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滴丸制备方法及装置的改进药学论文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KB
约3页
文档ID:314275926
滴丸制备方法及装置的改进药学论文_第1页
1/3

滴丸制备方法及装置的改进_药学论文 【关键词】 滴丸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滴丸制备装置,对滴丸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改进,建立一套新的工艺方法方法通过对多种滴丸剂型用此装置进行制备实验结果利用改进后的方法制备的滴丸,圆整度好,表面光滑,色泽均匀,质地软硬适中,滴丸成形率高结论此滴制装置及方法与传统装置及方法比较,具有操作简单,工序少,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且产品外观好,丸重差异小,剂量准确,产品质量易控制,对 工业 化生产和临床应用均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滴丸;滴制速度;冷凝液;梯度冷却  滴丸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合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由于熔融液滴在冷凝液中界面张力作用而收缩成丸,随后冷凝成固态而制得滴丸剂是固体分散体的一种形式,由于它具有溶出快,生物利用度高,疗效好,副作用小,药物稳定性好及制备简便,质量易控制等优点[1]因此得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治疗 ,滴丸因其剂型优势,近年来备受关注但由于在工艺和设备方面还不尽配套,因此在制备过程中出现丸重不易控制,园整度差,冷凝温度不易控制等不足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上,滴丸剂的研究和实验均不能较好的开展,使滴丸剂制备受到了限制。

为此,我们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融入教学,对此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制备装置的改造本着简洁、易操作、能普及的原则经过反复研究考察了基质的配比、滴距、温度、冷凝液等因素对滴丸指标的影响,对传统的滴丸制备装置进行大胆的革新改进,开发出了相应新的滴丸制备装置,改进了滴丸的制备方法  1 制备装置的改进   1.1 改进后的装置见图1  1.2 保温设备的改进采用球形冷凝管加超级恒温器进行保温  1.3 滴管的改进滴管的口径大小直接影响滴丸的大小,因此在滴制过程中我们根据丸重的大小,用直径适宜的玻璃管在酒精喷灯上拉制滴口直径为1.3~1.4 mm的滴管,其滴制的滴丸重量为15 mg左右,符合要求[2]  1.4 冷却设备的改进调整了直型冷凝管的高度,高度不够,滴制过程中滴速过快,易使滴丸产生链球状或哑铃状,且在接丸器中粘连,结团因此我们加长了冷凝柱的高度,采用了90~100 cm的冷凝柱冷凝,延长了滴丸在冷凝柱中的运行时间,有利于滴丸的收缩成型  1.5 接丸器的改进采用与直形冷凝管相匹配的平低烧瓶作为接丸器,烧瓶外为冰浴槽,内盛冰盐块,这样就形成了梯度冷却,可有效避免滴丸形成过程中拖尾现象[3]。

  1.6 滴制设备的改进传统的装置采用注射器进行滴制,不易控制滴速,且混融液较粘稠,容易堵塞针栓,新的装置我们采用带有调节开关的滴管进行滴制,这样可根据丸重的大小自行拉制滴口口径不同的滴管,比较容易控制滴速  1.7 熔融液保温装置的改进传统的装置药液的保温是在装置外完成,装置温度不易控制,温度低,药液的黏滞度大,滴制速度慢,丸重增加,丸重差异大[4];温度高,药液变稀,滴制口滴出的药液成线状,而非滴状新的装置药物与基质的混融液在装置利用超级恒温保温器保温,这样容易控制保温温度,制备出的滴丸丸重较为理想,丸重差异小[5]   2 制备方法的改进   2.1制备方法接通超级恒温水浴泵电源,调节温度至所需的药液保温温度,将水导入球形冷凝管中,然后将药物溶解、乳化或悬浮于适宜的熔融基质中,充分搅拌,倒入球形冷凝管中[6],待基质中气泡溢尽,同时开启直形冷凝管的注水开关,平底烧瓶外用冰盐水冷却,调节滴出口开关,使滴出速度控制为50~70滴/min,滴入盛有预先冷却的冷凝液的直形冷凝管中,冷凝成丸后,滴入冰浴槽中的平底烧瓶内,滴制完毕,静置30 min,再用毛边纸吸去黏附于滴丸的冷凝液,干燥即可。

  2.2 冷凝液的改进冷凝液的温度在滴丸的制备中非常重要绝大多数滴丸的制备冷凝液的温度要求很低,一般在20℃左右,这在实验中很难控制,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先将冷凝液放冰箱内冷藏12 h后(40℃左右)再应用,将冷凝液温度控制在100℃左右,就可以使滴丸充分收缩,冷凝成型即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又可以较好的完成制备实验[7]  2.3 滴头与冷凝液面间的距离的改进滴头与冷凝面之间的距离对丸形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距离较大,液滴容易被跌散而产生细粒,或者液滴被撞击扁平状;如果它们之间的距离太小,液滴来不及收缩进入冷凝液,滴丸不能很好地成型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选用6 cm的滴距效果最佳  2.4 冷凝液上部的温度的改进冷凝面上部的温度对滴丸形状也有一定的影响刚滴出的滴丸到达冷凝面时常常被砸成扁圆状,并带有空气进入冷凝液,在冷凝液中下降的同时逐渐收缩成圆球形并逸出所带入的气泡如果冷凝液上部的温度过低,液滴冷凝过快,滴丸未完全收缩之前就凝固了,导致滴丸不圆整,且气泡尚未逸出,在滴丸表面形成空洞,或者逸出的气泡带出少量药液冷凝后形成拖尾,或者又收缩成一个微小的颗粒,形成子母丸所以冷凝液上部的温度我们控制在35~400℃之间[8],使滴丸有充分的收缩和释放空气的机会,这样制备出的滴丸圆整度好。

但冷凝液的温度也不能太高,否则会增加冷凝液对液滴的溶解分散并使其成型不好,影响圆整度  2.5 药液配方的改进在滴丸的制备工艺中,滴丸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滴丸液滴的内聚力(WC)是否大于药液与冷凝液的黏附力(Wa),即形成力=WC―Wa,当形成力为正值时,液滴才能成丸因此我们在配制药液时,加入适量吐温80,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内聚力(Wc),使形成力为正值,促进滴丸的形成[9]  3 讨论   我们在多年的滴丸制备工作实践中,通过对滴丸制备装置及方法的改进,成功地研制出了氯霉素耳用滴丸、联苯双脂滴丸、山腊梅滴丸、氧氟沙星滴丸、苏冰滴丸、苯巴比妥滴丸等制剂此装置弥补了传统装置的繁琐、不易控制丸重、圆整度差等不足此装置及方法适用于多种滴丸剂型的制备,且操作简便,可以根据生产量的多少,更换球形冷凝管和平底烧瓶的大小,对 工业 化生产和临床均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随着滴丸制备技术和设备的逐渐成熟,滴丸剂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 发展 前景和应用空间我们在对滴丸制备装置及方法的改进的同时还将对基质的选择、冷凝液的选择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参考 文献 :   [1]范碧亭.中药药剂学[M].上海:上海 科学 出版社,1997:382,380.  [2]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 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附录863.  [3]王艳平,孟庆标.滴丸剂的特点及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2):201.  [4]寇欣,王蕾.苯巴比妥滴丸的制备及其生物药剂学研究[J].天津医药,2003:15(6):47.  [5]毕殿洲.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72.  [6]栾立标,朱家碧.布洛芬滴丸剂的研制及体外溶出度[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9):399.  [7]魏玉平,刘俊.头疼舒滴丸的成型工艺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6(4):17.  [8]朱如彩,谢昭明,李顺祥.舒心滴丸成型工艺研究[J]中成药,2002,24(4):249.  [9]王著宇.中药滴丸制剂分析[J].中国制药信息,2002,18(4):2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