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精编

上传人:1824****852 文档编号:314348410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精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1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擅长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阅历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决了对中医药的信念。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溢了信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

2、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日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麻烦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看法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化,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

3、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擅长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阅历上升为理论,使我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阅历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许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涵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高校,对于现代医学,主见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涵、与时俱进的主动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经常教育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家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

4、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2我院自20xx年10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化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切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动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实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今年的五级师承教化工作状况汇报如下:一、组织管理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育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医务科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化工作,围绕师承教化,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常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

5、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当开展与进行。二、带教状况依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化的相关文件,我院有4名带教老师,12名学术继承人。根据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化工作带教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化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刚好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仔细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12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24份,学习心得24篇,跟师笔记96篇。公开发表临床阅历的论文1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沟通论文6篇。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576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文1篇。不断创新师承教化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

6、性。一是带教老师依据自身的多年学术阅历仔细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看法,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阅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实力。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探讨,学生通过整理病案探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具体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三、存在不足两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肯定成果,但还存在不足。个别继承人思想上不主动,看法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在抽查或考核中发觉有的学生一起先时很仔细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状况。

7、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看法不端正等缘由。四、今后的准备: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安排,规范跟师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2、落实师承教化既定的实惠措施,提中学医药师承教化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主动性,同时加强平常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提高管理质量。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37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阅历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经教授。回顾跟师学习经验,感受颇深。领导重视,严格管理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阅历继承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中医药高校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常常现场检

8、查、督导师承工作,并有特地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师承学习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导师和学生时间交叉、背靠背等等严格的阶段与年终考核机制。虽然管理考核严格,但管理部门也为我们创建了良好的跟师条件、跟师氛围。精于学术,勤于思索在入师之前,笔者曾作为博士探讨生跟随熊大经教授学习三年。但跟师学习则完全不同,其特点是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阅历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使中医药学术得以传承发扬。笔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经验“跟师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学习总结提高独立临床实践”的过程,在反复的临床历练和体会总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博士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择一点而精”的升华。笔者

9、领悟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重在“全而博”,师承的学习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师期间,笔者才能逐步学会带着问题去思索、领悟老师的思路,进而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当中。言传身教,体悟中医进入师承学习以来,老师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豁达开阔的胸襟、大医精诚的医德,都使笔者深刻地相识到,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认仔细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到“仁心、仁德、仁术”,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老师常常告诫:“中医是文化,须要感悟、须要思索、须要践行。”笔者按老师的要求,重新学习古文观止等著述,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之魅力。在学习中,笔者还感受到

10、,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才智,大胸襟”,是在不断汲取、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日,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中医人,不等于排斥其它医学,只要是有用的、能促进中医学发展的新学问、新技术,我们都应当汲取,但汲取绝不等于全盘接受,汲取的前提是不能动摇中医的根本,而是应当以中医的核心准则、基本理论去融合、运用这些新学问、新手段。尊崇经典,融会贯穿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化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化,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师承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读经典、诵经典”。在跟师期间,笔者发觉“经典”和“临床”之间有一道很好的桥

11、梁,那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精确地说是指导老师的临床思维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老师临床思路,或透过老师的医案可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坚持临证,保证质量跟师期间,笔者严格根据有关规定,坚持每周3个半天的跟师临床学习和2个半天的独立门诊临床实践及3个半天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阅历。论文的撰写、心得收获都离不开跟师临床实践,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跟师,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师不仅仅是简洁的上门诊、抄抄方,还必需在思路上紧跟老师,随时比较老师处理和自己思索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老师,老师一点拨,顿觉茅塞

12、大开。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4(一)深究医理,按部就班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需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起先,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安排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终客观地将所学的学问融汇贯穿,施于临床,指导实践。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按部就班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反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医乃活人

13、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至少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娴熟精湛,运用要敏捷、精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化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照不宣,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敬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依据实际病例,娴熟精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

14、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精确无误而惊羡。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娴熟的成诵和正确的说明,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他主见: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三)探讨诸家,知常达变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学问面,就要擅长探讨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

15、反复探讨,摄其精要,主见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探讨诸家学术,不行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师古,是先学习,不行不知其说;不泥古,是重取舍,不行尽依其说,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义。临证最忌执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应万变。他对经方的探讨造诣颇深。每临证时,既能执持,又能方圆,非常重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其中的小柴胡汤,原为少阳和解之剂,但他加减化裁后,则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胁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种内科杂证,均能取效。而乌鸡白凤丸是妇科之良药,用于治疗内科病,亦屡获良效。探讨诸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探讨诸家之学说,要辨清是非,舍非从是,以求完善,这就告诫我们,读书争论必详审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虑,方能不被谬说所误。因为精通了医理,详审了众家之短长,融汇剖析,取其精华,剔其谬误,才不囿于一家之见。其中对“肾风”的治疗,运用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重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对急性中风的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完全采纳中药,疗效牢靠,饮誉全国;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则用生瓦楞、生牡蛎各200克、生鳖甲50克、水红花子50克,功专力宏,力起沉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