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比较语言学论文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50KB
约6页
文档ID:313586554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比较语言学论文_第1页
1/6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比较_语言学论文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比较,摘要: 文章探讨了赖斯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分类,并比较了文学和非文学的不同,针对非文学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借以指导翻译实践关键词:文本类型 文学 非文学 翻译1. 介绍翻译活动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历史了谈到翻译,笼统地区分无外乎有两种: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细分下去,文学翻译就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几大类;非文学翻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应用文体翻译,它包括政论、科技、新闻、广告、商标、法律等翻译,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随着语言学、语用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 又有很多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凯瑟琳娜•赖斯和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对于不同文本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将从文本类型学角度,结合文学和非文学的特点,重点对非文学翻译提出一些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2. 文本类型翻译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交际行为,要想很好地把交际者的意图传达过去,首先要对交际的内容(文本)进行分析文本是其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交换信息的交际符号组合。

分析文本功能可以从发送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人手:发送者为达到某个交际目的,选择适当的文本类型,运用适当的语言手段来传递信息,期望接受者作出相应的反应然而,只有当接受者能够按照发送者的意图理解文本时,文本功能才能得以实现2.1 赖斯的文本类型观上个世纪60年代, 西方翻译研究学派德国学者、翻译家赖斯(Katharina Reiss) 在捷克语言学家布勒对语言功能进行三分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文本类型学理论她把语言的功能与具有这些功能的语言类型和文本联系起来, 从研究语言功能的交际环境着眼, 强调翻译交际的实现是在篇章的层面上以此为基础,她将文本类型分为四类,其中以前三类为主:1)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突出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2)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凡是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皆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3)感召功能文本(operative),旨在通过说服文本读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从行为上对文本作出反应,其语言特点是对话式的,文本的重点在于感召;4)视听性文本(audio-visual),这类文本重在视觉的或者听觉的意象,如电影、广告或者音乐,是对其它3种文本的补充。

[3]2.2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观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萨里大学现代语言学教授,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教学他运用布勒(Karl Buhler)的语言功能理论,并参照雅克布森(Jacobson)的分类, 将语言功能分为六类: 表情功能(expressive), 信息功能(informative), 召唤功能(vocative), 美学功能(aesthetic), 应酬功能(phatic), 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其中前三类为语言的主要功能纽马克认为, 当时流行的等效原则并不能应付所有类型的语篇分析, 并借助于逻辑学、哲学、语言学等一些跨学科知识, 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理论的新见解他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原则,按照语言的功能将文本的类型分为3种: 1) 诗歌、小说、戏剧等富于想象的文学作品、权威性的声明、自传、散文、私人通信等,属于表达功能型的文本;2) 以科技、工商、经济为主题的一切格式文本属于信息功能型文本;3) 能够感染读者并使其获得信息的所有文本是呼唤功能型文本[2]2.3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通过比较二者的文本类型理论可以看出, 纽马克和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都是建立在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基础之上的, 因此, 二人都认为语言的功能主要有三种, 文本类型也相应主要有三种。

此外, 他们又都认为很少有文本只具有一种功能的, 绝大多数文本兼有三种功能, 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再者, 他们对于各类文本的特点认定、文本的划分也大致相同,虽然确实存在着细微的差别笼统地看,赖斯与纽马克文本分类中的第一类表达功能型文本都可以看作是指文学文本,而其它类型可统一看作非文学文本翻译之前,需要对这两类文本的文本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找出合适的翻译方法2.3.1 文学文本的特点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10]文学语言几乎调动了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语言手段和语言结构, 来渲染气氛、塑造形象、展示人物心理和个性、展开情节等概括地说文学文本有以下几个特点:1)形象性文学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形象性不管是哪种文学体裁,都力图用各种语言手段在读者的脑海里塑造生动鲜明的形象,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2)抒情性文学作品常常是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语言往往为渲染的需要带有浓重的抒情性3)含蓄性文学作品的含蓄性常常会给读者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想象、思考和回味,从而使读者有浓厚的阅读兴趣4)艺术性文学作品中通常汇集了多种表达方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有的还有很强的韵律感,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文学作品还有虚构性、目的不显著性和读者的不确定性,语言华丽有文采2.3.2 非文学文本的特点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非文学作品是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的,它们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语言准确,朴实概括地说,这种文本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性(infomativity)指给接受者传达新的或意想不到的信息,信息的真实性是可以验证的如客观世界中的事件、状态、过程、物体、人物、地点、机构等2)劝导性(Persuasiveness)新闻报道劝导人们相信什么或不相信什么,说明书指导人们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广告诱导人们购物,旅游指南吸引人们参观景点,科普读物规劝人们辨别真伪,就连有的科技论文也带有劝导性3)匿名性(anonymity)匿名性包括两方面,一是多数应用语篇不署名(科技论文、新闻报道等署名);二是应用文本一般缺乏作者个性许多同类文本具有固定格式,有的甚至有常用的现成句式,即使像科技论文或新闻报道,虽然署名,但也遵循大致相同的程式[5] 信息性、劝导性、匿名性是应用性语篇的共性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语篇还有其特殊性,例如,广告语篇或企业推介有功利性,新闻报道有暂时性,公共告示、政府文件有说教性,等等。

3. 翻译策略3.1 莱斯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纽马克和莱斯的翻译方法都是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之上, 而且都认为文本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提出对于不同功能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对于表达型文本的翻译, 二人都强调原文形式的美学效果, 都认为这类文本的翻译是以原语言为中心的翻译(source language oriented text translation), 既要忠实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又要忠实于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对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 因为人们关心的是作者说话的内容, 而不是说话的方式, 所以纽马克和莱斯都认为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对于召唤或呼唤型文本的翻译, 纽马克和莱斯都认为这种文本的中心是读者而非作者, 即强调读者的反应, 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相同, 因此, 在翻译时,译者应采用等效创造的翻译方法关于文学文本的翻译,很多文章都进行过讨论,本文在这里就不再费墨,只将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做重点,结合实例,详细地说明一下3.2 语言特点决定翻译应用文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有的甚至是程式化的,原文朴实要求译文也朴实此外,对译文的准确性要求也很高,原文有错的地方,译文一定要进行改正,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例如:现今已能在一片8英寸的芯片上集成5亿个电子元件,其宽度仅为0.2503微米;微机的信息处理的速度已可达每秒近亿次以上;计算机虚拟技术将大大拓宽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3.3 文本功能指导翻译如前所述,同一文本里面可能会有不同体裁的内容,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旅游翻译中对客观事实内容要求直译外,对景物的描写采取意译的手法,可能会起到更好的劝诱作用下面这两句话是选自一篇介绍杭州的旅游材料中的:现今的杭州,辖市内8个区,3个市和2个县郁郁葱葱的峰岭之间,一条碧澄的玉带逶迤而过,这是美丽的富春江上面两句话,一句是客观内容,传达信息为主,另一句则是对环境的描写,有呼唤功能,所以,第一句话以直译为主,第二句话不仅意译,还对富春江的具体位置做了介绍,更能引起人们的向往3.4 翻译目的指导翻译应用文翻译时,翻译目的有时很重要,直接决定着翻译方法的采用在应用翻译实践中,要根据翻译目的,对原文传递的多元信息进行有选择的翻译,可以大大提高翻译质量,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北武周山(又名云冈)创建于公元453年(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以后献文、孝文诸帝都在这里续建,历百余年而成这里有大小洞窟五十多个,各窟佛像共约五万一千余尊。

大者高十七米,小者短到数寸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在中国历史、宗教上,以及东方艺术上,都具有巨大价值 4. 总结加强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应该是辩证的、统一的、和谐的文本类型理论不仅是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和依据,而且也可以用来评判译文质量不同的实用文体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译者要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充分理解原文意思基础上, 根据不同文本类型以及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取向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增加译文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 达到尽可能传达原文语境信息的预期目的参考文献:[1]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2]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 Reiss,k. Text Type,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A]. translated by A.Chestermanin A.Chesterman (ed.).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 [C]. Helsinki:Finnlectura, 1987.[4] 方梦之. 科技翻译: 科学与艺术同存[J]. 上海科技翻译,1999(4.)[5] 方梦之. 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于学术研究---2003 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侧记[J]. 中国翻, 2003(6).[6] 韩其顺, 王学铭. 英汉科技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7] 贺学耘. 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3).[8] 黄忠廉. 变译理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9] 贾文波. 应用翻译功能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0] 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1] 林克难. 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J]. 上海科技翻译,2003(3).[12]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13] 祝朝伟, 李萍. 文本类型理论与诗歌翻译[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