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物、势的多重变奏——阅读汪晖《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_文化研究论文 汪晖是当代 中国 思想史界最重要也最活跃的学者之一汪晖的专长原为文学史,八十年代末期以来曾以一系列的鲁迅研究广受好评他的专著《反抗绝望》讨论鲁迅思想和创作的种种幽微转折,是近年有关鲁迅诗学和 政治 思想最有洞见的著作之一九十年代初,汪晖的学术兴趣转向思想史,所思所见在在引人注目他的关注范围广泛,论题所及,包括中国 现代 性的辩证,“国语”引起的文化政治,晚清 科学 和科学主义的兴起,和后毛泽东时代自由主义的出现等等这些文章不少已译成 英文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胡志德(Theodore Huters)教授将其中有关中国当代思想和政治的文章编为《中国的新秩序:转型中的社会、政治和 经济 》(China’s New Order: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ransition)一书,并在200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 论文 集鲜明地体现了汪晖对后毛—邓(post-Mao-Deng)、后现代(postmodern)时期精神面向的锐利观察和批评由于他对九十年代中国一些学者提倡的(中国版的)英美自由主义提出质疑,并引起一系列论争,汪晖常常被冠以“新左派”之名,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他的见解都要比“新左”一词所意味的更为复杂,也更具反思性。
尽管汪晖积极介入当代中国思想和政论的对话,过去十几年中他主要的关注和用功所在,是中国现代思想根源及其 发展 他的心血结晶是学界期待已久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年版)这本专论体例庞大,分两卷、四部,中文字数达150万字各卷标题分别为:《理与物》(上卷第一部)、《公理与反公理》(上卷第二部)、《帝国与国家》(下卷第一部)、《科学话语共同体》(下卷第二部)通过这四卷书,汪晖描述中国现代思想漫长而曲折的兴起过程:上溯至宋代(公元960-1278年),下迄于抗战(1937年)前夕汪晖认为我们所谓的现代性其实源远流长,这一过程不仅涉及不同 历史 时刻思想的变化,同时也涉及文化的论争、政治的动荡和经济生产形态的变化汪晖处理这一主题和材料的方式极其细腻绵密,让我们想起了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对地中海历史的经典研究另一方面,他强调十世纪以来中国的知识场域的转型,又隐隐透露福柯(Michel Foucault) 知识考古学的印迹但这样的比较也许只能作为进入汪晖论述的入口汪晖最终还是想形成一套自己的庞大的叙述体系,意在对以往史学叙事二元对立结构模式——传统和现代、思想和行动、上层建筑和下层建筑等等——提出挑战。
汪晖的理论框架及历史观念,可以依循三项概念来理解:“理”、“物”和“势”汪晖从宋明 理学 中借用了这三项概念,但又通过考察它们在古代的起源和它们在现代的辩难而重新界定其意义对汪晖而言,这些概念自宋迄今的转折,构成现代中国思想兴起的主要线索在上卷第一部《理与物》中,汪晖讨论了“天理”与“物”的辩证法天理”是理学的核心概念,指统治宇宙运动、政治秩序、伦理关系和思想推理的先验法则天理”被认为以具体的方式作用于事物的秩序,但同时又在万物之上具有形而上的秩序理学对“天理”的追求中蕴涵着强烈的寻古欲望:它对古代(就是传说中的公元前2356到2205年的“三代”)有一种明确的认定,那是一个“礼”和“乐”作为制度建制和文化创造物存在的时代;它们既是道德的指引,又是情感的形式这个时代预见政体和道德、 自然 和文化的和谐结合正如汪晖在后文中所提到的,“礼乐之治”与“封建制度”巧妙地关联在一起;在理想的层次上,“三代”蕴涵着儒家的政治想象——圣王垂拱而治,他的权力浑然不见然而无所不在,众多地方诸侯在这样一个权力体系中,各安其位传统理学将“天理”观视为中国礼教的天经地义,但在汪晖看来,“天理”不过是宋代的一个历史产物,是当时儒士在多变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以今论古,所重建的信仰。
从这一角度看,汪晖受到了京都学派的影响(但又并不圄于这派的观点),后者将宋朝看作是中国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起点汪晖指出,宋代理学家复兴“天理”的努力是一种在危机意识下促成的本体论活动这一活动引起了一系列的矛盾,也将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宋代学者把“天理”树立为先验性的目标的同时,他们又给自己及其追随者制定了一个后设规划一方面,“天理”作为一种内烁于宇宙和人性的力量涌现,因此后之来者必须对其真正意义不断诠释探索另一方面,“天理”也是宋代学者将历史意识“自然化”,使之成为天长地久的真理的努力,因此总也不能摆脱潜在的反讽它提醒我们一个礼乐昌明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或者从未出现,因此,任何追求其真谛的诠释学式的探询注定要事倍功半,甚至渺不可得与宋儒对“天理”的追求紧密相连的是其对“物的秩序”的把握所谓“物”至少涉及了四个层面:作为有生命或无生命形式存在的客体世界;日常生活实践;历史变动中的各种事件;“天理”在意识层面的各种形式性的表现宋代以降,如何协调“天理”的领域和“物”的领域,或者说形而上的世界和形而下的世界,一直是儒学一个不断辩难的议题尽管儒家学者在联结这两个领域时采用的方法论不尽相同,他们都深信:只有通过形而上的或形而下的方式格出“物”的秩序,他们才能找到可行的渠道接近甚或具体表达“天理”。
当“天理”和“物”的关系充分达成后,它们才能阐发出三代“礼乐之治”——一种被称为“仁”的自足的状态——的含义宋代理学家在“天理”和“物”互动的基础上,倡扬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体系,汪晖则通过将其历史化,对它一以贯之的通性提出质疑他仔细梳理、重建理学兴起时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从而有力地说明宋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体系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变化过程(表现为中央集权的增强;长途贸易、经济的市场驱动;早期民族主义;士绅-官僚阶级的出现;以及个人意识的萌发等),使得儒生们必须重新思考和重建儒学体系宋儒提出“天理”观,首先是对现状的一种批评;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随着“天理”观变得越来越普遍流行和越来越具有争辩性(这是其内在理论含混性所致的必然结果),它也能被统治者利用,用以证明政治现状的合法性这一滑动过程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此汪晖提出了他的第三个重要论述内容,那就是:“势”他提醒我们注意在“天理”和“物”的话语之下,还隐藏着一个“势”——即“历史的能动性”,意指宇宙天地变化、各种权宜之计和人类与偶然事件互相作用并对其进行控制的能力这一“时势”的观念早在唐代(公元670-905年)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中就已有所体现,但直到宋代才成为儒学论辩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汪晖认为,如果我们不能深入了解“天理”的反命题——“势”,我们就不能完全掌握“天理”无形的本质,而“势”是与时、时势紧密相联的汪晖提出,这一对时间性的因素的最初自觉,标志着早期中国现代性思想的起源天理”观尽管具有非时间性和形而上的前提,但它只是作为一系列紧张关系的结果而存在,这些紧张关系表现在:“道” 及其在长时段中各种不同的物质表现之间的关系;皇家宫廷和地方士绅及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最重要地,在日益中央集权化的统治庇护下的 法律 体系的成熟与对一个基于“礼乐之治”的政体的期盼之间的关系既然“礼乐之治”——作为完善的政治和文化体现的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宋儒的思辨方向不免参差他们既要把儒学发展为一种宇宙运动的自然化原则,又要把它作为一种皇朝统治的意识形态;既要把儒学发展为一种个人自我修养的指导原则,又要把它作为一套国家统治术的指南;既要把儒学发展成灵犀顿悟的内在真理,又要把它作为一套经学注解式的学问;既要肯定儒学不言自明的永恒性,又要用史学方式不断推敲阐释因此,尽管宋学对后人影响至大,理学的成功故事却是一个“时势”(历史能动性)的解构和“道”的分岔延伸的故事换句话说,是儒生们的一个“失乐园”的故事。
在上卷第一部《理与物》中,汪晖详细地考察了从宋代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中期“天理”、“物”和“势”的谱系他在《导论》中明确地指出,接下来的三卷可以看作是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不同历史时刻,从不同的认识论角度,对这一框架的回应《理与物》一卷的主要部分是关于宋朝理学的内部论辩这卷最后部分,汪晖则纵论晚明到清代中期的思想体制变化,而清代直至乾嘉之际常被认为是晚期中华帝国的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构成历史背景的是皇朝的灾变和更替,帝国正统从汉人向满人的移转,以及外国列强以贸易、宗教、先进技术、政治干涉和军事侵略方式形成的威胁,这使得中国的知识话语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晚明对理学的阐释谱系中最著名的是王阳明学派王学重新思考“善”的主客观条件,强调人的良知能力和为圣的直觉知识,并以此对宋学提出反动,因为后者已经僵化为一种斤斤计较道德辨证和炫耀博学知识的教条主义但王学也有其自身缺陷当摆脱了伦理和知识的藩篱后,它却流于空想式的信仰跳跃或者是对人间秩序的激进的抹除因而,“物”的基础就面临着被分解的威胁明亡后,王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它所标榜的“明心见性”、“致良知”等原则被视为是耽于空谈,以致抛弃历史的承担值此之际,部分明遗民和清初思想家改弦易辙,企图从自我的内烁追求转而探讨经国文章,因而突出了理学光谱中的另一面。
汪晖指出,清初经世治国之学的一个特殊维度是对经典产生了一种 文献 学式的兴趣,仿佛只有穷究五经四书的语源字义,才能找到和恢复古代政教智慧的源头与经世之学、训诂研究同时兴起的是礼学,其目的是重新演绎春秋战国以前,据传曾实际操练的礼乐文章最后,在满清统治者的统治下,学者们专注于儒家训诂考证的汉学,既能逃避文网,又能对宋学作出另类替代这三个趋向形成了清朝儒学话语的主流,直到鸦片战争(1840-41年)前夕 上卷第二部,《帝国与国家》这一卷中,汪晖转向十七至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转型他特别讨论帝国和民族国家这两个互相抵触的概念他提请我们清帝国展现的三项特性第一,这是一个由满人建立的帝国,按照传统种族界定,他们是化外异族但是满洲皇朝诉诸儒家的普遍性诉求,得以确认其政治合法性他们自膺儒家礼教的守护人,因此名正言顺的分享了中国文化正统的遗绪第二,正如他们从文化而不是从种族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夷夏之辨一样,满清统治者通过吸收藏族、蒙古族、穆斯林和其他少数民族进入其庞大的版图,扩大了其地理疆域传统的内外疆域线,如长城等,就被一种新的、多民族的领土观代替了第三,这个帝国中经由军事行动和政治监督来巩固帝国权力,但统治的基本原则不只是中央集权形式,而是基于一种变通的“朝贡体系”。
其原理来自儒学政治思想中关于忠、信的观念,这与现代欧洲帝国的单向的、强迫性的殖民关系是不同的另外,正如汪晖所指出,为了便于承担帝国的管理,满清统治者采取了一种混合的体制,既有古代的封建制度,也有后来的更加集权化的郡县制度传统认为清帝国不过是一个东方政治庞然大物,与此相反,汪晖在满清的统治规则中发现了一种创造性的变异,这是一种尊重种族和文化多元性、改变传统管理体系的政治模式最重要的是,它从文化普遍主义,而不是从种族或宗教的本质主义的角度,建立了“中国的”政治建构按照汪晖的描述,这一帝国与古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颇有不同,与在现代出现的欧洲帝国的差异则更为明显如果说现代欧洲帝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扩张主义、文化同质化、种族认同政治和政治主权的诉求的基础上,那么,清帝国则既是对儒家政治理想主义的一种创造性反应,同时也是对它的一种完成理”、“物”与“势”相互作用,其结果是,内在于单一儒家世界中的本体论方案被抛到一边了对于汪晖来说,清帝国主义的独特结构,是了解 现代 中国 作为一个保留了传统帝国特性的民族国家的杂糅特性的关键所在汪晖指出,当晚清改良主义者和革命者寻求建立一个新中国时,他们借助的是新近从西方介绍进来的民族国家模式。
他们所未曾意识到的是,他们也是传统华夏帝国主义模式不可思议的继承者为了更精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