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物报道的新趋势 ◎陈 冉(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400065)◎张 硕(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100080)从宏观来看,当今无论是综合类报纸,还是体育报纸的体育新闻,都呈现出报道容量变大、周期变短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体育人物报道也呈现出内容细化、框架多元化、风格个性化和话语平民化的特征一、报道内容细化当今报纸越来越“厚”体育报道也在大多数综合类报纸中占据了固定的位置或版面以《京华时报》为例,无论当天的版面多少,都会保证至少两个版的体育新闻报道,有时甚至达到五个版报道内容的增加与细化,满足了读者从多方面了解体育人物的需求同时,报道内容的扩张,也决定了新闻报道需要把新闻点提出来,放在显著位置,吸引受众的眼球如用小标题进行内容划分和提要、将吸引人的内容作为Reference放在显著位置、制作时髦而形象的标题等等例如,北京奥运会期间,在郭晶晶和吴敏霞夺得双人跳板的冠军后,《京华时报》推出的两个版面没有侧重于介绍她们的成长经历,而是用《晶霞微澜板上钉金》表现两人比赛的沉着大气,用《一[来自www.LW]温一火:晶晶感情有点淡》、《俏姐妹亦敌亦友》两篇富于细节的报道,表现两人性格的差异,报道语言生动,注重可读性。
二、报道框架多元化综观当今的体育人物报道,很难发现原来“成功事实一背景一历程一展望一意义”的固定模式,即便要突出体育人物的爱国精神,也不会“唱高调”,而是以朴实的话语出现体育人物报道,特别是重大赛事中的体育人物报道,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话语,但是,“为国争光”并不是主流话语,更不是唯一的框架社会对于个人的评价标准多元,体育人物报道的框架更加多元即便是第一次取得突破性成绩、进入普通受众视角的体育人物,对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的介绍也不再是模板式的如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击冠军郭文瑁的报道,《京华时报》用两个版:《八年收失地瑶临天下时》、《小逃兵射击梦》其中《梦想背后那些寂寞岁月》甚至讲述了郭文瑁放弃射击去当售货员的经历,还报道了她因为不能出去玩而申请退队引发的“退队风波”,这在以前的报道中是不可想象的三、报道风格个性化采用统一话语打造完美“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报道方式和风格的多元化记者很少将体育人物贴上标签.甚至倾向于将采访笔录直接呈现给读者,采取“采访对话”、随笔等多种方式展开如《京华时报》《郎平阐述新奥运精神参与就是成功付出就应该被铭记》[来自wWw.Lw5u.coM]的开篇这样写道:“与郎平的谈话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首夺奥运金牌开始。
那是郎平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回想当初,郎平感慨颇多文章记录了记者在什么情况下采访了体育人物,记者只是配以精彩内容提要,将采访内容整理在各个小标题下四、报道话语平民化有研究者通过分析《体坛周报》的“名人堂”对数十个体育人物的报道,得出《名人堂》有意识地淡化“英雄”原型的传统意义,把奥运冠军建构为一个个“平民英雄”在构建这些体育人物形象时,报道了他们来自于平民家庭,有平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琐事,不再“高、大、全”——他们也有性格缺陷,也因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不可兼得而放弃精神追求如描写这些体育人物历经磨难(或阴差阳错练体育)的传奇经历,描写他们和平常人一样爱漂亮、爱上网、爱买体育彩票,描写他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故事,描写他们遇到的伤病、落选等挫折——通过这些故事化细节,改变了我们对“英雄”人物“不食人间烟火”的固有认识,消解了以前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形象,从而把“英雄”平民化Reference:【1】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王武录:《人物通讯写作谈》,江汉石油出版社.1982【3】陈新民,张华:《奥运冠军“平民英雄”形象的叙事学分析》,《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8期【4】王青:《(体坛周报>NBA报道客观性缺失的分析》,《采写编》2007年第4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