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Chapter 1 概述一、考古学 1、学科归属: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献历史学一起支撑 起了历史科学 2、定义及讨论对象:用实物资料来讨论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只讨论古代 人类文化遗存, 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 留意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讨论范畴 3、考古学对于历史讨论的意义证经补史 二、考古学文化1、定义: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点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 的文化遗存;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遗迹单一的文化因素均不能称为考古学文化 2、类型划分:同一个“ 考古学文化” 因分布地域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肯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 文化类型” 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 类型”〔1〕发觉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次序仍不明白,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如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2〕某一文化遗存在其发觉初期很难确定是否属于一种独立的文化,有时也被命名为某一“ 文化类型”,一旦这类文化遗存被较多地发觉,并被考古学界所公认,原先称作“ 类型” 的文化遗存就改称为“ 某种文化” ;3、命名原就:〔1〕首次发觉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最常用〔2〕遗址的名称,如山顶洞文化〔3〕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具有特点性的遗物,如彩陶文化——易混淆、不再采纳〔5〕族名,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 4、形成: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生产活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三、考古学的分支 三大分支: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 两大理论支柱: 考古地层学、 考古类型学——相对岁月确定, 局限在于无法确定 肯定岁月 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 从讨论的岁月范畴来划分, 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 前者讨论的岁月范畴是文字未显现前的历史阶段,主要讨论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后者研究有了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主要讨论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2、田野考古学 20 世纪初,欧美科学家开头留意田野调查和开掘以及开掘技术,田野考古开头 成为独立学科;有自身特殊的完整的方法, 需要特别器材和设备和自然科学手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3、考古地层学〔1〕基本原理 积累起一层熟土;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先的自然积累或沉积的地层上,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存的熟土层, 考古学上称为“ 文化层” ;后来的人再在这一文化层上面生活,又会在原先的“ 文化层” 上积累起另一“ 文化层”;假如有一时期没有人类居住,就会积累一层天然积累物, 如水流冲击的淤土、 风吹来的沙层及草木朽烂的腐殖土; 这种自然堆积层考古学上称为“ 间歇层” ;假如没有经过扰乱, 上层的岁月必定晚于下层的岁月,这样文化层的积累便构成了这一遗址的编年历史;辨论层次时留意“ 扰乱层” 和“ 断层” ;在文化层的揭露过程中, 要常常掌握一个正确为清楚的断面,看清各层之间的界限和因扰乱而形成的破坏情形及其范畴;从而追究各层之间的关系;〔2〕探方开掘法和探沟开掘法 探方最为常用,整片遗迹 探沟适用于短暂的试掘好解剖城墙的结构和修筑情形 4、考古类型学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1〕定义:通过对遗存形状的分类排比以讨论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2〕类型式 一型无耳罐、二型单耳罐、三型双耳罐早 I 式、中 II式、晚 III式5、其他特别门类的考古学 讨论对象: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钱学、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等 讨论方法和手段:航空考古学、水底考古学等 四、文化岁月的确定 1、相对岁月和肯定岁月〔1〕相对岁月: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主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 究〔2〕肯定岁月: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岁月〔详细岁月〕年历学的讨论以及自然科学 2、自然科学测年中的碳十四与树木年轮测年法〔1〕碳十四测年法,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碳同位素 14C包含在各种生物体内,由宇宙线的照耀而产生,碳 -14 衰变称为非 放射性的氮 -14 ,半衰变期 5730 加减 40 年;测出标本中碳 -14 削减的程度就可 以推断诞生物死亡的岁月;岁月越早偏差越大,必需与树轮岁月校正,才接近于真实岁月创始人:利比,芝加哥高校 1949 年碳素革命 中国:仇士华、蔡莲珍, 14 试验室建成缺陷:测年范畴不超过〔2〕树木年轮断代5 万年,精确度低,取样和工作强度大目前最精确的断代方法〔测年范畴 10000 年〕,可用于校正碳 -14 岁月,反映气候变化的编年史原理:同一气候区中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五、金石学 金:青铜器、吉金;石:石刻、碑 1、岁月分期在同一时期内年轮的宽窄谱是相像的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萌芽:春秋战国到隋唐形成:唐至明,北宋元祐七年〔兴盛:清至民国初年 2、各个时期代表作1092〕吕大临《考古图》——“ 考古” 最早显现春秋战国:《荀子》、《论语》——孔子到太庙讨论欹器、韩非子《十过》汉:司马迁《史记· 自序》 、许慎《说文解字》魏晋南北朝:郦道元《水注经》唐:石鼓出土的讨论 宋:欧阳修《集古录》 、曾巩《金石录》〔失传〕、赵明诚《金石录》 集大成者《宣和博古图》元:朱德润《古玉图》明:陶宗仪《古刻丛抄》清:人多、书多、讨论领域多、水平高 曹昭《格物要论》——文物鉴定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等 民国: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中国金石学收山之作Chapter 2 旧石器时代一、人类进化的几个阶段 腊玛古猿 1400 万-1000 万年 南方古猿 500 万年 直立人〔猿人〕 200 、300 万年-20 万年 早期智人 20 万-5 万年二、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1、北京人属于直立人 2、体质特点:谷骨骼各个部分进展不平稳,肢骨与现代人差异很小,头骨带有 较多的原始性质〔详细不再绽开,战略性舍弃〕脑容量小,头骨低矮,前额低平,眉嵴粗大,正骨发达,面部较短,吻部前伸,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扁平鼻子,铲型门齿,下肢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发觉意义:石器、用火、自身体质,奠定了直立人在人类进展中的位置 华北地区小石器文化传统:北京人—许家窑文化—峙峪文化、下川文化 三、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代表 简答:什么是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的统称, 体制形状上比直立人进步, 但仍保留一些较原始的性质, 眉嵴 1300 毫升 发达、前额教倾斜、枕部突出、鼻部扁宽、颌部前突,脑容量较大,以上,远比直立人复杂但仍保留原始结构,如前脑部分较小、后脑部分发达、沟 回简洁等;尼安德特人的进化过程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主要包括两种观点: 一认为是晚期直立人向早期智人演化的过渡类型, 二认为是关系较远的表亲, 现代人和尼安德特 人不是直系进化的结果;四、山顶洞人——晚期智人代表1、现代智人:指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亦称“ 新人”相像;人种已分化形成;,与现代人的体质特点愈发2、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 上室生活区, 下室墓葬区出土 3 头骨,赤粉铁矿——原始宗教观念,期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复活 体质特点:眉嵴较高、头骨较矮〔与现代人无大差异〕生产活动:采集、渔猎,磨制、钻孔技术〔〕Chapter 3 新石器时代一、仰韶文化的聚落形状与社会形状1、聚落形状:母系氏族阶段——半坡类型姜寨〔陕西临潼〕——仰韶文化早期〔1〕整体规划:环濠聚落,居住、制陶、墓葬区,五大建筑群和三篇公共墓群〔2〕中心广场:中心位置,全部大门都朝向中心广场〔3〕居住形状:对偶婚,群婚残余; “ 知其母,不知其父”〔4〕墓葬制度:同性合葬、单人葬、多人二次葬、男女区分葬、男子归葬〔5〕财产公有 2、社会形状:向父系过度——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晚期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公共墓地削减, 房屋分间、前堂后室,农业进步进展, 生产工具进步, 男性崇拜,墓葬〔葬制〕变化:同性合葬、多人二次葬、同坑合葬等消逝 二、仰韶文化中的瓮棺葬 以瓮、罐一类陶器作葬具,多葬幼儿和少年,也有成人,为二次葬 三、陶器 1、仰韶彩陶〔1〕老官台文化〔观众、甘肃秦安大地湾、陕西华县老官台〕器形简洁,颜色不纯,火候低,制法简洁〔2〕半坡类型〔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泥质红陶——生活 夹砂红陶——炊制 氧化状态,放开式烧窑 典型:小口尖底瓶、彩陶盆、红顶碗、瓮 特点:红陶黑彩、直接彩绘、写实风格、内彩 图案:人面纹、鱼纹、人面鱼纹、直接三角纹〔3〕庙底沟类型〔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数量增多,彩绘技艺提升 特点:施白衣、外壁彩绘、曲腹 图案:弧线三角纹、圆点〔4〕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 显现封闭式烧窑、灰陶为主、窑面积增大、烧大型器物、袋足炊器 2、马家窑文化〔甘肃、黄河上游〕岁月序列: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受仰韶文化影响,中国史前彩陶最高水平 3、大汾口龙山文化的制陶成就〔1〕大汾口、龙山文化之间比较有代表性且特殊的:蛋壳陶、白陶鬶〔2〕制陶成就——中国史前制陶最高水平 普遍采纳轮制,左右对称,浑圆规整 烧窑方法普遍采纳封闭烧窑,采纳渗碳工艺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器形丰富多彩,许多带有礼器颜色Chapter 4 夏商周一、夏商周考古特点 1、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2、社会大变革时期 3、城市等大型建筑兴起 4、辉煌辉煌的青铜时代 二、二里头文化对于夏文化的意义 二里头文化和夏代文化特别一样 1、时间 夏王朝: BC2070-1600 二里头文化: BC2022-1625 2、地域 夏王朝:活动中心区域为豫西、晋南 二里头文化:河南中部和山西南部,河南偃师二里头、山西夏县东下冯文献——“ 有夏之墟” 、禹都阳城、少康帝丘〔河南濮阳〕考古——东下冯类型〔夏县〕3、文化面貌 / 文化内涵〔1〕青铜器 文献——九鼎 考古——二里头铸铜遗址〔2〕大型建筑,居址分化 东下冯的城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