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部编版上课)

上传人:悠****鸟 文档编号:314402185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7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部编版上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部编版上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部编版上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部编版上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部编版上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部编版上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部编版上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学目标:】积累重点文言知识;了解“疏”的文章体裁特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分析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任务一、诵读全文,疏通文字1借助资料,疏通全文,将重要字词解释、句式等标注在课本中。1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古今异义:树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敦厚,释为“深厚”也可)而思国之理(治理得好,安定),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知其不可,而况(何况)于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

2、之重,居(处于)域中(天地间)之大,将崇(推崇)极天(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无止境)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敦厚),情(性情)不胜(克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2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忧而道著(治理成效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开头做得好)者实繁(多),能克(能够)终者盖(表示推断)寡(少)。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固定句式,难道吗)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竭尽诚心)以待下(臣民);既得志,则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尽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竭诚则

3、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为行路(路人)。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状后),终苟(苟且)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戒慎);奔车(疾驰的马车)朽索(腐烂的绳索),其(难道)可忽(轻视)乎!3君人者,诚(如果,果真)能见可欲(贪图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宾前,戒自),将有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则思知止以安人(安民,安:使动用法,使安),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养)(宾前,牧自),惧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则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乐

4、(意动用法,以为乐)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则思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壅蔽(被堵塞、蒙蔽,被动句)则思虚心以纳下(采纳臣下的意见),想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则思正(使端正)身以黜恶(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弘(光大,使弘,使光大)兹(这)九德,简(选拔)能(形作名,有才能的人)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形作动,用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施布)其惠,信者(诚信的人)效(献出)其忠。文武争驰(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君

5、无事(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不言而化(百姓)得到教化。何必劳(使劳累)神苦(使愁苦)思,代下(代替臣下)司职(管理职事),役(劳损)聪明之耳目,亏(违背)无为(无为而治)之大道(最高的治世原则)哉!2语言积累与梳理(1)一词多义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而今安在哉疑问代词,哪里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奉养安身立命动词,安置,安放信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忌不

6、自信动词,相信低眉信手续续弹动词,随意诚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诚能见可欲连词,如果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副词,的确,实在(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根本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性情,含贬义。今义:尽情。行路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聪明役聪明之耳目古义:听觉、视觉灵敏。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3)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下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能简能而任之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正、恶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7、使端正;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小人善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乐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固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安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4)重点虚词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而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连词,表递进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其必固其根本代词,它的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难道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语气,大概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戒奢以俭连词,表并列(5)特殊句式

8、句式例句解析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判断句的标志状语后置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被动句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蔽:被堵塞、蒙蔽任务二、把握思路,理解内容3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处的内容。“德义”的有无骄傲纵欲轻信赏罚不公4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显得更加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

9、“国治”必须“德厚”,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5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1)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

10、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2)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地引出下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6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

11、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谏了。任务三、赏析说理艺术7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说理,生动形象,说理透彻。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1)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至今还被人们引以为戒。(2)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第1、2段,通过对比,凸显了说明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12、,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8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试分析说明。(1)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整句)本文虽不在四六句式上加以雕琢,但大量运用铺陈排比、对称语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强调积德义的重要性。写“十思”,运用排比,贯穿到底;“十思”后的总结之语,又运用了对偶和排比。(2)同时,本文又用散文笔法,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等句,使行文摇曳生姿,别有一番情趣。我的发

13、现与质疑:_附:助读资源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20卷,已散佚。(2)对魏征的评价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唐王珪a.魏征、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b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

14、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c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征,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d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a.尝闻陛下敬重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b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唐长孙皇后唐李世民必得魏征,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宋神宗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征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征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清康熙帝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征。清赵翼2相关背景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疏。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奋发有为。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征写作此文,劝唐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唐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也被唐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了宋代的欧阳修、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