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的血液学指标检测及药物治疗效果的研究_动物医学论文 【中文摘要】[目的]:检测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后的血液学指标变化;探讨附红细胞体的发病机理;观察药物对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1.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的血液学指标检测:采用了光学显微镜镜检、透射电镜观察以及PCR检测方法,鉴定小鼠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模型的建立;测定红细胞膜ATP酶活性、血液常规指标、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以及一氧化氮含量2.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的药物疗效观察:随机将48只感染附红细胞体的小鼠分成4组,每组12只第一组为感染组,第二组为感染后不治疗组称为阳性对照组第三组为青蒿琥酯治疗组,剂量为60mg/kg,第四组为丁胺卡那霉素联合青蒿琥酯治疗组,丁胺卡那霉素的剂量为400mg/kg,青蒿琥酯的剂量为60mg/kg,经静脉注射连续治疗7天再取12只正常小鼠为阴性对照每天从感染的小鼠各采血制成鲜血压滴标本,油镜镜检观察其感染率,测定血液常规指标,在治疗7天后,对血样进行PCR检测[结果]:鲜血滴片镜检和瑞氏-姬姆萨染色涂片均能清晰地观察到附红细胞体的形态结构,通过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附红细胞体的超微结构,并发现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
根据已有的猪附红细胞体特异性片段设计引物,成功地扩增得到801bp的PCR产物附红细胞体感染组小鼠的红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小鼠的红细胞数量(P0.05),附红细胞体感染组小鼠的嗜中性粒细胞数略低于正常组小鼠的嗜中性粒细胞数(P>0.05),附红细胞体感染组小鼠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一氧化氮含量略高于正常组小鼠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一氧化氮含量(P>0.05),附红细胞体感染组小鼠的红细胞C3b受体(RBC-IC)花环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小鼠的红细胞C3b受体(RBC-IC)花环率(P0.05)各组小白鼠血液样本经PCR检测,感染组和阳性对照组出现特异性片断,青蒿琥酯组和青蒿联合丁卡组未扩增出特异性片断[结论]:1.采用鲜血滴片镜检,瑞氏-姬姆萨染色镜检,透射电镜镜检的方法均可作为检测附红细胞体的手段但光学显微镜镜检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采用PCR检测和透射电镜检测方法可以特异性检测出附红细胞体2.附红细胞体可以感染SPF昆明小鼠采用6周龄昆明小鼠作为实验动物,以纯化的人附红细胞体作为感染源攻毒,可以使SPF昆明小鼠感染人附红细胞体,成功地建立了感染模型3.附红细胞体感染试验小鼠后可引起其红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形,红细胞易于溶解和破裂,造成血液中生理生化指标发生改变。
4.青蒿琥酯联合丁胺卡那霉素的疗效较单用青蒿琥酯好,能迅速清除体内附红细胞体,使红细胞的功能和数量迅速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