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变化解读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46KB
约5页
文档ID:313670388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变化解读_第1页
1/5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变化解读    田瑞芳【Summary】: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非常深远意义的著名钢琴作品,尤其是在世界交响音乐界,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被尊称为乐圣本文主要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为依托,通过分析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变化,探寻贝多芬艺术风格的转变Keys】:贝多芬;钢琴曲;风格;艺术对于贝多芬(1770-1827),我们似乎已经非常熟悉辞世一百八十周年以来,贝多芬早已被公认为西方音乐史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中国人对贝多芬的认识,可用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颇富文采的话语来作概括——所谓“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另一句解释贝多芬作品内涵的口号式箴言是——“从痛苦走向欢乐”,同样极富感召力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可以说迄今为止在钢琴艺术史上从来没有人超越,代表了这一领域的颠峰,通过这些钢琴曲我们不但能够体会到贝多芬本人艺术风格的变化过程,更能将钢琴音乐领域里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转变过程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分期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通向浪漫主义的桥梁贝多芬之于音乐,正如但丁之于文学。

贝多芬是旧时代最后一位音乐家,是新时代第一位音乐家对于贝多芬的艺术造诣评价不能仅用简单的流派进行区分但我们知道,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可以划分为三期,即早、中、晚1802年之前可被看作是贝多芬的早期,此时的贝多芬虽已在维也纳显露才华,站稳脚跟,但创作内涵和风格尚显稚嫩,共有11首钢琴奏鸣曲问世,古典主义风格在作品中表现的比较明显1802年-1815年,被认为是中期阶段,共有16首钢琴奏鸣曲问世,这一时期的作品演奏频率最高中期作品中充满了激情,旋律幽雅,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更充分展现了贝多芬在技法上和艺术上的大胆创新其中,1802年至1803年间,耳疾病使其备受煎熬,并写下一份《海立根施塔特遗嘱》,另我们敬佩的是,贝多芬能够战胜自己的力量来源是对艺术的追求,从此,他的作品进入成熟期,最带有标志性的作品为《第三交响曲》1816年以后,贝多芬所创作的5首钢琴奏鸣曲是后期标志性的作品,此时的作品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技巧极为艰深,体现了他炉火纯青的艺术创作境界二、套曲结构(一)乐章安排的突破对比性曲式结构是传统钢琴奏鸣曲的主要特点,贝多芬早期创作的11首钢琴奏鸣曲也是沿袭了这一路线风格,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快板作为地乐章,柔板作为第二乐章,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或快板作为第三乐章,速度最快,情绪最高的部分作为第四乐章。

经常中期成熟的作曲步入中晚期后,其作品套曲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在沿用“快——慢——快”的古典传统奏鸣曲的乐章顺序,例如《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用柔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以一种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速度进行;第三乐章为激动的急板同时,奏鸣套曲的方整性结构被打破,篇章数目灵活运用,两个乐章的作曲纷纷问世二)创作重点的转移长期以来,古典乐派的奏鸣曲将第一乐章作为重点,贝多芬早期的创作也不例外,而在其中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中,将创作的重点转移到乐曲的末乐章,不[来自www.LW5u.coM]在将重点放在第一章节,如《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末乐章比首乐章长了足有239个小节三)曲式结构的变化1.曲式结构的灵活安排在曲式上,其初期的作品均遵循了古典风格,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第三乐章为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为回旋曲式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在创作中得到拓展和创新,在中后期的作品中常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打破常规,第一乐章不在使用奏鸣曲式,如:《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开始于变奏曲结构,忽略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奏鸣曲中添加了新的元素—进行曲。

如《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极富魅力的《葬礼进行曲》,这种大胆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时前所未有的2.奏鸣曲各部分的容量扩大引子的篇幅在作品中所占比例往往比较小,但贝多芬的有些作品中将引子的比重加大,如:《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在创作成熟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大大扩展的尾声在发展手法及情绪上几乎相当于第二展开部,如在《C大调第二十一(黎明)钢琴奏鸣曲》中尾声就具有很强的动感性,给全曲带来了高潮三、结语贝多芬一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深刻的反映了他艺术生涯中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创作转变过程,即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气势宏大、思想深远和深刻的哲学思想,深深的影响着19世纪的音乐家他的作品是全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Reference:[1] 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手法的独创性[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 张谊.从人文角度探寻贝多芬晚期精神境界[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平顶山学院)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