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家的怪诞行为_艺术理论论文 【摘要】提及艺术一词,人们眼前会立即飘过一幅幅画面:绘画、雕塑、诗词歌赋、建筑等等而后便兴味盎然的想要揭去眼前遮挡的画面,以一探种种艺术品后其创作者——即艺术家的究竟作为艺术家,必须具备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和发达的空间想象能力但艺术家在人们心中又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最主要原因是总有一些艺术家喜欢以怪诞的行为示人,让作品的欣赏者既无法理解其作品亦了解不了其为人对于这些艺术家的荒诞行为人们也是褒贬不一但任何事情都是取必有据的,他们采取这种方式也一定是有其自身和外在的原因的,我们也应该正确的看待这种现象 【关键词】艺术家;怪诞行为;品德 艺术家在人们的心中往往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独特群体,它们拥有着或高于或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与想法,很多被称为艺术家的人,其生活与思想,是常人无法去理解的有一句话说的是:如果你的隔壁住着一位诗人,在平常生活中你一定以为他是个疯子是否真的是“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呢?但是更让人奇怪的是,艺术家们从来不会为了失去大多数人所珍视的品质而大惊小怪:知性,良好的判断力,对世界的了解和有理性的行为。
我认为,这些艺术家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激发创作灵感,已获得更好的作品 想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几乎是所有艺术家对自己怪诞行为的最经常、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说服别人、最冠冕那堂皇的理由或许一些异于常人的举动确实能够使创作者从中获得在平凡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体验,从而能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这种现象是非常常见的,可谓是古今中外皆有之例如中国唐代的李白,作诗必饮酒的习惯,熏熏然时方能有佳作 二、逃避现实,借艺术之由孤立自己 艺术被某些艺术家看作是逃避现实的工具,当他们感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过大时很容易引起对世界的不满,而自己对这种不满与不快又无能为力,于是他们只有逃避,将自己隐藏在一个幻想的孤立世界里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隐士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中的很多人不满于当时的司马政权而隐居山林,用这种方式来武装自己,使自己不受侵害,至少是少受侵害其中,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晋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遂作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是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对付不满的,在艺术创作上,他们信奉老庄之学,创作的作品也带有离世所居的思想。
三、世俗的不理解与不容纳 不论是古时的还是现在的艺术家,其离经叛道绝不仅是个人原因造成的,社会大环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在人们眼中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特别的关注他们(尤指对生活隐私的关注)而又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其为人和他们的作品这种情况下就更使艺术家们不敢面对现实,更加的离经叛道,作出一些人们无法理解的事情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在世时其作品一直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在生活和精神的双重打压下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那年他才37岁不可否定的是世人的不解是造成这一悲剧的重大原因 无论怎样人们对艺术家离经叛道的怪诞行为还是褒贬不一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在什么年代,什么国家,什么背景下,支持艺术家这种行为的人总是存在的,懂得欣赏又懂得理解的人是存在的当然这也是件很让人欣慰的事情但是,也总是有人不辨是非的一概而论,将所有艺术行为看作是超出社会常理的譬如说对于当今的人体彩绘,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有人在打着人体彩绘的幌子在做伤天害理之事,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所有进行人体彩绘创作的艺术创作者,更不能以“堕落”二字一概论之,不能因为自己对某种艺术形式的不满而给所有艺术家抹上重重的道德色彩。
这是对艺术家人格的不尊重,更是对艺术的污蔑 我认为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艺术家的行为,艺术不仅仅是一件件的作品,还代表着一种行为方式,艺术家们正是靠着这种行为方式理解世界、洞察世界,给人类提供精神食粮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脾气暴躁生性孤僻自处,不愿以世俗之见去处理,也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曾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看成为是一个离群索居甚至是不近人情的人让人们尤为不解的是在失去了音乐家最为珍视的听觉之后他仍然坚持创作但当我们通过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以及很多体现其思想的音乐作品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可观的评价之后,了解到他不仅自己是一位品格高尚的艺术家,还是个勇于同命运抗争的强者 著名翻译家傅雷说:“通过超越的途径实现理智与情感的平衡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我们很希望艺术家们能够实现理智与情感的平衡,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是很好的代表,他的人生美学研究否定了以往美学家限于人生谈艺术否定艺术,限于艺术谈艺术否定艺术的人本特色的研究方法这实际上也为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指出了平衡理智与情感的之间关系的方向 总之,对于艺术家的怪诞行为我们要充分的理解,同时也希望所有的艺术家能够达到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实现理智与情感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