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谈谈《阿Q正传》中的土谷祠与静修庵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71KB
约8页
文档ID:313711536
谈谈《阿Q正传》中的土谷祠与静修庵_第1页
1/8

    谈谈《阿Q正传》中的土谷祠与静修庵    余新明内容Reference:土谷祠和静修庵是《阿0正传》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空间,它们承载着非常丰厚的文化、社会意义,在《阿0正传》的叙事建构、主题表达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土谷祠是阿0的栖身之所,鲁迅把土谷祠作为展示阿0深层思想的舞台并有意利用它来达到一种反讽的叙事效果静修庵则多次与阿0的命运发生纠结,被鲁迅有意用来做叙事的“节点”——故事发展的转折之处Keys!《阿0正传》土谷祠 静修庵 叙事建构古代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农业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立国之本,所以在中国很早就有大地五谷崇拜,而且一直绵延不绝土地种植五谷,五谷赖土以生,两者始终是密不可分的,反映在崇拜上,便是“社稷”的两位一体自周以来,代表土地神的“社”和代表五谷神的“稷”总是合称为“社稷”而同时受到祭祀《白虎通·社稷》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皇家官府祭祀的是社稷坛,而在民间,普通百姓祭祀的是土谷祠在乡土中国,土谷祠曾经广泛分布,大量存在土谷祠,也就是土地庙(社庙)《清嘉录》卷二中述:“民间土地祠祀所谓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日置社,即后代之里社也。

古二十五家为社,明史里社,每里一百户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因而庙里祀奉的神,各地都不相同,文官武将,骚人墨客,都可奉为神我们由此可以想见在中国乡村地区土谷祠的繁盛很自然的,在《阿Q正传》中,鲁迅在设计未庄时,就把这一宗教文化空间编织进去,并让它成为流浪汉阿Q在未庄的安身之所土谷祠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是阿Q的“家”,他晚上在这里睡觉,人们寻找他时也总是到这个地方来阿Q在未庄的活动,很大一部分是在土谷祠内进行的如果说未庄的其他空间主要是用来制造阿Q和其他人相遇并由相遇而制造出他的各种行为的话,那么,土谷祠则主要是阿Q用来“思想”的地方当阿Q白天在外面与人发生种种纠葛时,他晚上就躺倒在土谷祠里,用精神胜利法为自己“疗伤”,以求得想往上爬却屡屡失败后的心理平衡如他在戏台下与人赌钱,本来赢了一大堆钱却又被人抢去这种失败,让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接下来是: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在小说里,土谷祠成了从深层次上展示阿Q心理状态的最佳舞台因为这是一个仅属于阿Q的“私人空间”,在这里,没有未庄其他人的目光窥视,眼前也缺少外界更多的刺激物,因而他的思想就格外的活跃起来他到土谷祠来基本上是睡觉,而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在睡眠、尤其是做梦的时候,人的理智控制最弱,而思维意识、尤其是潜意识相反则极为活跃鲁迅是非常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也许是受他的学说的影响,但也许是无意识的安排,总之,阿Q的大段的思想活动几乎都是在土符祠里进行的,并且都与睡眠有关比如在调戏了小尼姑后,“他飘飘然的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思维便活跃起来,“他很不容易合眼”,开始“想女人”了,这就直接导致了下面向吴妈求爱的情节阿Q心理活动最精彩最完整的一段是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后,他在土谷祠睡觉时做的梦白天,因为看到革命如此的让未庄人害怕,所以他也在街上大呼“造反了!造反了!”,并对自己的“革命目标”有一些蒙胧的设想,如“好,……我要什么就要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等等但到了晚上,当阿Q在土谷祠睡觉时,鲁迅通过他的梦,把这些设想都具体化了,阿Q式的革命图景便因此呈现在我们眼前:“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这样的革命图景,为下文阿Q被抓被杀埋下了伏笔:因为后来在革命中赵家果真遭抢了,而有过如此设想但并未付诸行动的阿Q便因此做了替罪羊在更深层的意思上,鲁迅还借这种图景来折射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原因:没有广泛发动民众,也没有向民众宣传革命道理在鲁迅看来,阿Q式的革命也只是一种“奴才式的革命”,其目标也不过是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农民起义一样,仅为取而代之而已!土谷祠还有一个叙事意义是它在小说里的反讽功能反讽(irony)本是一种修辞技巧或日方法,但“在叙事研究中,反讽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韦恩·布斯指出,如果叙述者同“作者的声音”不一致,读者的理解同叙述者或人物有差异,都可能构成反讽例如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芬》中,流浪儿哈克是叙述人,他“声称要自然而然地变得邪恶,但作者却在他身后[来自www.lw5u.Com]默不作声地赞扬他的美德”,这就是反讽布斯引用马克-肖勒尔的话说:“在每一点上我们都被迫发出疑问:‘我们怎能相信他呢?他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观点’我们感到事物所具有的特性,与那个为我们描述这个事件的叙述者所具有的特性这两者之间的不一致,就是基本的反讽,而且它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反讽《小说修辞学》)罗伯特·史柯尔斯和凯洛格也说:“反讽总是由理解上的差异造成的凡是出现某人比别人知道或理解得多或少的情形,反讽实际上(或潜在地)便一定存在了《叙述的本质》)@反讽还有“结构反讽”、“字面反讽”、“稳定反讽和不稳定反讽”、“浪漫反讽”、“命运反讽(也叫“宇宙反讽”)”等多种形式在《阿Q正传》中,土谷祠由于它隐含的民间宗教文化意义和在小说里实际表现的不一致,也表现出一种反讽性的叙事功能在民间,土谷祠是用来干什么的?前面说过,在中国的民间宗教文化信仰中,它主要供人们用来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以让他们保佑农业丰收人们有饭吃。

但在小说中,鲁迅一次也没有写到这些祭祀行为,相反的,住在这里的阿Q却是经常没有饭吃,甚至没有衣穿、没有被盖土谷祠供的神并没有保护阿Q,地保可以随意到土谷祠来,他来的每一次都让阿Q越发穷困,直至在未庄呆不下去土谷祠也不能够保佑阿Q的性命,抓他的团丁冲进土谷祠把他抓走了这种反讽的笔调,既构成了“字面反讽”,也是关于阿0的“命运反讽”土谷祠是阿Q活动的舞台,也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阿Q栖身在土谷祠,掌管百谷的土谷神并没有给他带来温饱,他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到静修庵去偷萝卜充饥,离开土谷祠到外地谋生但当阿Q‘阔’了之后,又回到土谷祠,土谷祠在他的一生中显得何等重要!”如果把阿Q的住所换到另一个地方去,不仅小说是另外一种写法,就是阿Q的思想刻画和主题意蕴的深层拓展,也要逊色许多同土谷祠相比,静修庵只能算是阿Q生活的外围空间,但在整个《阿Q正传》的叙事建构中,静修庵仍然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如果说,鲁迅把土谷祠作为展示阿Q深层思想的舞台并有意利用它来达到一种反讽的叙事效果的话,那么静修庵则被鲁迅有意用来做叙事的“节点”——故事发展的转折之处在小说的前半部分,生活在未庄的阿Q,“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对于生活里的失败他总能以精神“优胜”来对待,他的精神胜利法也基本上得到全面展现。

从结构上来说,小说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没有一条向前发展的清晰脉络,用来表示时间的也多是“有一回”、“有一年”等模糊的、经常性的词语但从第三章后半部分开始,小说就开始有了清晰的向前推进的情节,而这一转折就暗含了静修庵这一阿Q生活的外围空间具体的说,就是阿Q调戏小尼姑,这直接导致了恋爱的悲剧,恋爱的悲剧之后就是未庄人因此嫌恶阿Q,他找不到工作,没有食物吃,结果就是到他认为处于未庄等级结构最底层的静修庵来偷东西吃然而,静修庵的老萝卜让他失望了,“待三个萝卜吃完时,他已经打定进城的主意了”一进城,就迎来了阿Q的“中兴史”在这当中,阿Q的命运发生了两次转折:一是恋爱的悲剧之后,阿Q在未庄失去了工作,逼得走投无路了,在未庄的地位更为低下;二是阿Q进城,命运再次改变,发财后回到未庄,地位很快上升到几乎与赵太爷差不多了而阿Q的这两次命运转折,都与静修庵密切相关与静修庵相关的阿Q命运的第三次转折,是在辛亥革命中本来,因钱财耗尽、底细尽露的阿Q已经再次沉落到未庄的最底层,但他借造反的东风地位又上升到未庄最高他本想到静修庵“革命”以得些革命的实绩,不料静修庵已经被“革命”过了,这表明所谓的革命党已经把他抛弃他在未庄的地位再次下降,而且这次下降后他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这样一[来自Www.lw5u.coM]直到他的死亡。

可以说,静修庵是阿Q在未庄最后一次从顶点往下跌落的开始,是小说叙事的另一有力的“节点”静修庵本是一个宗教文化空间,鲁迅在这儿并没有展现其宗教文化性质,而是从它在未庄人眼里的社会地位这一角度来利用它形成小说叙事的节点在静修庵的参与下,阿Q的命运形成了几次起落,故事也形成转折跌宕之势,阿Q的悲剧命运、精神状态,以及中国乡村社会的面影都在这转折跌宕中深刻地表现出来了注释:①转引自詹鄞鑫著《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第6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②见裘士雄、黄中海、张观达著《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第96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③见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第292-293页“反讽( irony)”词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④裘士雄、黄中海、张观达:《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第98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余新明,男,文学博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