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柳湾彩陶的民俗文化意象_民俗文化论文 摘 要:柳湾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柳湾原始氏族外化的实体的民俗,也是氏族社会文化在意识形态中的具体表现,是氏族先民利用现有的技术对器物进行绘画创作,继而形成以原始彩陶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整体氏族文化语境它是当地文化的原型,也是本地区传统文化起源产生的动力和因子在现代文化语境下以文化整体论的视角从民俗艺术的的角度关注古代原始文化,将对当代视觉文化的转向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俗艺术;彩陶艺术 一、柳湾彩陶器物的物质民俗意象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意义就在于文化要素的关系之中比如任何一种器物只有把它放在社会制度的文化布局中去说明它所处的地位,”陶器是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优美的器型和花纹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种古老艺术,其“形式是古人传情达意的符号”,不但是制陶土艺精湛的标志,而且是古代先民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文化沿袭创造的开始,也是民族文化雏形的见证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言“一种粗耕的兼田渔游牧的经济生活的民族”文化就形成了 “观物取象的‘象’,是中国本原哲学的载体,以中国本原哲学为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由哲学体系、艺术体系到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形成了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体系。
它作为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母体,推动着各个历史时期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靳之林《绵绵瓜瓞》引言),如出土的两性人物彩陶罐,它暗含着青海柳弯原始地区深刻的生殖信仰民俗文化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 “人类的野蛮,最初阶段是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自然揭示了生产的兴趣与生产力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类来说,绝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需求过程,而是还要追求精神的满足,视觉形象化,心理视觉化,通过形象的纹饰来记载各种生活事项,作为武侯历法的参照物,更有历史时空的产物柳湾彩陶的器型主要有盆、壶、罐、瓮、豆、碗,显得新颖多样,彩陶表面为桔红色或紫红色,配上黑色线条的几何形花纹或动物形花纹,更加光亮艳丽,柳湾墓地的全面发掘,这使人们认识到青海三江源头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从中可以窥探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它也见证了我国彩陶艺术的发展、兴起、繁盛到衰退,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是远古文化的第一次高峰健康纯朴的风格,浓郁深厚的生活气息,精湛洗练的手法,是新石器文化昌盛的见证也推进了原始艺术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人类为了生活,在改造自然,繁衍后代,生产劳动和思想斗争方面付出的艰辛劳动,作为自然界的主人在登上历史舞台和创造生活方面等丰富多彩的远古文化的纪录。
彩陶的产生也是人类定居生活的见证,是人类手工业开始的标志,使人类由实用艺术向着观念的纯艺术形式转化,人们把对人自身的自然装饰如纹身、纹面梳发等的天性,或者是某种目的需要的装饰转移为彩陶器物的装饰,柳湾出土的人头像彩陶,人的眼下部有数道线纹,就证明了这一点也难怪有学者认为彩陶是来源于人自身装饰的艺术,陶器的造型也是模仿人的形态,而且模拟人的形态在陶器的各个部分和人一样装饰,大多数陶器外轮廓的一边像S型的女性,也说明了在潜意识中早期女性的重要社会地位诸多的动植物图案符号和生活环境的记录无不昭示着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柳湾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柳湾原始氏族外化的实体的民俗,也是氏族社会文化在意识形态中的具体表现,是氏族先民利用现有的技术对器物进行绘画创作,继而形成以原始彩陶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整体氏族文化语境也反映了一个抽象的“真实的世界”,暗含着社会、宗教、政治、经济等民族文化发展的雏形它是当地文化的原型,也是本地区传统文化起源产生的动力和因子在现代文化语境下以文化整体论的视角,从民俗艺术的的角度关注古文化,将对当代视觉文化的转向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柳湾彩陶器物的绘画装饰形式探究原始精神信仰民俗意象 “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华民族群体在为自身需要创造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创造了民族群体艺术。
阶级社会出现之后,民间艺术派生出个体的职业艺术,由此形成中华民族的两大艺术体系和两大文化艺术遗产,”由此可见,中国民间艺术是根植于民族本原文化的,是一切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生命与繁衍是宇宙万物的本能,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人类的遗传靠的是基因的传承,人类各民族文化的传承,靠的也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中国民间美术就体现了这种文化上的传承 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青海柳湾地处甘肃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区,距今约4000年青海是三江的源头,《山海经》记载河出昆仑,湟水谷地在黄河上游诸多河谷中最宽阔的谷地,其土层深厚,为肥沃的黄土,又因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降水相对丰富,又有湟水灌溉,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的动植物促进了远古文明的发生,新时期时代的遗址发现了大量原始的农业作物,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驯化和牧养栽培动植物的漫长历史记录也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民间传统的吉祥用语,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牛羊满圈”这种生生不息的民间民俗文化内涵和意识原型,从而形成了黄河民俗文化的萌芽和雏形 1974年春天,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发现了一处古代文化遗址,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乐都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
青海省文物管理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工作队经过连续六年发掘之后,清理墓葬1700余座,出土珍贵文物35000余件,其中各种形制的彩陶器皿达15000件之多,真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彩陶王国柳湾墓地在乐都县高庙镇东面两公里处的柳湾村村北有一处东西走向的早台,氏族墓地就在这里值得重视的是,柳湾墓地马厂彩陶不但以数量和花纹著称,而且一部分彩陶壶的腹下部,绘有各种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是陶器制造者的记号,或代表氏族的徽号,还是我国最原始的古文字?对于这些内容的探讨,将为研究彩陶王国增添新的课题 彩陶符号的出现,标志新时代的开始,农业牧业定居生活的开始,也是重要手工业的开始,提供饮食器具农业的分工,部族生活血缘关系的不同,使彩陶风格迥异,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使得观念形态中的实用艺术在生活中发展,是人们把自然装饰的天性转化为陶器的装饰,彩陶的艺术是来源于人的艺术,陶器造型模仿人的形态,而且模拟人的形态在陶器的颈部用贝纹,骨管等物装饰的形象装饰远古彩陶文化是当时生产生活方式的制约,也是当时一切文化现象的载体,一切艺术活动均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这也标志着人为艺术而艺术的开始 器物从功能需求方面反映生活,思维观念,社会观念,是当地先民们对自然物的模拟,也是原始崇拜观念,图腾崇拜,萨满巫术集体行为艺术的记录,“具有明显的重要仪式和宗教倾向。
器物仿照自然容器,如葫芦竹木容器,模仿自然容器的 组织,体积,内模,制陶,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快感和满足感,因而日、月、山、河、雷、电、风、雨也是他们描绘的主要对象,自然多样的丰富性,也是导致纹饰的多样性,氏族的标记,加强了强大的凝聚力,图腾的人格化,也是使彩陶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原始万物有灵即原始宗教观念的原动力,人与自然,人与人后期祖先灵魂的崇拜,图腾形象相互交替、重叠、渗透,形成半人半兽怪异的现象,思维观念在抽象化、进步化,使社会形态处于杂糅、萌芽的混沌原始状态早期以写实为主,如变体人形纹,后期抽象化、理想化,加大了人对自然,人对人自身的理想化追求,彩陶器物的形象和图案,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氏族社会的共同理想 母系社会的解体,图腾信仰的没落,也反映在彩陶装饰上,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形态的变化,早期结构均衡严谨,线条流畅生动,反映了人们思想的活力,社会的稳定团结,同时体现了社会的强大生命力,到中晚期,衰退,反映潦草,又返回到原始的状态,同时了也表现了社会化的进程,漩涡纹的循环往复,反映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也是百家争鸣丰富想象力的表现,也是艺术造型的理想化,与现实生活的统一化,社会观念和理想的哲学化观念。
使中国早期五行色彩观念、虚实阴阳哲学、大小方圆、曲直凹凸、主体风格统一,形式丰富多样我们从柳湾彩陶器物的纹饰分类来看原始艺术哲学观念的思想,第一、马家窑文化旋涡纹、四大圆圈纹、葫芦型纹、半圆纹、多圆圈纹、叶形纹、波纹、蛙纹、菱形纹、格子纹、折线纹、平行条带纹、竖条型纹、回纹、他是由圆到方的对世界方位空间的理解;第二、齐家文化三角形纹折线纹;第三、卡约文化动物纹饰、折线纹、三角形纹、变形连续s行纹、多圆圈纹、涡行纹、回纹、是由方到圆的变化;第四、新店文化双钩纹、钩纹、折线纹、变体蛙纹、黑彩宽带纹、动物型纹、太阳型纹、是园中见方,变化无穷的想象S型的波纹是生命线,是对水的渴望和对水的崇拜,产生与水有关系的不同变化的纹饰,风对水的影响,波纹产生涟漪状的、大漩涡状、鱼鳞状,波形的变化足见古人观察事物的仔细严谨,蛙的多产,农业的种植,与气候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有关,从而形成古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哲学观远古人类正因为生活艰苦,所以才渴望产生与生活有关系的所有自然物,如具象到抽象化,人格化,精神化、理想化、期望化、简单化、复杂化、思想的混沌化发展到观念的规律化、稳定化,也无不反映人与动物的不同,使得人寻找人的生存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使得人去认识人本身认识自然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各种民俗文化的原型状态,没有民俗文化的原型,我们今天与古人无法交流。
方格型菱形也可能是封建社会农业分封制和井田制的视觉原型和观念原型,也是祈求农业的丰收,也是强调农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水波纹太阳纹是人们对自然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的理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形成雏形,各种方格虚实形象的变化,反映田间作物的多样化,种植方式的多样化,也是古人思想的启示,或图形创作的一原点,这点可以由商代的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证实,商代饮水灌溉的情况在甲骨文中的反映,苗、亩的含义,甲骨文的形象化和彩陶图案的纹饰的比较,最多的反映了原始与农业有关的信息,主客体反复实践的过程,点线面形象内涵的蜕变,审美形式极为丰富,形成一种文化模式,是艺术向个性方面的分化,向文明生活的演进,社会分工导致陶器的衰退,但文化更加灿烂,人类第二个青铜时代,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代替了原先具有的社会形态,工具的起源与审美主体的形成,使审美艺术和艺术实践的发生,使艺术心理的发生,原始宗教和巫术对审美发生形态的演化,促使发生变异,在形式和内涵中不断引入和含化了其他的许多民俗文化模式和成分 三、柳湾彩陶器物的民俗文化特点及文化功能 青海柳湾出土的彩陶器物是新时器仰韶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当地人类生活的活化石,由此可以窥知他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文化。
主要反映了原始种植农业的出现、动植物的饲养和驯化的发展、陶器制作使用、金属冶炼萌芽、原始宗教兴起文字萌芽、社会组织结构初具规模的历史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类记录生产生活的视觉百科全书彩陶器物其内容形象逼真、千姿百态、形意结合,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和人类丰富的情感与活动透过彩陶的视觉形象去体察那些依稀可辨的远古人类的生活踪迹,由此而引发人类对哲学、文学、史学、宗教、艺术、伦理民俗、天文地理、数学等学科原始思维的联想,使人类的文化如同黄河之水源远长流 青海柳湾彩陶器物是仰韶文化对后世生活形态及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周易哲学思想的图形符号化体系形成,也是文化的开拓者,彩陶的红和黑色造成了中国的玄学的基础,说文解字说:“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天也,道也,奥妙,微妙,精神玄的宇宙本体红色,古人认为是生命的象征,力量的象征,用红色表现对生活的信念和追求,在乐都柳湾彩陶器物中,不同符号的彩陶共有679件,共有144种不同的符号,代表某种意义,具有视觉传达功能,应该是文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