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剧院风情》的阐释文学评论论文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50KB
约3页
文档ID:314312608
《剧院风情》的阐释文学评论论文_第1页
1/3

《剧院风情》的阐释_文学评论论文   摘 要: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的小说《剧院风情》出版时轰动一时女主人公朱莉娅﹒兰伯特一生的所做选择与行为,由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哲学来解释是最为恰当不过的这就是自由选择,抑或人的绝对自由的中心命题  关键词:自由选择;朱莉娅•兰伯特;《剧院风情》;存在主义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小说《剧院风情》1937年在美国和英国一经出版便轰动一时著名评论家伯纳德•德•沃托(Bernsrd de Voto)曾赞誉它“精美绝伦,是当代优秀小说的范本”这部小说并不致力于抨击现有的社会状况,也不想对我们灌输人的好坏善恶等自身价值的意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部作品呢?也许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可以为我们解读它提供很好的一把钥匙  一  萨特认为“行动的首要条件便是自由”[1](P527)。

人生来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质;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一个核心的公式:“存在先于本质”在这一点上,他与海德格尔一脉相承海德格尔曾说过:“在自由中,存在先于并支配本质”从这一点上讲,存在主义也是一种自由主义自由是人的宿命萨特认为,自为的人是处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我们应该明确,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论证的自由不是人所追求的东西,它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我们有权自由地决定我们的自由的存在,就是说这不仅仅是对目的的选择,而且还是对作为自由地对我们本身的选择我们命定是自由的”[1](P588),这句名言是最能够集中体现萨特所讲的所谓自由的意义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选择十分注重它的自由性和唯一性,他主张应该为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他们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从而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他们要在舞台上展现不同的人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人物要进行“自由选择”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就会看到,毛姆是如何将他的主人公置于不同的环境中,以使她“自由选择”的  二  主人公朱莉娅•兰伯特是一位在舞台上备受仰慕的女明星作者把她置于特定的境遇当中,并运用一切艺术手段,着力渲染人物对生存环境的恐惧感。

在这种环境下她不可能泰然处之,被那些不幸意识所缠绕,并时刻感受到外部世界对自己生存的威胁该如何解救自己,就必须做出“选择”要想生存,就要不停地挣扎,不停地做出“自由选择”,否则就会被这个没有怜悯的世界所吞噬可以说这种自由的选择伴随着朱莉娅的一生主人公戏里戏外的精湛演出,无不是出于对自由的追求一旦认识到自由的可贵,随即便做出自由的选择  (一)  朱莉娅之所以在年轻的时候疯狂地爱上迈克尔•戈斯林,究其原因只是因为“她从没看到过比他(迈克尔)更漂亮的年轻男子”[3](P25)面对英俊潇洒的迈克尔,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她的选择是为自己负责,听从情爱的安排这只是个小插曲,却能为我们凸显萨特的“人的自由本质决定了人的选择权利”这一命题做出有力的说明之前我们曾提到,朱莉娅对迈克尔神魂颠倒的主要因素,或者可以说是唯一的原因便是迈克尔的绝顶漂亮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她说他漂亮只是因为她知道他喜欢听这种话,是为了在迈克尔面前讨巧,赢得他的进一步的喜欢,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在迈克尔“为了一局高尔夫球,或者为了去跟一个偶然相识的朋友去吃顿饭而把她抛置不顾”时,她从来都是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让他看出她心中饿不快。

朱莉娅心里清楚,她不能使迈克尔厌烦她虽然从理智上蔑视他,但是欲望又使她处于非理性的状态下她要生存,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朱莉娅是自由的正如萨特所说,“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人自由选择自己当英雄,当懦夫或当胜者[2](P1010)  在迈克尔受邀去纽约发展的时候,朱莉娅内心虽有千百个不愿意,但表面上仍装出一副愉快的表情她展现在迈克尔面前的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这种不停地转换角色,只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以至于在迈克尔从纽约归来的那个夜晚,她强压住自己内心的情欲,将迈克尔挡在门外,“自己俨然是和名门闺秀,需要维护一个古老望族的一切高贵传统”[3](P51)她对自己的表现十分得意的同时,我们也万分满意萨特在谈到自由的时候,总是联系一定的处境这里所说的自由乃是一种选择的自由简言之,人不能摆脱他的处境,但是可以自由地赋予处境以意义处境可以束缚一个人的身体,但不能阻止人的自由选择,人在处境中是绝对自由的;没有一种处境能比另一种处境拥有更多的自由朱莉娅为了在不同的处境中,获取最大化的利益,于日常生活中便不断地积累经验婚后,朱莉娅由于迈克尔为了种种应酬而忽略了她,心中十分痛苦但在两人大吵大闹时,她仍不忘记将任何一个有利的“动作贮存进她的记忆里”[3](P53),因为她知道总会有需要的时候。

不得不说,在朱莉娅初识迈克尔直到婚后的几年中,她所有的行动总是受到迈克尔意志的左右,不能够按照个人的意志做出“自由选择”,失掉了自己的个性,也失去了“自我”直到战争结束之前,她对他的爱情消失了这时,她才发出“上帝啊,做自己的主人多美好”[3](P56)的感叹朱莉娅做出了符合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选择,而且是在绝对的自由,不受任何传统束缚的自由的状态中进行的选择她完成两人“自由选择”之后,获得了真正的存在同时,朱莉娅也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转型,由一个为爱痴狂的青年女子转变为迈克尔最为善解人意的好妻子和儿子罗杰最为慈爱的母亲  (二)  查尔斯•泰默利作为朱莉娅•兰伯特从年轻时期一直到现在的情人,在社交圈中已得到大家一致的默认朱莉娅需要这样一位保护人她听凭内心的选择,于是便有下面的一幕戏当查尔斯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向其提出离开朱莉娅瞧瞧我们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她坐了下来,默默地对着画像凝视了一会她出色的掌握好节拍,慢慢抬起眼睛,直到和查尔斯目光相接她几乎能够想哭就哭,这是她最见功夫的拿手好戏,此刻她既不作声,也不抽泣,但眼泪却夺眶而出,在面颊上淌了下来她的嘴微微张着,眼光里流露出一个小孩子受了莫大委屈但不知为了什么的缘故的那种神情,其效果之哀婉动人,叫人不堪忍受。

[3](P82)面对查尔斯的即将离去,她无需更多的考虑她能够迅速的而清醒地做出自由选择萨特认为,处于本真状态的自由只是一种虚无,它只有通过自由选择的行动,才能把自己变成所愿意的因此萨特提出,“人是自己造就的”,通过自己的道德选择造就自己,而且也不能不作出一种道德选择朱莉娅早面对查尔斯的问题上,便选择做一个“卑鄙的坏女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送走查尔斯之后,朱莉娅的内心感到说不出的欢畅后来查尔斯察觉到她自己已不再爱着迈克尔的时候,她又扮演了一位忠实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叫他相信她的一切是为了对迈克尔和孩子负责至此,查尔斯对她彻底臣服  (三)  朱莉娅与托马斯•芬纳尔最初的相识,是在迈克尔的经理室十分滑稽,朱莉娅与查尔斯最初交往可认为是由查尔斯夫人促成的;而与托马斯的故事,毫无疑问,是迈克尔的杰作她成功的扮演了一位高贵典雅而又亲切迷人的成功女演员的形象她之所以要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只不过是因为别人会以此为傲对她的虚荣心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满足而在朱莉娅沦陷在对托马斯的激情当中时,虽然她装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但事实上却竭尽全力束缚住他,使他为她所有第一次的冲突是在托马斯到塔普洛做客期间。

托马斯与朱莉娅的儿子罗杰一见如故,从而完全冷落了朱莉娅朱莉娅由于情欲的燃烧,内心痛苦万分,表面上却仍扮演着一位通情达理的好母亲她不断地压抑着对托马斯的仇恨,只为了在度假结束之后好好羞辱他一番人们在生活的境遇中必须要进行选择,而这个选择是可以排除一切束缚的地自由的选择萨特指出,“对所有目的的选择尽管是自由的,但是并不是必然的,甚至也不是经常的快乐地进行的不应当把我们在其中是自我选择的必然性与权力意志相混淆选择可能在屈从或不安中进行的,它可以是一种逃避,它可以在自欺中得以实现我们可以自我选择为逃遁的,不可把握的,犹豫不决的等待;我们甚至能选择不进行自我选择,在这些不同的情况下,目的就在事实的处境之外提出来了,而对这些目的的责任就落到了我们身上;不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它都是选择;把我们选择为‘伟大’和‘高贵’或‘低贱’和‘受辱’的人,这都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但是,如果我们恰恰选择了受辱作为我们存在的质料,我们就会自我实现为收入的,乖戾的,自卑的等等问题并不在于没有意义的材料,而是在于自我实现为受辱的人由此把自己确立为一种为达到某些目的而采用的手段[1](P573)萨特的这一理论为朱莉娅的行为做出了完满的解释。

同时也为接下来所要分析的事例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艾维斯□克莱顿小姐的出现,使朱莉娅的“受辱”达到了顶峰对托马斯的仇恨与对其肉体的渴望,深深折磨着她这种对自己不断地压制,做出卑屈的选择,与当年热恋查尔斯并无本质差异直到在舞台上使用阴谋让艾维斯彻底完蛋,而在此时,她对托马斯的激情也消失殆尽朱莉娅摆脱了情欲的羁绊,重新恢复了自信与自尊  小说的结尾:伯克利饭店朱莉娅最喜欢的小房间,角落里的一个位置,她坐在那儿,品尝着最爱吃的牛排这是朱莉娅最好的结局她所有的选择都是当时的处境中最佳的选择,最自由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  [2]萨特.关于“自由选择”[A].萨特戏剧集[C].沈志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毛姆:剧院风情[A].愈亢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