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释读的静态文字学到当代书写的动态文字学现当代文学论文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KB
约5页
文档ID:313258562
从释读的静态文字学到当代书写的动态文字学现当代文学论文_第1页
1/5

从释读的静态文字学到当代书写的动态文字学_现当代文学论文   摘 要: 汉字社会功能的实现是通过释读与书写来进行的 释读的汉字学是以写好的汉字为研究对象,是静态的汉字学,其研究很难开掘汉字发展的 内在规律,难以解释汉字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现象汉字书写功能的加强,导致许多异构字与 异写字的出现,使许多汉字的构造理据不断丧失,又不断重组我们应注意汉字的动态书写 及 研究汉字书写的动态文字学动态文字学在当代形成并趋于完善,得力于启功先生,他补足 了解释文字学的另一面,解释了释读文学学中许多知其已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关键词: 静态文字学;汉字书写;动态文字学   Abstract: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reali zed by interpretatio n and writing. Therefore, interpretative Chinese philology deals with written Ch inese characters. Hence a static Chinese philology. Static philological study ca n hardly reveal the internal rules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nor expl ain clearly the numerous phenomena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 cters. Moreover,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writing function, many varied-forme d and varied-written words came into being, and the making bases of many Chinesewords continue to get lost or re-shaped. Thu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dyna mic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tudy of dynamic Chinese philology, whichhas shaped and completed currently with the brilliant contribution of Master QiGong.   Key Words: static philology;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dynamic philology      一      中国的文字学是从古代“小学”发展来的,“小学”别称“六书学”,是以汉字的结构为 主 要研究对象的。

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很明显,这种文字学是从教给人认字的角度出 发来总结的,也就是说,它是释读的文字学金石之学始于宋代,清代晚期有了古文字学, 本来已经扩大了文字学研究的范围,出现了“字母说”、“孳生说”、“三书说”……动摇 了“六书”的地位,但是有一点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关注的仍然是汉字的结构,是汉字形 与义的关系,仍然是释读的汉字学   实际上,汉字在完成了初步的造字阶段进入大规模使用时期后,它的社会功能是由两个 不可分割的过程合起来实现的,那就是释读与书写对于任何人,母语可以自然习得而文字 却需要刻意学习释读的初级阶段以认字为目的,高级阶段以阅读他人的书面语或复读 自己的书面语为目的,都是对已经写好了的字初认或再认   释读的汉字学是以写好的汉字为研究对象,所以是静态的汉字学;认字是认别人写好的字 , 所以又是接受的汉字学;以前的“小学”要认读经过大学问家规范过的字,而且把汉字当成 “ 王政之始,经艺之本”来看待,这是雅文化(上层文化)正规教育的汉字学,后来的文字考 据面对的书面语扩大为俗文献、小吏写的低级文书等等社会通行字,这是不论雅俗的汉字学 ,其目的仍然在认字和阅读      二      字是写成的,光研究写好的字却不关注字是怎么写出来的,不是完整的汉字学,因为 静态的研究很难深入开掘汉字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无法对汉字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现象进行解 释。

  写好的汉字里表现出一些现象,实际上都与书写的事实有关这里举出一些实例说明书写对 构形的影响现代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实用汉字是甲骨文、金文,因为书写的载体和工具不同 ,它们不但有风格上的差异,同一个字也有不同的写法甲金文之后出现的简帛文字、纸写 文字,都有主用字体和速写字体之分隶书本来就是因篆书速写演化的,古隶与章草并行 楷书和行书、草书同时通行,没有行书,楷书的笔形无法实现这些现象,是“六书学”解 释不了的汉字书写的社会性越来越强,异构字与异写字不断出现,不从动态的书写来观察 ,异写字的形成就无法解释汉字字形忽简忽繁,但始终保持不同程度的系统趋势,汉字构 造 的理据不断丧失,然后又不断恢复与重组,这种现象只靠观察别人写好的字,是难以理解的 要注意汉字书写的动态——也就是写字的过程,这种书写的汉字学始于当代,是启功先生 将它系统化并完善的      三      启功先生创建了汉字字体风格学,他对字体提出了宏观的定义:“所谓字体,即是指文字的形状,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文字的组织构造以及它所属的 大类型、总风格例如说某字是象什么形,指什么事,某字是什么形什么声;或者它是属于 ‘篆’、‘隶’、‘草’、‘真’、‘行’的哪一种。

其二是指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 风格例如说‘欧体’、‘颜体’等[1]在这个定义里,启功先生明确地把字形与字体分开,把字体限定在按风格分类的范围内同 时,他把字体风格分为“大类型、总风格”和“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两个方面 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我们称前者为“字体”,后者为“书体”   一般人总以为,字体问题纯属书法问题,是艺术问题,与汉字学理论关系不大,因而未 加重视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稿》深入地揭示了字体问题在汉字学理论发展中的价值 字体风格是汉字发展中必须时时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它不但自身是汉字学不可或 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会影响到汉字学中的字形结构问题;第二,书法学的前提是汉字科 学,然后是书法科学,再后才是书法艺术,没有科学作前提的艺术可以称“创作”,但不可 以称作“学”当然,字体的研究从书法学的角度和从文字学的角度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 眼于汉字的艺术化(美化),后者着眼于汉字形体的描述和解释      四      关于字体,启功先生在论及古代字体时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字体风格的形成由微 而显,两种主流字体交替必有一个过渡带;第二,字体风格多种多样,形成的原因有时代、 用途、工具、方法、写者、地区六个方面;第三,历史字体存在名实不对应的现象,这是由 于字体分类的多角度、多标准造成的;第四,字体风格模糊朦胧,但特征是可以描写的。

[2]启功先生是当代的书法实践家,同时也是书法理论家和书法评论家,如何描绘汉字的字体风 格特征?启功先生从书写的角度,提出了若干观察字体风格的方法他的主要方法,是将同 一种字体的风格特征进行分解启功先生从字体大类别的风格特征中,总结出字体的风格属 性   1 行笔行笔分为笔势与笔态完成一个单笔画行笔的过程特征,称作笔势,形成单笔 画 后的姿态特征,称作笔态很显然,笔态是由笔势造成的,但是由于笔势是动态的过程,因 此,描写笔势,需要对笔态进行观察对行笔的描写只有在观察笔态的基础上分析其笔势的 过程,才算是完整对于不同风格的字体,在分析行笔的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三个重要的方面 :   (1) 笔画的弹性启功先生在论证书体时将笔画分解为头、胸、肚、尾四部,笔画有不同 程 度的弹性,这种弹性,主要表现在单笔画肥细的变化和均匀度上启功先生在谈到商代甲骨 、玉片、陶片上朱或墨写的字时,说它们“都有一种情状,即是笔画具有弹性,起处止处较 尖,中间偏前的部分略粗,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他认为,“在西周铜器上也出现过这 样的字,例如智君子鉴、嗣子壶等还有楚帛书、长沙仰天壶楚简、信阳楚简等虽然互相 有其差别,但主要风格上都属于同类的,是古代的一种‘手写体’。

这种弹性与商周某些铜 器上随形轻重和接搭凝结的笔画姿态并不相同他又说:“回过头来看魏石经的古文,实 有一种毛病,即是笔画弹力表现得非常呆板一律,胸部都较夸大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把简 册上的字移写入碑,便有整齐一律的要求 引自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关于字体风格属性的引文, 不加注者,均出自此书从这个实际的分析里,可以看出启功先生所 说的“弹性”概念的内涵按照这种分析的原则,楷书的笔画弹性要大于隶书   (2) 笔锋笔锋指的是入笔(头)和收笔(尾)的情状启功先生在谈到篆类中的“蝌蚪 ”,也就是《说文》的古文时,认为它属于手写体,说“它的点画下笔重,收笔尖” [3],就是 对笔锋的描述在谈到《正始石经》的小篆时,特别说到它“笔画较匀细,但常见入笔顿挫 ,收笔保留尖锋的手写特色[3]139这些都是对笔锋的描写根据这种属性的 分析,隶书的收笔是露锋而楷书的收笔则是藏锋   (3) 转折也就是接笔与折笔转折处的轨迹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圆转或方折上例如, 隶变的关键是将篆体圆转的折和围(封闭的折为围)转变为方折   2 结字也就是整个单字笔画与部件的组合布局的状况汉字的结字总体要保持匀称, 疏密得当,不同风格的结字特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1) 重心。

启功先生在谈到北碑的结字时说它“常把一个字的重心安排偏上,字的下半部 常是宽绰有余,架势比较庄重稳健”[3]143,可见重心与风格是直接相关的小 篆的重心偏上,下部 比较宽绰,楷书的重心一般居中,造成人们对这两种字体的感觉不同:前者雅致,后者沉稳   (2) 摆布首先指部件之间的空间关系左右结构的字如果两个部件的笔画不均匀,笔画 少 的部件在书写时要让出一部分空间,使笔画多的部件靠就、扩展这就是所谓的“让就”之 说上下结构的部件则有“承覆”之说上部件小于或窄于下部件,如“奇、杲、集”等, 为下承上上部件大于或宽于下部件,特别是交接部位呈“人”形时如“奈、合、令”等, 为上覆下其次,部件的空间关系也会影响笔画之间的空间关系启功先生曾引用清代邓石 如对唐以后真书的结体的说法,说这类字体“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3]143这是 因为唐以后的真书要用笔画的疏密来调节部件的空间,因而不能把笔画平均分配汉字的摆 布对结字的影响具有决定作用,在字体里,摆布可以总结出一些基本规律,而在书体里,摆 布具有很大的任意性,这些任意性是个人书写风格造成的   (3) 行气也就是单字排列的横竖比例造成的效果,分横行气与纵行气两类。

启功先生在 谈 到西周铜器时曾说它的铭文“由两项条件所组成的特殊迹象”,其中的一项即是“有竖行气 ,也有横行气,或更有方格,在格中写字”   3 笔意笔意是整个单字样式的特征分为图画性强和图案性强两类又分隆重的雅体 和 约易的俗体两种风格笔意的形成,与上述每一个属性都相关,它是上述属性综合的产物这些风格属性,是互相关联的例如,转折的特征与笔意的类别有关圆转的折是软性的, 有利于图画性的汉字;而方折是硬性的,有利于图案性的汉字都是可以分辩、能够称说、 严谨而科学的字体风格的属性化,使字体理论不再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为字体 问题成为汉字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奠定了基础这些观点对汉字历代字体的发展作 了充分的总结,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