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高价值玉米“三改一实施”栽培技术体系 摘 要:针对阳山县的玉米品种种植结构、栽培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等因素,制定了改单一普通粮食型为多元化高价值玉米、改三(顶)交玉米为单交种玉米、改低产低效益玉米为高产高效益玉米,实施玉米生产系统的品种多元化、品质优质化、栽培管理科学化、经济收入高效化和玉米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化增产增值科技创新技术体系对该地区玉米品种结构优化、种植栽培技术改制、进而开展玉米产业化生产及其产后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Keys:阳山县; 高价值玉米; 栽培技术S513.048 :B :1004-874X(2010)04-0031-03阳山县是粤北玉米种植大县,常年玉米种植面积1.00万~1.33万h平方米,平均每667 平方米产量226 kg、产值仅200~300元长期以来,阳山县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单一,高价值玉米栽培面积极少,主要以普通粮食型玉米的三(顶)交种为主,加上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种植技术比较粗放,导致阳山县的种植方式与种植制度不合理、产量低、经济价值不高,严重制约了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因此,品种改良、引进新品种,实施玉米生产系统的品种多元化、品质优质化、栽培管理科学化、经济收入高效化和玉米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化增产增值科技创新技术体系,对该地区玉米品种结构优化、种植技术改制、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展玉米产后深加工及其产业化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价值特用型玉米的发展前景高价值特用型玉米,具体指含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或加工利用价值的玉米,其技术含量和遗传附加值较高,国外也称作遗传增值玉米[1-2]近年来,我国高价值特用型玉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特用型玉米主要包括糯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等高价值玉米适用于产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前景[3-6]2 “三改一实施” 栽培技术体系2.1 改单一普通粮食型为多元化高价值玉米长期以来,阳山县采用农家种保种制种,种植的品种比较单一,多为粮食玉米和饲用玉米,在相同种植环境和栽培技术水平下,粮食型玉米经济价值偏低、用途较单一、市场前景不佳目前阳山县种植品种多数为当地农家种(如黄麦等),也有阳单82、丹玉6号等系列品种而引进甜玉米、糯玉米、高油玉米、高蛋白质玉米等类型,如博丰109、黔单12、辽单38、丰试168号、单玉13、农大108、长城淀12、仲糯1号、仲糯2号、香白糯、改良香白糯、高油玉米等12个品种之后,玉米的产量和经济价值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2.2 改低产低效益玉米为高产高效益玉米甜玉米、糯玉米、高蛋白玉米、各种优质玉米以及高油玉米等高价值特用型玉米创造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粮食玉米和饲用玉米[7]。
例如,甜玉米平均每667 平方米产919.8 kg(按鲜苞计,下同),按每公斤1.2元计,每667 平方米产值1 103.8元,减去增加的种子成本30元(甜玉米每667 平方米用种1 kg、50元/kg,饲料玉米每667 平方米用种2 kg,每公斤10元/kg)和饲料玉米每667 平方米产值322元(每667 平方米产230 kg,1.4元/kg),每667 平方米增加纯收入751.8元,经济效益显著引进的仲糯1号、香白糯、改良香白糯、高油玉米、农大108、黔单12、单玉13、农大108和丰试168等品种连续几年的试种增产效果明显2.3 改三(顶)交种玉米为单交种玉米三交种玉米生长的整齐度和产量不如单交种玉米,且制种程序较单交种繁琐同时,由于三交种的母本是单交种,所以制种产量高、成本低,这给制种带来了诸多不便,难以掌握阳山县生态复杂,土壤贫瘠,生产条件相对差,而三交种在生产上需要较高的栽培条件和生产投入三改一实施”体系运作之后,阳山县采用品种已多以单交种为主,比如仲糯1号、仲糯2号、香白糯、改良香白糯等单交种杂种优势强,抗逆性均比三交种要优越,生长健壮,整齐一致,有较强的商品性,增产效果明显,使阳山县的玉米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为阳山县的粮食生产和山区农民脱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4 实施产业化增产增值科技创新技术体系阳山县大多采用传统农家保种制种,繁殖水平低,容易造成品种不良不纯,造成玉米品质大大降低,多数种植区玉米产量不高,土壤潜力得不到发挥采用的品种也较单一,多为农家种,经济价值不高,造成投入与产出比高,不利于农民的增收传统的种植方法讲究深耕细作、费时费力,且种植方法的不合理也多造成减产、少产播种方式也为大田播种,易于造成种子浪费等,出苗弱小,参差不齐,不利于后期管理,另外该方式种植产量比定向种植低3成以上因此,在种植选用优良高价值玉米品种以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应采用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技术[8]2.4.1 隔离种植 甜玉米与饲料玉米,自然隔离300~500 m2.4.2 营养袋育苗 按玉米幼苗的需要配制营养土集中育苗,待玉米苗长至3片叶左右移至大田,分级种植,并确保壮苗齐苗采用该技术可以保证玉米全苗,全苗是杂交玉米增产的基础,而移栽能保证大田全苗,而且在移栽过程中,采取按苗分级,使苗整齐一致通过移栽,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植株矮化,适于密植,能早熟、抗倒、高产据调查,育苗移栽玉米植株的高度和穗位高一般比直播玉米低20~30 cm,叶数减少1~2片,每公顷可增加种植7 500株左右,增产10%以上[9-10]。
2.4.3 定向种植 为了增强玉米群体内的通风透光性,实行宽窄行种植的定向栽培,即玉米单株行向东西向、叶片南北向,这种栽培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既把绿叶面积和根吸收面积控制在适宜范围,又发挥了边际效应,并定向错窝定株,植株之间叶不搭叶,交叉空间多,通风透光,促进了单株之间的性状协调发展,有利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光合产物[11]2.4.4 早施苗肥 移栽后7 d每667 平方米兑水浇施尿素5 kg或人粪尿70~100 kg,重施穗肥,当玉米生长进入大喇叭口期,每667 平方米兑水浇施尿素20 kg或人粪尿300~400 kg巧施粒肥,抽雄至授粉期,每667 平方米用谷粒饱50 g兑水60 kg叶面喷施一般人工中耕2次,结合施肥进行2.4.5 病虫害综合防治 玉米的病虫害主要是玉米螟、蚜虫、地老虎和纹枯病大喇叭口期每公顷大田用杀虫双1.5 kg兑水900 kg防治玉米螟,生长后期每公顷用氧化乐果1.5 kg兑水900 kg防治蚜虫,每公顷用5%井冈霉素3.75 kg兑水900 kg喷施植株基部防治纹枯病3 讨论与分析3.1 技术体系的经济效益2002—2008年在阳山县共引进高价值玉米品种12个,通过示范、推广带动周边乡镇农户种植。
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同时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以及发放资料提高了农户的玉米种植和管理水平推广甜玉米品种及栽培技术,与种植饲料玉米相比 ,在只增加种子投入的情况下,每667 平方米增加纯收入751.8元,经济效益显著高油玉米又以其高脂肪的优点,经济价值突出,籽粒含油量在8%以上,若每667 平方米产量按500 kg计,每667 平方米可生产玉米油40 kg,即1 h平方米高油玉米的产值可等于1 h平方米的粮食作物产值之和,即便是每667 平方米榨出30 kg玉米油,也超过同样面积一般油料作物的产油量;种植高油玉米既可以做到油、粮(饲料)兼用,解决了人多地少、粮油争地的矛盾,又提高了玉米的经济价值3.2 品种的适应性与优越性通过多年来的引进示范,确定了仲糯1号、香白糯、改良香白糯、高油玉米、农大108、黔单12、单玉13、农大108和丰试168等9个品种适宜阳山县种植,而且有进一步推广的潜力种植仲糯1号、香白糯、改良香白糯等品种,由于其独特的口感,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市场上非常畅销通过出售鲜苞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1年可以种植3造),使得产量大大的提高,为农民创收。
甜玉米品种及栽培技术的推广,带动了阳山县农副产品运销队伍的发展壮大,同时吸引了各地客商前来投资开发农业,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是一条值得阳春县大力推广的路子3.3 “三改一实施”体系的前景阳山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栽培技术比较粗放,品种单一,导致了玉米单产水平低下、品质差,最终导致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而“三改一实施”栽培体系的应用推广以来,农民从不知到知、到了解、到推广都很顺利,效果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本项目的顺利成功实施,说明这个技术体系是正确的、有效的、可行的,为农民的增产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阳山县是粤北山区的一个代表,是“三改一实施”的一个试点,其成功给我们增强了信心,这是一条科技兴农的好路子如能坚持“三改一实施”的中心内容,并根据实地情况将其加以改良,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Reference:[1] 张彪,姜力,赵俊兰,等.特用玉米的主要类型及其利用[J].河北农业科技,2006(5):10.[2] 王淑芳.特用玉米品种类型[J].中国种业,2006(8):41.[3] 刘正,王波,谷业理,等.糯质玉米的利用价值[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4,8(1):22-26.[4] 巩东营,高荣岐,刘强,等.特用玉米产业化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玉米科学,2005,13(4):132-134.[5] 侯海鹏.浅谈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J].种子科技,2005,23(3):132-133.[6] 公茂迎.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2):366-368.[7] 吴春胜,贾士芳,王成己,等.高蛋白玉米、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品质的对比研究[J].玉米科学,2004,12(1):57-60.[8] 许启凤.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农大108的选育与推广[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1):25-26.[9] 慧丰.玉米简化高效育苗移栽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5):40-41.[10] 廖建良,贺握权,曾令达,等.玉米简化高效育苗移栽技术[J].玉米科学,2006,14(2):160-163.[11] 杨顺祥.玉米育苗单株定向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9(6):6-7.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