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网络舆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及内容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47KB
约15页
文档ID:316056365
网络舆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及内容_第1页
1/15

    网络舆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及内容    魏 芳1, 张广森2(1.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团委,天津 300384; 2.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384)摘 要:网络舆情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是环境变量它以网络意见领袖、名人微博、网络论坛、人际传播和网络娱乐等方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构建起网络舆情研判与引导体系,积极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Keys:网络舆情; 思想政治理论课; 方式; 内容G642 :A   :1672-9749(2013)02-0115-0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提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要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当下的社会环境与传统社会环境相比,最主要的变化是社会环境中的变量因子增加,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和内容更加复杂网络舆情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主要变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方式更加主动,内容更加庞杂,影响更加深刻影响方式更加主动,体现为大学生自主地选择网络舆情;影响内容更加庞杂,体现为从具体事件、娱乐新闻到社会思潮,涵盖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到军事、外交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更加深刻,体现为不仅关注事件描述,而且更加关注某些名人或意见领袖的深度解读。

方式、内容与效果相互交错,构成网络舆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复杂景象一、网络舆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方式网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方式呈多元化、碎片化样态,多元化与碎片化样态最终结果是观点的分散与歧异,但是,网络主体的选择性偏好,经过网民的激烈博弈,最终会消解网络的多元化与碎片化样态,重新聚合为单一样态,这样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由此可知,网络舆情是以聚合而成的相对统一的样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影响,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五种方式1.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影响传播媒介效果的各种因素中,一些积极分子担当了传播媒介的中介人,他们对信息的过滤与选择,对受众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人就称之为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或舆论领袖,即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1]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或多级传播,其模式为大众传播——意见领袖——受众在网络舆情传播系统中,意见领袖广泛存在,他们关注网络事件,热衷于对网络事件进行评价,在他们周围形成一定的群聚效应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浏览网络事件,一旦有某些热点网络事件出现后,他们就会选择在网络领袖那里寻求事件真相,或者听取对事件的分析与评价。

因此,大学生获取的网络舆情往往是经过意见领袖偏好选择之后的“真相”而意见领袖为了形成自己的意见权威,也会采取技术手段,形成支持其观点的点击数量,当网民的点击量不断增加时,网络领袖的观点与态度就足以左右舆情不同意见领袖的引领与主导,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当大学生无暇深入研究舆情,或者不能以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待舆情时,听取意见领袖的观点就成为了大学生的“自主”选择他们把意见领袖的观点当作自己的观点,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就会更加认可意见领袖的选择,把意见领袖的态度作为自己价值偏好的尺度,从而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一旦思维定式形成,他们往往就会只以这样的尺度去衡量与其不同的观点,拒绝接受与他不同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追随意见领袖是网络的一种生活与学习方式,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见领袖的观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能起到激励与认同作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正向的教学效果而负面的意见领袖的观点,则极力推行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积极充当意见领袖,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偏好,使意见领袖的意见与理论课的主流观点相契合,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亲近感,消除对理论的消极应对的情绪,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名人微博的影响由于博客不限字数,喜欢博客的名人多数都是专家学者、或者知识界人士在通过博客阐述自己学术观点时,他们往往遵从了基本的学术规范,有理有据,引证文献但是,由于篇幅较长,学术用语较多,博客的阅读和围观者也多半是专业院系的学生,而普通大学生网民很少跨专业浏览博客,因此,博客的影响范围有限微博的兴起改变了信息表达方式,传播方式呈裂变样态,严格限定字数,明确表达观点,降低了门槛,用户大量增加据CNNIC第29次调查结果,2011年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4988万,比2010年增加296%[2]有门槛低、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多媒体化、开放性、传播范围广、随时随地传播、传播去中心化、信息可实时搜索、传播去仪程设置、传播多渠道化、传播去热点化等12个特点[3]微博的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娱乐明星、公共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等,知名人士使用微博,引来了大量的围观者和模仿者由于微博不能有效阐述观点,因此,博主的态度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微不足道的事件一经知名人士的转发,立刻成为轰动性的事件,而有些明星热衷于传播“八卦”,炫耀奢侈性消费,既招致了批评,也引发了大量的模仿者和追随者,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了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观。

上网风行后,微博传播的及时性特点更加凸显大学生在课间或课堂上使用浏览微博已经成为基本的行为习惯,因此,微博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面对的巨大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当教师向同学提问时,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后,会根据微博上传播的事件、观点,向教师提出问题,甚至与教师进行辩论虽然,这种互动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有的学生直接提出从微博上得来的比较敏感的信息,教师无法妥当回答,对教师情绪影响很大,因此,教师有必要关注微博,了解微博,积极应对微博对课堂效果的影响3.网络论坛的影响各大学在推行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开设了系统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举办了大量的专题讲座,这些专题讲座被竞相上网,成为网络论坛视频讲座的主要内容,也有专门面向社会的网络讲坛讲座,影响面十分广泛主讲的人员,既有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也有社会上比较活跃的一些网络红人,涉及的专题涵盖了流行的社会思潮和各种热点话题进行讲座的人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多数人能够客观介绍,科学分析,尊重事实与逻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修养;二类是观点比较偏激的人,热衷于批评社会,把具体社会矛盾、网络事件说成是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负面效果比较大;三类是某些自由职业者为了博取名气,大量引用负面网络舆情,任性攻击,语不惊人誓不休,而这些出位言论与观点非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有助于这些人的名气提升,对大学生起到了很坏的表率作用,以为言论自由就可以无所顾忌,思想解放就可以任性而为,严重消解了大学生的价值正义与社会责任感,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理性,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足够的敬重。

4.网络舆情的人际传播影响当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主要依靠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网络舆情,参与顶贴,围观热点,而且,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更乐于彰显个性虽然大学生在网络上更加自我,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同样乐意与同学分享信息与个人体验这种在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间传递和交换意见、情感、信息等,增进彼此关系的行为就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能促使网络舆情的线下传播当代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学生社团数量多,活动频繁,个别大学生获得的网络舆情能快速在社团之间传播,吸引更多学生关注网络事件尤其是转发到校园BBS,贴吧等上的网络舆情,更能成为大学生人际传播的核心舆情具有正向效果的网络舆情,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探索的热情;而负面效果的网络舆情,则会使大学生的心态更加消极比如,2011年发生的众多的“拚爹”事件,大学生的心态简言之就是“一声叹息”而这种消极情绪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将进一步与社会舆论中大学生上升通道是否畅通等问题相联系,最终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使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解决他们的心结,理论是真理,真理却不能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抵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态5.网络娱乐的影响大学生在网络娱乐方面主要是通过视频观看西方的影视和玩大型的网络游戏。

表面上这种娱乐方式并不会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西方影视传递的是西方的价值观,网络游戏则“很黄很暴力”,经常玩网络游戏,会使大学生丧失基本的道德与价值的选择能力与评判能力事实上,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程度高的人的影响,向非西方国家传递,而网络技术又使西方娱乐文化全球共享成为可能我国目前就出现了越是文化程度高的人,越喜欢观看西方影视,越是喜欢批评本土传统文化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网络娱乐其实也包含着价值观、人生观,同样也会侵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熟悉和了解网络娱乐特征,关注娱乐热点与传播规律,与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做好引导工作,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二、网络舆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网络舆情交错重叠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产生影响,交错重叠的影响意味着,同一个网络事件或观点会对思想政治四门主干课和形势政策课产生交错重叠的影响,梳理网络舆情对不同课程内容的影响,是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影响的必要前提1.网络舆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合理的人生观。

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益最大化原则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选择,多元价值观与人生观始终围绕着权利与私利展开引起广泛围观的多种网络事件本质上都体现着这一社会环境,这种网络舆情必然地对要求奉献、集体主义与利他精神形成冲击彭宇事件就是典型案例[4]法官对救助他人的彭宇的常理推测,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助人为乐的道德观,以至于老人摔倒后,没有人敢于帮扶反成了社会风气当法律不能为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时,人们对做好事自然会心生恐惧,整个社会自然会出现道德焦虑这种价值观选择的焦虑,严重弱化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主题,减弱了主流价值观的现实性力量这是网络舆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最重要影响网络舆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影响还表现为发生在“富二代”、“官二代”、网络红人(马诺、风姐等)身上的系列事件从“欺实(七十)码”事件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我爸是李刚”事件的“拚爹”到一系列炫富事件对弱势群体的蔑视等等,导致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所大力倡导的公平正义的质疑在一个“拼爹”的时代,个人的努力奋斗已经无关紧要,家庭出身可以使人不劳而获,其背后所包含着的是对社会流动停滞、底层社会向上流动通道缺乏、机会均等和社会公正缺失的失望等,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

更具挑战性的是某些知名学者、法律人士、意见领袖,对我国法律制度、政党制度、甚至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强烈批评所带来负面影响这些负面观点有大量文献支持,论证的相对严密,且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与批评,使大学生误以为这些观点才是正确的观点,课程所传授的观点被意识形态化了,导致了少数大学生对课程的“偏执性质疑”这些观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也造成了混乱,以至于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力回应大学生的疑问,只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本的观点去接受,而学生出于成绩的需要,也只能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因此,表面上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了,实质上是以这种考核形式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其思想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2.网络舆情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通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