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境界教育理论论文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313115364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重境界教育理论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重境界教育理论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重境界教育理论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重境界教育理论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重境界教育理论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重境界教育理论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重境界教育理论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重境界_教育理论论文摘要 一个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经历告诉我们,教学相长包含了三重境界,分别为“完美无缺、精雕细琢”阶段,“多层并进、快乐交流”阶段和“真实有效、互动生成”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教师对于学生、教材,学生与教材的关联,学生、教材与教学相长的关联3个方面的研究和理解是不同的。 关键词 特级教师;教学相长;学生;教材 “教学相长揭示了学校 教育 内部优秀教学实践的基本 规律 。”1 特级教师作为“教学专家”都是在着力于并且有效地实现着教学相长,而“教学相长是教师专业 发展 的中心环节”1。因此,针对目前广大中小学教师“向名师学习”活动的积极开展,有必要借此机会引导广大教师向特级教师学

2、习他们是如何实现教学相长的,这将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选取江苏省苏州 工业 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做个案。 徐斌老师1987年任教,根据自身在不同时期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的案例对比, 总结 了“完美无缺、精雕细琢”“多层并进、快乐交流”“真实有效、互动生成”的课堂三境界。本文以此三境界为纵坐标,以徐斌老师在不同时期对下述3个方面的研究与理解为横坐标:学生、教材;学生与教材的关联;学生、教材与教学相长的关联,分析他是如何实现教学相长的。 一、“精雕细琢”阶段的教学相长 在这个阶段,徐斌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引导学生按照课前设定的程序进行教学。

3、【案例1】 第一层次读中间、末尾都没有0的数 师:(出示657)这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百位是几?怎么读?十位、个位呢? 师:(出示3812)这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怎样读? 师生小结: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师贴上读数方法,生齐读。) 第二层次读中间有0的数 第三层次读末尾有0的数 第四层次读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 (师生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数方法,阅读课本,齐读结语。) (一)对学生、教材的理解与研究 在第一阶段,徐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学生是接受者、被牵引者,与此相对应,教师是教育者、牵引者。因此,教学即是教师

4、设计目标与过程、学生接受牵引的活动。第二,学生在新内容面前是“白板”。这时,徐老师有一个假想,就是“把学生的认知起点假想为零”,这与教师看待学生的视角有关,因为教师是以成人的视角来看学生,又把学生看成接受者,因此,便把学生抽象地看作认知是零起点的没有差异的“一类”。第三,对学生发展的理解与评价,强调了结果,关注了外在行为,持行为主义的观点。因此,采取小步子推进的方式,整个课堂都是小步子“乒乓式”问答,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相互连接,各知识点之间的难度变化较小,从而降低学生接受式学习的错误率。 教材是教师施教活动的基本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中

5、介,考虑的是单向作用,并认为教材是一个封闭系统,教学内容应该完全来自于教材。在解读教材时,徐老师关注到以下3个问题:教材提供了哪些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例题、练习等;通过对教参的研读,明确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最难读的数应该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组织教材内容,分4个层次呈现。 (二)学生与教材的关联 教材是有难度和深度的,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需要讲解,学生是听众。另一方面,教材是由编者精选并提供给师生的具有权威性、确定无疑的知识或理论,因此,学生应该照单接受。这些都与对学生的理解“学生是接受者”是一致的,而“师生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数方法,阅读课本,齐读结语”。在这里,教

6、材是辅助教师教的材料,是验证教师结论的材料,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没有直接的关联。再有,教材主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目标。 (三)学生、教材与教学相长的关联 学生的发展是以教师的教为条件的,教师设计与实施的好坏决定学生学的质量与水平。因此,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甚至掐着秒表 计算 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在这里,学生与教学相长之间只是单方面的关联,教师把目的定位在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最终要实现学生单方面的“长”;相应的,教师看重的结果也是学生在教师教的促进下是否实现了学习方面的“长”。 二、“快乐交流”阶段的教

7、学相长 徐斌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他觉得原来那种“乒乓式”的一问一答看起来十分流畅 自然 ,实际上学生只是被动跟进,缺失了学习的真正意义。于是又开始建构新的数学课堂。他觉得,应该把抽象的数学教得富有趣味,在教学形式上让所有的学生活动起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数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同时,应在课堂上有全面的目标追求,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 【案例2】万以内数的读法教学中的3次游戏 1.“数位排队”游戏。要求5个同学上台,各抽取一张写着“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卡片,再按数位顺序排成一队。 2.“数字站队”游戏。师出示4张数字卡

8、片(分别写着6、6、0、0 ),要求4位同学上台,发给每人一张数字卡片。提出:请按要求站成一个四位数,看谁站得又对又快! 3.“击鼓传花”游戏。鼓声一停,花在谁手中,谁就上台到题盒里摸一道题。答对就能得到一面小红旗;如果一下子想不出来,也可请好朋友帮忙。 (一)对学生、教材的理解 在第二阶段,徐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才能释放出“学习的意义”。这是对“学生是接受者”的超越性看法。认识到这一点,他就发现以往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跟进”,由此,“缺失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因此,他觉得学生的主动性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但是,在这一阶段,他把学生的主动性定位于“趣味性

9、”引起的情绪的调动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情绪的高涨与活跃,由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学生的发展是多维的。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第三,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可以实现差异资源共享。因此,设置了“小组合作交流”。 在第二阶段,徐老师把教材看作课程资源的一种,而不再是全部教学内容。他充分利用 现代 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并利用学生的活动(数位排队、数字站队游戏等)学习材料来辅助教材,以丰富教材内容的呈现。换言之,徐老师对教材概念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 参考 书的范围,而是既包

10、括文字教材,也包括音像、 电子 、 网络 上等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不仅包括静态的信息,还包括动态的交互信息,比如“击鼓传花”游戏中,“如果一下子想不出来,也可请好朋友帮忙”,这些认识大大扩展了教材的范围。 (二)学生与教材的关联 研究教材与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联系起来。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特别喜爱游戏活动,也喜欢形象逼真的图片,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因此,制作“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安排“数位排队、数字站队”等游戏作为学习材料来辅助教材,丰富教材内容的呈现,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做中学、在乐中学。(三)学生、教材与教学相长的关联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反

11、思,促进了教的水平的提高,比如,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设置小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 三、“互动生成”阶段的教学相长 在新课改中,徐斌参加了 教育 部举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会议。他开始进一步反思,他觉得这一阶段的课上得有点花哨,形式上活跃了,数学思维的含量其实有限。他认识到:数学课堂是学生 发展 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于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又建构了第三种理想的课堂教学,追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 自然 下的动态生成。 【案例3】 师: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读数。老师写一些数,看谁能把它们正确

12、读出来。 生:(踊跃举手读数。) 师:大家读得很好。你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来读的? 生1生4:(略)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今天有更大的数,大家先试着读一读,有不会的可以商量。 生:(自主读数,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根据这些数目的特点把它们分分类吗? 生5:我是这样分的(略)。左边三个是百位数,右边三个是千位数。 生6:应该叫“三位数”而不是“百位数”,应该是“四位数”而不叫“千位数”。 师:说得有道理。三位数就是最高位是百位的数,四位数就是最高位是千位的数。 生7生8:略 师: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分类,非常好。那么,你觉得哪一类数容易读?哪一类数难读? 生9:600和7000最

13、好读,只要看6在百位上就读“六百”,7在千位上就读“七千”。 生10:最难读的是567和8312,要读很长时间。 (一)对学生、教材的理解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徐老师认识到:“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是接受者,也并非只有个别学生参与课堂,而是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个学生都享受教师服务,从而在课堂上获得发展。 对学生发展的理解,出现两方面的超越。其一,超越形式,注意对学生发展实质的观察。坚持现象学的观点“回到事物本身”,在反思时,他觉得“这一阶段的课上得有点花哨,形式上活跃了,数学思维的含量其实有限。”其二,不再“把发展看作已经达

14、到某一确定的完成的阶段”2,不再只考虑结果,而是同时关注发展的过程。 教师关注了学生的思维以及数学学科思维。一个人能够自由地思维和自主地思想是“何以为人”的基本凭据。3 只有善于思维的人,才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徐老师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方法。“在读这些数时,你是按怎样的方法来读的?”“你能根据这些数目的特点把它们分分类吗?”并且强调思维优化的必要性,不停留于对不同方法在数量上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鉴别什么是较好的方法,体现了“互补与整合”,这也是数学思维

15、“凝聚”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4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徐老师的新的教材观。他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积极地“重组教学材料”,运用了教材中提供的各有特点的数,但不是分次呈现,而是“一次出现”。另外,把学生自身拥有的知识、经验也看作是一种教材。因此,没有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先让学生读一年级时学过的百以内的数,并让学生讲出读的方法,再迁移到新的教学内容读万以内的数。第三,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个过程也是在生成教材。“放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大家在互动中学习彼此的共同点及差异,互相分享,最终找出读法。第四,关注了教材中相关知识的逻辑结构。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联系起以往学过的“百以内数的读法”。 (二)学生与教材的关联 研究教材与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联系起来。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徐老师在研究教材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和水平,并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三)学生、教材与教学相长的关联 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具体学科的具体知识,在这里,徐老师研究了学生如何学习数学学科中万以内数的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