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古筝曲《暗香》的演奏_艺术理论论文 摘要:《暗香》是由王中山创作的一首古筝曲感源来自于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该诗描绘具有梅花的两种气质,一种是“傲”,一种是“香”《暗香》运用了独特的创作技巧,演奏揉、颤、按花指遥指等技法勾画出完美的梅花精神 关键词《暗香》;古筝曲;演奏技巧 《暗香》是由有着“筝坛神手”之称号的古筝大师王中山创作的一部非常经典的古筝曲其感源来自于王安石的《咏梅》王中山根据诗的四句词分别创作了与之相呼应的四段曲子,并且运用个音的方法表现《暗香》——梅之傲·香整首曲子具有委婉含蓄、动静阴阳且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艺术感染力很强 一、曲作者 曲作者王中山出生于河南,祖籍蒙古族人曾获“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第一名”他既是一名著名的青年古筝演奏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筝曲创作家目前,他创作了大量的古筝作品,有很多的形式种类:有独奏,双筝的伴奏、与大提琴合奏、钢琴伴奏和古筝四重奏与改编曲,自创曲等要说王中山的主要贡献,那么势必要淡到他对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在演奏技法上,王中山首先开拓性的采用左手带义甲,这是我们值得去关注学习的。
并且,他是推动古筝艺术进步的动力之一,发展了演奏的技术,是对古筝音乐表演的丰富和充实他在调式上从传统的五声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和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其实,他的贡献还有,他把古筝当作是一个非独奏的乐器,并且创作了很多合奏曲而在《暗香》中王中山运用其王氏独奏技巧将此曲弹奏出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并且在传统的作曲手法“起、承、转,合”式的基础上容纳外来的潮流独具韵味的《暗香》的感源则是来自一首《咏梅》诗 二、创作背景 《暗香》感源题材来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作品中的梅花形象是孤寂和清雅,优雅独立与清耿相互交渗本文诗的一个词“一枝”写出孤掌难鸣,一个“独”字写出不被大臣支持而《暗香》运用个音的方式来表现这样的“孤傲”而这首诗的意境特别并且不缺乏作者内心的见解全诗以梅花自喻,比喻自己是大宋朝中的一位臣子,在国家危难时变法,但遭到众臣反对,“我想我的变法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它有许多利国利民之本”另一种意境表达王安石非常赞赏梅花,梅花能顶住严寒的涓涓袭来,独自开放前两句是赞赏自然景色,后两句是从侧面描写后两句写出王安石的想法:变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还是要变法的,因为它对国家队人民有好处,放下诗意,回头细细品诗的本意,梅花开的颜色像雪,但人们都知道冬天开的有暗暗香气的就是梅花,全诗以梅描写表达自己就是冬天里的那一枝梅花,通过写景和侧面的香和颜色,说明自己和梅花一样洁白无暇。
三、演奏全曲 《暗香》这首作品由十小节的引子加四段乐曲构成,四段则着力体现王安石的《咏梅》诗:墙角数之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一)引子 引子部分古筝以个音的方式来表现暗香一个音出现后,会有一个短暂的空白,并且运用颤音的回响来填充空白处前四小节都是以个音并加颤音的音柱表现梅的孤傲采用散板并弱的力度起,加上古筝艺术“以韵补声”一个最具特色的重要技法古筝左手“颤音”技法既美化了音色,延长了波音,更使这首乐曲赋予了音乐表情色彩,润饰了右手发出的音,起到古筝器乐声腔化的功能,四个音之后紧接着一连串音符由慢起渐快再渐慢结束,仿佛给人一种;“……远处,飘来一阵清香……再来一点香,你渐渐接近,忽然又闻了一连串香,但你还没清晰地握到它,它又变的扑朔迷离了,就像雪地的足印,若隐若现,似有若无,但你寻到了他的方向而最后的延长音之后,以一个泛音做结尾,给人一种飘渺幽怨的意境让人对后面的曲调长生无限的遐想而结尾在“5”上加了合适的“重颤音”,是乐句的结束更加稳定而完美 (二)呈示段(11-47) 呈示主题“梅”,以慢板的速度展开,并以中弱的力度开始由流畅圆滑的花指进入,将人们带到“墙角数枝梅”的意境。
花指弹奏时,要注意音色对比,适当调整花指的触弦位置,在音区要弹奏的浑厚有力连贯流畅而后面的花指是在两个乐句之间,并且前一个乐句结束在一个较长时值地音上这时花指对下一个乐句来说起到领起作用A段曲基本上是四小节为一句旋律优美,风格纤细,着力表现了梅的香的优雅数枝梅”在“墙角”,显得很孤立,可这枝“梅”却不以为意,仍然绽放而且是迎着寒霜开放这段曲子正是运用古筝的音韵来表现的第二句(15-18)运用了揉弦的技法作韵,使音乐变得更加园顺、甜美、富有润性在实际演奏时,揉弦的频率、力度都要有一定的要求,不然就很难达到效果而揉弦时,力度要均衡,不能时轻时重,避免出现抖动的感觉,要正好给人以平稳、均匀的感觉 (三)中段(B48-84) 表现梅花在严寒中独自开放也是慢板的速度,开始以摇指加一定时音展开快而稳当的摇指产生庄重威仪和气宇轩昂的气氛使用弹奏技法“摇指”将“7”由点变线,使单音成为连绵不断、力度相同的长音,起到延长乐音,增强音乐表现力再加上定时滑音,使旋律韵味更足,将“凌寒独自开”表现得淋漓尽致凌寒独自开”的梅花是多么地矫健、豪迈!梅花这种不畏恶劣环境和挫折、磨难、打击的形象与精神,在第二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中段(85-121) 着力表现“遥知不是雪”,明知不是雪,表达了内心的矛盾而这段曲子则以中板的速度叙述,并慢起渐快整个乐段自然天成,沉稳从容并多处采用花指、上划音、下划音,使这段乐曲更加圆润、优美,前段情绪平稳中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平静而在107小节后的旋律诙谐风趣、着力体现内心的矛盾 (五)结束段(122-155) 整曲的商潮,以快板地速度展开着力描写“为有暗香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将“起、承、转、合”发挥的如妙如俏并且是强的力度演奏开头,产生一种气宇轩昂、刚毅凛然的效果体现了梅花坚定地毅志共二十三小节的十六分音符演奏,要按句来演奏呼吸,并且强弱分明并以快速的摇指结束十六分音符,过渡整曲的结尾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刚劲的摇指表达梅花独自在墙角绽开并还散发香味的矫健、豪迈、孤傲之精神为有暗香来”,“为有”可以理解为“因为有的意思”暗香”可以理解为“梅花的那种能散发得很远很远的清淡的香味”这句诗不仅诗意浓郁,而且饱蕴哲理而这正是这首乐曲所表现的精神整首乐曲结束时慢起渐快,再渐慢结束旋律的起伏若飞若舞并以几个泛音结束,使人意犹未尽,余音环绕的效果双手弹奏泛音时,要注意弹奏要双手配合紧密。
左手需要轻巧触弦而避免用力压弦,,右手则需要保证声音的颗粒,避免敲击琴弦,而要轻轻弹拨,视乐段的需要进行力度的变化这样才能使泛音轻盈和灵巧 总结 《暗香》这首作品通过古筝的作韵完美的展现了“梅之傲”作品很多音都可以表现梅花孤傲的形象单独的音、倔强的耸立表达了《暗香》的优柔与耿直而整首曲子通过各种作韵技巧将《暗香》的每个细节描绘得如生如动《暗香》还具备很强的可听性,它的旋律既复古又现代,既端庄雅致,又不乏亮丽的精彩如听的旋律,音乐的美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李焘,续资质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韩里,《不得佳思不可弹——弦乐演奏灵感的培养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3) [3]肖天静,弦乐演奏及力度19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