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传世文献引《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杨瑞芳Reference运用传世文献引《说文解字》进行校勘是还许书之原貌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此投入了较大的热情不仅论文迭现,而且时有创见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问题文章试图通过对近十年来传世文献引《说文解字》研究论著的平议,总结其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Keys传世文献《说文解字》校勘特点一、引言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问世不久即受到高度重视不但郑玄注经、应劭著《风俗通》援引之,且模仿和增补《说文》之字书亦相继出现,《字林》和《玉篇》为其代表此外,《经典释文》、《文选》李善注、《后汉书》李贤注、《史记》三家注、《五经正义》、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唐代类书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著述也都大量称引《说文》有宋一代,徐铉、徐锴对《说文》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厥功至伟自此,大、小徐本成为后代学者研究《说文》最重要的底本其后《宋本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六书故》《古今韵会举要》《字鉴》《本草纲目》《康熙字典》《尔雅义疏》《论语正义》等典籍也都大量征引《说文》。
自汉至清,传世文献引《说文》俨然成为系统运用传世文献征引《说文》校勘大、小徐本是清代学者研究《说文》的重要方法之一除《说文》四大家之作外,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严可均《说文校议》、沈涛《说文古本考》等是这一专题的经典之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部分研治《说文》的学者迁台,将“朴学”之风随即带入并发扬光大,各种专题研究论著纷陈迭出据蔡信发《一九四九年以来台湾地区〈说文〉论著专题研究》(2005)一书统计,自1949年至2004年,台湾公、私立大学院校中文研究所之硕博士学位论文凡128篇,专著59部其中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之硕士学位论文11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专著1部因资料不易见,且台湾学者论文为我们下文参较对象,故兹不嫌烦,移录如下,以备查检硕士学位论文有徐传雄《唐人类书引〈说文〉考》(1970)、陈光宪《慧琳〈一切经音义〉引〈说文〉考》(1970)、李威熊《〈经典释文〉引〈说文〉考》(1971)、柯金虎《〈大广益会玉篇〉引〈说文〉考》(1971)、黄桂兰《〈集韵〉引〈说文〉考》(1973)、李义活《〈字鉴〉引〈说文〉考》(1983)、韩相云《〈六书故〉引〈说文〉考异》(1986)、沈壹农《〈原本玉篇〉引述唐以前旧本〈说文〉考异》(1987)、王紫莹《〈原本玉篇〉引〈说文〉研究》(1999)、翁敏修《唐五代韵书引〈说文〉考》[1](2000)、吕慧茹《〈古今韵会举要〉引〈说文〉考》(2001);博士学位论文为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2](2000),专著为曾忠华《〈玉篇零卷〉引〈说文〉考》(1970)。
蔡书对每篇论著皆标明名称、作者、指导教授、出版时间、Reference和平议,读者自可参考,兹不赘述继之赵成杰在蔡文基础上广泛搜集,将1990—2010年之重要“说文学”专著和1950—2010年之期刊论文纳入《台湾〈说文〉学研究综述》一文中二文去其重复后,尚有硕博士学位论文:陈焕芝《玄应〈一切经音义〉引〈说文〉考》、庞贵聪《〈字汇〉引〈说文〉之研究》、王胜忠《〈广韵〉引〈说文〉之研究》;期刊论文:李达良《李善〈文选〉注引〈说文〉考》、刘建瓯《唐类书引〈说文〉考》[3]、曾忠华《〈广韵〉引〈说文〉考》另据王胜忠《〈广韵〉引〈说文〉之研究》之“台湾地区以某某引《说文》为题相关论著一览表”载,研究此专题的论著尚有:朱学琼《〈玉篇〉引〈说文〉考异》(1974)、刘燕文《〈切韵残卷〉S.2055所引之〈说文〉浅释》(1983)、郭景星《〈文选〉李善注引〈说文〉考异》(1989)等近十年来,我国大陆学者对这一专题亦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不但单篇论文时现,且学位论文屡见据初步统计,专论传世文献引《说文》的论文汰其重复后有45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16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数字只是对传世文献引《说文》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论著中只是提到此主题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下面先就笔者所见,择取精华,略加平议,不当之处,祈请指正另因资料所限,本文写作遗漏在所难免,敬希谅解二、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述略及平议(一)《淮南子》注运用《淮南子》许慎注研究《说文》的论文仅见1篇郭向敏《〈淮南子〉许注与〈说文解字〉字义之比较》(2007)一文选取《淮南子》许慎注之《泰族训》和《要略训》的单字训释与大徐本逐一比对,认为二者虽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但总体吻合虽然作者称“比较《淮南子》许注与《说文》的字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目前学术界对《淮南子》注之作者仍存异见,另《淮南子》许注和《说文》成书之先后不明从这两点来看,该文立论前提存在问题,结论自然也没有多大的说服力,所以只能简单比对,不能深入分析为了解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之全貌,姑列于此,以飨读者二)唐五代韵书[4]据唐五代韵书援引《说文》进行研究的论文主要有:杨秀恩《唐五代韵书引〈说文〉续考》(2010)、赵晓飞《唐五代韵书引〈说文〉考》(2011)、丁治民《敦煌残卷〈笺注本切韵〉所引〈说文〉反切考》(2011)、徐朝东《唐写本〈唐韵〉所引〈说文〉考》(2011)等其中徐文以大徐本为参校对象,撷摭《唐韵》引《说文》者凡278条,去其残损,实为273条。
其中完全相同者168条,意义基本相合或相近者72条,唐写本所据《说文》与大徐本有异但又各有所据者12条,唐写本用同义或近义词替换《说文》者5条,唐写本证明大徐本有误者5条,唐写本言出于《说文》而大徐本未收者11条结论为唐人引《说文》不皆可信,《说文》在唐代就可能存在不同的传本,大徐本只是宗其中之一后继之《宋本玉篇》《广韵》与《唐韵》所引基本上一脉相承,而《集韵》《类篇》等亦与后世所传大徐本基本一致要之,是书分类恰确,条理清晰,结论切要,足可资取惜乎为篇幅所限,例证不夥 (三)玄应《一切经音义》运用玄应《一切经音义》征引《说文》进行研究的论文有徐时仪《佛经音义所引〈说文〉考探》(2003)和《〈一切经音义〉引〈说文〉考》(2006)、姜磊《玄应〈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研究》(2006)、《玄应〈一切经音义〉校补〈说文〉大徐本例说》和郭照川《运用语言文字规律校勘〈说文解字〉刍议——以〈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笺〉为例》(2011)等其中第四篇系作者硕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郭文虽非专门研究玄应《一切经音义》引《说文》,但与本主题相关,所以我们也一并列此以供参考此文理论价值在于其校勘原典时所持之科学态度,文章以清代田潜《〈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笺》为考察对象,从“考察字义说解应区分造[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意和本字、运用文字系统性规律要注意其时代性、运用字形分化规律要注意使用范围”三个方面论田书之失,论证细密,持论公允,其成果可推而广之。
四)《慧苑音义》《高丽藏本〈慧苑音义〉引〈说文〉的异文问题》(2008)和《高丽藏本〈慧苑音义〉引〈说文〉的衍、脱、误问题》(2009)之作者均为黄仁瑄其中前文称《慧苑音义》征引《说文》计122条字目,凡释119字作者就其中20字涉及异文问题逐一详加考述,认为“异文有一定的时代性,慧苑时代汉语言文字的面貌跟许慎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慧苑音义》提供了切实的证明”后文将《慧苑音义》征引《说文》与大徐本比对,就其中的衍、脱、误问题等校勘大徐本,甚有条理,就“说文学”研究而言,有一定意义五)慧琳《一切经音义》任敏《〈慧琳音义〉引用〈说文〉略考》(2002)一文以慧琳《一切经音义》之称引《说文》为研究对象,取其中心、言、水、木、口、金、火、肉和艸等部所有字与大、小徐本互校无论同异,皆列而论之自归纳分析中,得其条例虽行文平实,不见突出,但实事求是之态度,可供后学者所效国内对此论题研究较少,就此而言,应有其价值与贡献六)《原本玉篇残卷》“唐写本《玉篇残卷》虽仅存八分之一,却在很大程度上保存着顾书原貌,顾野王‘总会众篇,校雠群籍理想之实现,实赖于唐写本徐前师 2008:23)因《原本玉篇》材料珍贵,故学者据此校勘《说文》者亦夥。
近十年来此类论文凡7篇,分别是:冯方《〈原本玉篇残卷〉引〈说文〉与二徐所异考》(2000)和《〈原本玉篇残卷〉征引〈说文·言部〉训释辑校(一)》(2002),杨秀恩《〈玉篇残卷〉等五种材料引〈说文〉研究》(2002),侯小英《从〈原本玉篇残卷〉看段注〈说文〉》(2004),宋兆祥《〈玉篇残卷〉所引〈说文解字〉字义多释考释及探析》(2005),邓春琴《〈原本玉篇残卷〉引〈说文解字〉释义方式说略》(2006),兰天峨、贺知章《〈原本玉篇残卷〉糸部引〈说文〉考异》(2008)此外还有专著1部,即徐前师《唐写本〈玉篇〉校段注〈说文〉》(2008)其中徐书以《原本玉篇残卷》校正段注,按其顺序逐一比对正文部分既引前修时彦之说,亦有己见列于其后附录对其引用特点分五方面进行阐释,并言“在顾氏原书中,《说文》只是一种普通的书证材料,野王往往先引古籍传注,后引《说文》、《字书》、《声字》等字书顾书这种因古籍传注而省引《说文》义项的做法也说明,我们不可因今本《说文》某义项不见于唐写本所引,就判断今本《说文》之失或唐写本之误,还应该运用通观的方法考察其是非”(徐前师 2008:276)就该论题而言,此看法具有普遍意义。
要之,是书旁征博引,详加校正或论唐本之讹,或指段注之确,或谈二者均非,或陈他书之谬所得结论,平实公允,为目下《原本玉篇残卷》引《说文》研究之佳作七)《后汉书》李贤注徐前师《〈史记〉〈后汉书〉注引〈说文〉琐议》(2006)和高明《〈后汉书〉李贤注引〈说文〉考》(2009)是这方面的可参之作其中高文主要特色有三:一,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软件查检《后汉书》李贤注征引《说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计数据之准确性;二,将传世文献征引《说文》看作一个整体,推知“李注所引《说文》在释义及用字上与魏晋南北朝及唐代其他文献所引《说文》有高度的一致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大徐本和段注”;三,论述李贤注引《说文》对《后汉书》之校勘意义八)《文选》李善注此类论文共5篇:分别是张文霞《〈文选〉李善注引〈说文〉资料研究》(2001)、《浅析〈文选〉李善注引〈说文〉之被释字》(2003)、《〈文选〉李善注所引〈说文〉释义情况与大徐本之比较研究》(2007)和刘青松《〈昭明文选〉李善注征引〈说文解字〉研究》(2006)、《李善〈文选注〉对〈说文解字〉释义的改造》(2007)就具体内容而言,张氏后两篇是其硕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刘氏之后篇亦如此。
刘文主要价值体现在以黄侃“《说文》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的分类方法为纲,探讨李善对《说文》说解的改造及其成就和缺失,以及以段玉裁据《文选注》校改《说文》为例,论述诸家对李善注征引《说文》之批评惜最后部分似嫌孤贫,如能继续深化,则其成绩当不止此文后所附《文选注》征引《说文》与大徐本对照表,一目了然,颇见用心要之,该文不落俗套,分析精当,实乃此论题之佳作张文与此文研究重点有异,可相观并参九)《文选集注》孙富中《唐钞〈文选集注〉所引〈说文〉考异》(2003)一文用原藏日本金泽文库唐代残卷《文选集注》征引《说文》为底本,参校大徐本,钩沉引文170余次,选取其中之25条,略加考辨,定其是非,有补缀之功十)《经典释文》《经典释文》引《说文》研究之论文共2篇,分别是:索喻《〈经典释文〉引〈说文〉研究》(2009)、马红范《〈经典释文〉引〈说文〉考》(2009)其中马文以陆书引录诸条细校大徐本,就其体例和内容加以归纳,并对《经典释文》引文与大徐本殊异者及其所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