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意义角度浅谈语言学语言学论文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50KB
约5页
文档ID:313254036
从意义角度浅谈语言学语言学论文_第1页
1/5

从意义角度浅谈语言学_语言学论文 从意义角度浅谈语言学,摘 要:语言学包含六大分支,但各分支并非界限分明,完全独立它们之间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意义本文从意义的角度宏观地综述语言学中的各个分支及各个分支之间的统一性和关联性,从而对语言学的宏观全貌以及其内在联系有更清晰的认识关键词:语言学 意义 语音学 句法学 词汇学 语义学 语用学语言学是对语言进行全面,科学研究的学科从研究范围看,分为内部语言学(又称微观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又称宏观语言学)语言学(本文中指内部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由于研究角度不同,语言学包含语音学,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六大分支它们彼此之间并非界限分明,绝对独立,而是相互交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如果生硬地将语言学切成几块互不关联的分支来研究的话,我们也难以真正地看清语言学的全貌更不能真正地解释和发掘语言的奥秘和魅力因而,我们绝不能忽视语言学各个分支之间的关联即接口(interface).例如语义学与语用学都研究语言的意义但前者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后者研究的是说话者在某一语境中的意向性意义两者紧密联系,但又互相补充,区分的关键因素在于语境(context)和意向(intention). 例如语义学与语用学都研究语言的意义。

但前者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后者研究的是说话者在某一语境中的意向性意义两者紧密联系,但又互相补充,区分的关键因素在于语境(context)和意向(intention).因此从宏观总体的角度来看语言学也显得尤为重要在逐渐认识并不断探索语言学的过程中,作者惊奇地发现有一条无形抽象的线贯穿整个语言学各个分支,分别与各分支结合交织并最终将语言学各个分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条线就是意义(meaning)这里所说的“意义”是广义上的,涵义非常广,涵盖三大方面,一是语言的意义,即狭义的语义学二是哲学上的意义,研究意义与指称,内涵,外延,实在等的关系以及真实性的问题三是逻辑上的意义,主要研究真值条件,命题的逻辑演算问题我们还得厘清“意义”与“语义”之间的关系语义”与“意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所指的对象是不一样的不是同义词,而是上下位概念意义与语言学各个分支的联系或紧密或疏松,或具有偶然性或具有必然性一)首先我们看看语音(语言学和音系学)与意义(此处也可理解为语义)的交织对语音与意义的关系问题历来存在两种观点,即任意说(arbitrariness)和非任意说(non-arbitrariness)。

任意说认为语音与意义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即音义关系的任意性任意性原则一直在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但非任意学的观点却也不乏支持者例如近年开始发展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音义学(phonosemantics)其中语音象征(sound symbolism)是研究核心语音象征指的是某些特定的音或语音特征和意义之间的系统的对应关系可以细分为三类1.拟声词(onomatopoeia);例如,英语中的ha-ha; (哈哈大笑),giggle; (咯咯地笑;傻笑),snort;[哼的一声(表轻蔑、愤怒、惊讶)],smack(咂嘴声;出声的接吻),chatter(喋喋不休地说话)汉语中的“咪喵”;金属碰撞声“叮当”和“叮咚”;表示踌躇、支吾的声音“唔、嗯”和“哼、哈”等2.意义类似的一组词有一个或几个相同的音位(phoneme);例如:[-ump]: rump, bump, lump, thump, chump这组词都有[-ump]音,以及“重,钝”(heaviness and bluntness)的意义[sn-]:snuff, snore, snout, sneeze 都有“用鼻子嗅,发声”的意义(Alyeshmerni&Taubr,1975:13-14)。

3.音位的特点和本质与含有该音位的词的意义相关例如[i:] 发音舌位比较高,往前,口腔中的剩余空间小,表示“小”的含义的词汇往往含有该音,例如wee,teeny等相反,有一些元音的发音舌位比较低,口腔中的剩余空间比较大,含有“大”的含义,例如“large” “We chip a small piece but chop a large one: a slip is smaller than a slab and a nib is smaller than a knob.”( Bolinger 1975:22) Tsuru(1934)做过一个实验,让英语是母语的受试者根据语音猜36个日语反义词的意义正确率竟然达到50%以上除了语音象征,声调与语调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也不可小视从音节层次上看,音高的变化可以构成“声调”(tone); 从音节组合层次上看,音高,音强,音长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语调”(intonation)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声调的变化导致词的意义的变化,例如,书(book),熟(ripe),数(count),树(tree)英语是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 例如,“now” 如果用升调(rising tone)说出表示提问,如果用降调(falling tone)则表示命令。

英语的语调具有多种相互交叠的功能,表义功能(semantic function)就是其中一种例如:The dog! doesn't bite↘anybody.如果这个句子用降调,意思是这只狗任何人都不要咬The dog! doesn't bite anybody.如果用降升调,意思是这只狗只咬某些人同样You ! can’ t let the boy eat any food.如果用降升调,表示你不能让这个男孩什么都吃You! can't let the boy eat↘any food.如果用降调,表示你什么都不能让这个男孩吃虽然由语音层面与意义的交织而体现出来的如上所举的音义关系的例子不是很多,但我们不能否认语音与意义存在某些特定的关系,并非完全的任意性二)然后,我们来看看意义与词汇学(morphology)的交汇----词义音素是语言的声音体系的最小单位,而词素则是语言书写体系的最小意义单位与语音形式(spoken form)相似,书写形式(written form)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也具有任意性但是同样词素与意义之间也存在非任意性,即形式的不透明性(opaqueness)例如,日语有很多的拟态词:うろうろ----徘徊,てくてく----一步一步,えっちらおっちら----吃力地走,とぼとぼ----无精打采地走,ずんずん----飞快地走,とことこ----碎步快行,すたすた----匆匆忙忙,此外汉语的象形文字也是很好的例证。

到了词的层面这种形式的透明性(transparency)更加明显例如,汉语中的复合词:地震,呼吸,米酒,提议,打到等英语的复合词:daybreak, arrowhead, crybaby, cleaning women, haircut等我们可以从词汇形式得到词汇意义另外,词汇之间也存在意义关系(sense relations)这些关系包括多义性(polysemy),同义关系(synonymy),对立关系(antonymy),下义关系(hyponymy)等等三)接下来,我们将提升到句法学层面在句法学层面上意义的作用的体现更加明显根据句法学的定义,似乎句法学只关注语言结构与形式,但如果我们抛开意义只讲形式,是不可能达到句法学最终的研究目的的例如,投射原则(projection principle),题元意义(thematic meaning) ,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和格理论等句法学的各个板块如果脱离意义都无从谈起四)在语义学这一分支上,意义贯穿始终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这里我们把句子当作表达一个完整的表达式来考察句子的意义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词和词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我们称之为sense relations。

句子也一样,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意义关系Saeed(2003:87) 曾经列出6类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包含同义,蕴含,反义,预设,冗辞和自相矛盾五)最后,我们如果将语言放入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那么我们将进入另一片研究领域——语用学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如前所述,语义学研究的是脱离了语境的词义和句义,是光靠语言知识本身就能得到的意义与此相反,语用学研究的是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只要依靠语境知识就能推衍出来的意思例如,假如有一个人说: The professor has got a car.如果听到这句话的人是英语初学者,就可能问:What does “professor” mean?显然,这位初学者遇到的交际问题是语义问题他也许知道这是个合乎语法的句子,但没法把句子中词的意义综合起来,得出句子意义但另一个人也许听到这个句子后会问:Which professor?第二个人碰到的是语用问题,因为他可能不具备将说话人所说的话和说话的语境联系起来的语境知识这些语境包括说话者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说话的环境等社会因素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一个图表将意义与语言学的关联更直观地展示出来意义语言的意义(字面的) 说话人的含义(非字面的)环境、语音 词汇 句法 语义 年龄性别教育语用学 等拟声词 拟态词 投射原则 命题声调 象形文字 题元角色 句子之间的 会话含义语调等 复合词等 格理论等 意义关系等 社会含义等 由此,我们用一条无形的线将语言学的脉络梳理了一下,对语言学的全貌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并且将这个轮廓以意义为我们的视野角度展示出来了参考文献:[1]. 郑超. 当代语言学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2]. Peter Roach.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 Practical Course[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3]. 贾彦德. 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 杨信川. 语言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刑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李福印. 语义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Jens Allwood Lars-Gunnar Anderson. Logic in Linguistics[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8]. 赵璞,金宝. 英语语言学导读与应试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9].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