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之杰”曹植_文学理论论文 摘 要: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不仅推动了建安诗歌由叙事而抒情化,还确立巩固了五言诗在中国诗坛的地位他的诗歌,不但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反映了整个时代文人的积极精神可以说,曹植,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曹植 中国诗史 建安诗歌 抒情性 建安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文人诗的传统里,是一个很突出、很辉煌的时代而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不论是诗、赋还是骈文,都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人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说:“邺中诸子,陈王最高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陈思为建安之杰那么曹植诗歌的独到之处、对于中国诗史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将用三个部分的内容作一一阐述 一、慷慨不群,确立了抒情性在诗坛的地位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者,吟咏情性也而从两汉辞赋的发展来看,建安以前辞赋的内容以颂扬鉴戒为主,到建安时代便由颂扬惩戒而抒情化。
[1]沈约说得好,建安诗人“以情纬文”曹植诗歌除了具备建安诗歌共有的慷慨之外,他还有个性化的情感特色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叙事为主,《东门行》、《病妇行》、《孤儿行》、《陌上桑》等皆为成熟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更是达到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最高成就即使其中有一些抒情的,也是代人言情《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又以抒情为主不过不是游子之歌,就是思妇之词,抒发的基本情感主要是游子的羁旅惆怅和思妇的悲怨之情这也就体现了《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情感还比较单一,并不丰富多变而曹植的诗则不然,他的诗歌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不仅有代人言情,也有抒发自己前期的豪情和后期的悲情曹植的诗作中间涉及人群的范围很广,上至贵族子弟,下到穷苦百姓如乐府诗《名都篇》以繁盛时期的洛阳为背景,揭露都市贵族子弟的骄奢生活;《情诗》的“微阴翳阳景”表现了百姓在军役时代所承受的痛苦可以说,曹植的诗歌在描绘现实生活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拯世济物”的慷慨之情 不过,曹植的慷慨悲愤之情又是特别的,体现着自己的个性化色彩其典型作品则是《赠白马王彪》,其序云:“……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诗中有句云:“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全诗共分七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了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王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藏的感情虽然是极其悲愤激切的,但他却没有一味地直接进行倾诉,而是通过叙事、写景或议论、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把感情表达得沉着从容,丰富深厚[2]曹植在诗中表达的悲情是个性的,是以整个时代环境和个人经历为基础的,情真意切,格外动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陈思天质既高,抗怀忠义,又深以学问,遭遇阅历,操心虑患,故发言忠悃,不诡于道情至之语,千载下尤为感激悲涕,此诗之正声,独有千古正是曹植“慷慨不群”的情感抒发、丰富多变的表达方式,逐步确立了抒情性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开一代诗风 钟嵘在《诗品》里盛赞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其中的“骨气”二字颇多歧义有的人认为指他的诗歌“充满追求和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有的说是他“为实现雄心壮志而奋斗不息的精神”换句话说,前者探讨的是诗歌的一种风格,后者探讨的是作家的一种人格,两者都有一定道理,并且可以相互参照。
[3]而所谓“词采华茂”,是说曹植诗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工于起调,善为警句,锻字炼句,声色和美相比之下,曹操诗骨气高,然词采质朴;曹王诗词采美,然“婉妾细秀”(钟惺《古诗归》卷七) 建安诗人只有曹植华丽其容,风骨其实,“词采华茂”因“骨气奇高”而不致流于浮艳纤柔,“骨气奇高”又因“词采华茂”而不致陷于平浅粗豪,真乃文质相称,情文并茂 《名都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之一它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捕捉典型的事物来表现主题诗中选择了斗鸡、走马、穿兔、射鹰、平乐观饮宴和蹴鞠击壤等几个场面来写,不仅在射骑中详写了一箭双兔、迎击飞鹰等细节,还描写了饮宴中的山珍海味,生动、逼真地描绘出了名都大邑富豪游乐的特征另外,《名都篇》先集中叙事,最后集中点题的方法也是不同于诗人其他作品的全诗共二十八句,二十四句描写贵族少年的游乐场面,最后四句才表露出诗人主观上憎恶的情感虽寥寥数语,却使得全诗的主题显得深刻而鲜明本诗虽与《白马篇》所叙述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是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立曹丕为魏太子《美女篇》大概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诗中,曹植借写怨女,表露他在政治上被弃置的哀怨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仿乐府之作,但在艺术上有所创新,超脱了乐府诗歌的旧痕因此余冠英先生在评价《美女篇》的时候曾说:“曹植写《美女篇》确实受到了《陌上桑》的影响,但不是模仿,而且有所提升两首诗各自写了一位女性的居处、采桑、服饰和容貌内容相同,风格情调也相近;但叙述的顺序、描写的详略、运用的手法等还是有所不同的在曹植的诗中,特别是对桑树树叶的下垂、飘落描绘得异常逼真,以此来运用景物衬托少女柔媚轻盈的体态无论是侧面烘托、正面描写,还是议论抒情,曹植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可见,曹植的乐府诗大变汉辞,以旧曲翻新调,不但扩大了文人诗歌的题材,而且变诗歌的质朴之风为词采华茂他后期的作品,不论在反映生活的广度的深度方面,或在艺术手法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情采并茂,文质相称 三、承前启后,定诗歌大势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好:曹植诗,“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惨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制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钟嵘《诗品》实际把曹植放在上品的第一位诗人来品评:“其源出于《国风》。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风,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斡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认为曹植为诗歌立法度,就如周、孔树人伦一样,居于圣人的位置曹植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而曹植能够在世人的心目中留下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他独特的诗歌成就是分不开的中国 诗歌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势走向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以《楚辞》、《庄子》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建安诗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风》、《雅》、《骚》人之气骨”,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产物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标榜“汉魏风骨”,正是要恢复或再次确认这个大势走向然建安诗人真正融“二源”于一流,远继《风》、《雅》、《庄》、《骚》,近承《汉乐府》与《十九首》,下开盛唐李白、杜甫诸人,得首推曹植[4]《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古诗、汉赋对曹植来说,是烂熟于心的,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化用诗、史、文、赋的句子,吸取它们内容和形式的优点为己所用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赠白马王彪》中的“自顾非金石”与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中的“人生非金石”十分相似;另外曹植《名都篇》中的“被服丽且鲜”与《驱车上东门》中的“被服纨与素”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曹植自己也以“有应风雅”相标榜(《与杨德祖书》),读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行》、《情诗》、《门有万里客行》等,这一点便有体现 曹植以其出色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个人体验,在诗歌抒情方式上进行了诸多拓展和创新,影响到了魏晋南朝时期的很多作家,有学者更是认为曹植开启了正始之风如被誉为“正始之风”的阮籍,其诗中昂扬的气势,刚健的气骨,怀才而不为所用的深沉悲哀,毫不逊于曹植可以说,曹植作为建安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其诗歌题材广阔、抒情真挚、风格绮丽,创作既体现时代风采又别具一格,承前启后,定下了中国诗歌的大势 注释: [1]余冠英,《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二版 [2]邱英生,高爽,《三曹诗释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第一版 [3]董家平,《青海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一期 [4]傅正义,《一代“诗宗”曹植》,西安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1月第11期 参考文献: [1]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4]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1984年 [5]王巍,《建安文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 [6]钟忧民,《曹植新探》,合肥黄山书社,1984年 [7]马君君,《悲心思秋,文以铭志》,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二期 [8]孙娟,《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述评》,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六期 [9]河北师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编,《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