思想为主要依据,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教授传统的声乐技巧、风格、学习内容其教学模式程序为由老师教授、学生进行模仿、老师解答疑惑、风格固定几个主要部分即通过老师向学生教授声乐的演唱风格、技巧,学生模仿老师的演唱,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存在的疑惑提出纠正,通过反复的老师教、学生练形成学生比较固定的技巧和表演风格,并且与老师的风格、技巧极为相似通过名师出高徒的原则来强调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化了老师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绝对权威的理念2.2 行为控制型行为控制型声乐教学模式的出现源于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人们由宗教信仰的理念逐渐向科学崇拜转变,希望由科学来解决所有问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医学者对于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以及发声的原理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行为控制型声乐教学逐渐发展起来这种教学模式以声学物理学和人类发声器官的物理结构为理论依据,强调的是声乐的发声以及歌唱的技巧,其教学模式程序为定向学习、稳定性练习、迁移性练习。
定向学习指老师根据声乐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声乐学习的目标;稳定性练习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模拟、体验、纠正、改进等一系列过程达到逐步稳定的学习正确的演唱[来自wwW.lw5u.Com]技能与演唱状态的过程;迁移性联系建立在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演唱技能和演唱状态的基础上,能够灵活的进行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表达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行为控制声乐教学模式的原则是发散性、稳定性,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的发声技巧2.3 情感体验式情感体验式声乐教学模式源于人们对于单纯强调技巧的声乐艺术产生了质疑,开始关注人类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体现接下来要介绍的情感体验声乐教学模式只是声乐教学模式中的一个代表情感体验声乐教学重视人类潜能的激发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主要的模式程序为激活、参与、体验,是现代声乐教学中非常基本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原则为动机性、审美情趣、情感环境,动机性原则指在教授学生时,要对声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介绍和阐述,以激发学生对于作品的兴趣;审美情趣的原则指声乐教学要强调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而不是单纯的学习声乐技能;情感环境的原则是指要利用可以获得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尽量与所教声乐课程情感相似的教学环境。
在情感体验式的声乐教学中,老师借助语言的引导,与学生进行坦诚的情感交流,在营造的生动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在老师营造的氛围之中,学生与老师共同欣赏美妙的声乐作品,促使学生体会到声乐的美,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提升创造力的教学目[来自wwW.lw5U.com]标二、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现状我国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在将自身特点与国外教学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比较符合我国音乐专业声乐教育的要求与条件的教学模式但是,必须看到的是我国目前的声乐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声乐教学内容比较随意声乐教学大纲鼓励符合地方特色的课程教学,因此没有制定普遍一致的教材由此导致了有些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随意选编,而且学习内容之间逻辑性差导致了该专业学生没有理论知识来指导声乐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所学内容跳跃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难以构建完整的声乐知识体系2、声乐教学轻理论重技术理论学习是构建学科完整知识体系的灵魂,同时也是进行技能学习的基础虽然声学学习的非常注重技术性,但是也需要理论的铺垫与指导但是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基本都是以声乐技巧的教授为主,为学生安排的课程大多围绕中外声乐作品的歌唱,学习的评价也侧重的是技能考察。
这样的教学模式缺乏声乐理论的学习,而音乐教育专业的目的在于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声乐理论更是声乐教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理论教学必须加强3、缺乏宽厚的课程平台宽厚的课程平台是培育多角度、全方位、能够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所必需的,课程平台应该包括完备的声乐师资、完善的声乐学习环境、全面的课程设置等内容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来说,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参加演出的机会以营造声乐学习和演唱的良好氛围,比如,可以以学生自编自演演唱会、歌剧等形式,为学生创造演出机会由于声乐教师对于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同,不同的老师在教学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在不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机会但是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课程占音乐课程的比例小,声乐课程在音乐艺术课程中的地位低,没有体现声乐教学的价值,导致学生和老师对于声乐教学不够重视,使声乐教学成为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三、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于声乐教育的要求,笔者结合我国声乐教学模式的现状,提出几点关于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1、课程设置趋向综合性声乐教学是一门结合艺术性与技巧性、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学科,而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声乐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只关注技术性,忽略了声乐教学的其他特质,导致学生的声乐学习比较片面。
因此,声乐课程的设置应该趋向于综合性首先,技术学习作为声乐教学的中心环节不能够忽视,因为经过技术学习,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嗓音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掌握表演的状态,完成声乐作品的演唱但是,声乐不仅仅是由技术独当一面的,还需要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只掌握了演唱技术而缺乏艺术性的演唱就像没有灵魂的身体,因此,在注重学生技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激发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欲望,培养他们对于声乐的审美能力,将他们塑造成灵活性,有创造性的人才其次,做到声乐教学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人们对于声乐理论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对不同时期的声乐形式进行了记载、分析和总结,几百年来的声乐理论的著作是我们声乐领域的瑰宝而现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关于声乐理论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要适量的设置与声乐理论相关的课程,既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为声乐技巧的学习创造条件最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比较特殊,既是学习者又是以后的教授者,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需要注重艺术实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一方面学校要多为学生创造表演机会,注重其演唱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学生多参加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学会唱也学会教。
2、明确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方向音乐教育专业的老师要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我国音乐教育类专业的声乐教学过多的模仿普通音乐专业的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其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目标,由此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内容集中于专业性的学习,而忽视了教育性的内容因此,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应该突出其培养目标可以将传统的一对一式教学改为小组课、个别课、大班理论课和集体实践课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同时,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声乐教学中要以基层学校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向中小学学校的需求靠近,多设置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工作内容相关的课程,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3、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与音乐专业的其它学科不同,声乐教学具有抽象、非直观性的特点老师们借助“望、闻、问、切”的方式培养了大量的声乐人才但这种方式需要的时间与精力都比较多,并不适合现在的教学环境因此,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的辅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借助多媒体的特点将声乐学习的非直观性变为直观性在歌唱表演训练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学生的表演直接放到大屏幕上,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演出形象,把握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作出调整。
这一系列的过程只需要普通的多媒体电脑、音频视频软件、可以录音的声卡以及摄像设备就可以完成其次,可以将传统的老师钢琴伴奏改为事前做好演唱曲目的乐队伴奏,这样一来学生不需要单纯靠老师的伴奏来演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乐感,同时也能使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来发现学生演唱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四、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依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相信通过音乐工作者的结合教学实践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将为声乐教育领域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Reference:[1] 王培喜.“ 重唱与表演唱”课程的艺术解读 音乐课程的规范与自由——试以“重唱与表演唱”课程为例[J].音乐创作. 2009(05)[2] 辛兆义, 张艳. 构建立体式、多元化、层级型音乐教学模式——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教改的探索与思考[J].音乐创作. 2010(01)[3] 聂溪.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手风琴教学的有效性[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2010(08)[4] 张东东. 民族音乐在音乐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对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J]. 音乐创作.2009(06)[5] 李首明. 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 中国音乐.2007(03)[6] 赵全胜, 杨秀. 应对高等教育新形势 探索声乐教学新模式——大理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民族音乐. 2007(06)[7] 付小波. 高师声乐教学心得之一——“师范性”与“专业性”是内在统一的[J]. 美与时代. 2008(04)[8] 李成红. 技理并重, 中得心源——高师声乐教改初探[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01)作者:王玲玲,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