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条垂下绿丝绦——传统意象“柳”在诗歌中的运用简析教育理论论文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313113777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条垂下绿丝绦——传统意象“柳”在诗歌中的运用简析教育理论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万条垂下绿丝绦——传统意象“柳”在诗歌中的运用简析教育理论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万条垂下绿丝绦——传统意象“柳”在诗歌中的运用简析教育理论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万条垂下绿丝绦——传统意象“柳”在诗歌中的运用简析教育理论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条垂下绿丝绦——传统意象“柳”在诗歌中的运用简析教育理论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万条垂下绿丝绦传统意象“柳”在诗歌中的运用简析_教育理论论文唐代诗人贺之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的柳,碧玉般鲜嫩新翠,似袅娜多姿、凝妆而立的少女,那茂密的、轻柔的、下垂的柳枝如绿色丝绦般随风飘拂,好一幅美丽的春柳图。柳正是以她这特有的丰姿吸引了我国古往今来众多诗人,犹如历来为人赞颂的“傲、洁、逸、节”的“花中四君子”一样,与中国古代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频频出现在古代诗歌之中。但诗中的柳已不是自然之柳,而是人化之柳,已被诗人寄予了各种情蕴。 一、春天的象征 宋代诗人晏几道在生查子中写道:“春从何处归,试向溪边问,岸柳弄娇黄,垄麦田

2、青润。”春已归来,它在何处?它在岸边娇黄的柳叶中,在垄头青润的麦草里。简洁的一问一答,将春回大地带来的万象生机展露无遗。柳,在这里成了春天的象征。韩愈早春呈张十八员外郎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这里,带给早春勃勃生机的不正是满皇都的烟柳吗? 二、抒写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对于人来说,大自然的美既是丰富的,又是神秘的。自然山川不仅以其甜美的乳汁哺育着人的生命,而且以其瑰丽秀雅的风光愉悦着人的心灵。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向往着自然,渴望达到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的物我同一的理想境界。”正因为如此,美丽的春天更让诗人留连往返。他们描写有柳点染的春景

3、,抒发他们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张问陶在阳湖道中写道:“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娇翠画江南。”正是柳与桃共同“画”出了江南迷人的春景。“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这是多么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啊!陆游在其游山西村中把自己的家乡描写成了青山环抱、绿水萦田、村村花柳的世外之境,怎不让人留连? 柳,不仅能点染春景,而且本身就非常可爱。志南绝句里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冯延巳归自遥中说:“春艳艳,江上晚山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读着这样的诗句,定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美丽。 三、抒写离情别绪 人的一生是感情的一生,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各样的感情纠缠着我们,常令我们不得心如古井,常起波

4、澜。在这千万种感情之中,离情最为寻常,“人有悲欢离合”,人人都会经历。因此,离别成为古人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杨柳以它轻柔飘拂、依依的状貌,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依恋、难分难舍的情状;且“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送行往往折柳赠。“梁鼓角横吹曲”里有“折杨柳”,乐府诗集中有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儿”;“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汗儿歌。”自此,柳就频繁地出现在送别诗中。柳代表离别,诗人借柳抒发离情别意。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指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在“柳阴直,

5、烟里丝丝弄碧”的背景下,送别友人,怎能不为离情所苦? 也正因为柳代表着离别,所以柳自然勾起诗人的离情别绪。郑谷在柳里说:“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绪惹春风。”姜夔在长亭怨慢里也说:“渐吹尽,枝头香絮,难剪离愁千缕。”柳永在雨霖铃里表达的是与爱人离别时柔情如割,抑郁难排的情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爱情的见证 爱情是一种纯真而又强烈的感情,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但在封建社会,这种感情却常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摧残,常落得“物是人非事事休”、“柳”却依旧的结果。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6、,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将失恋人那种失望、悲伤和满怀惆怅伸手可触般展现在我们面前,与崔护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的柳不就是那“依旧笑春风的桃花”吗?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不知让多少痴情儿女流下热泪。当经过“几年离索”的陆游、唐婉又在沈园相逢时,满怀愁绪的陆游看见那“满城春色宫墙柳”,引起的是巨大悲伤,强忍着彻骨之痛,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钗头凤。四十年后,陆游重游沈园又写下“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客,犹吊遗踪一泫然。”爱人已梦断香消,人去园空。也许只有老柳还记得他与唐婉的相遇。漫长的岁月,长久的思念,痛苦悲伤无法排遣,沈园柳树也为

7、之老枯,没有了柳絮,更令诗人伤心,怅然。 五、咏史怀古,抒发沧桑之感 中国古代诗歌“国身通一”、“民胞物与”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忧患意识,体现在古代许多诗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祖国前途的忧患,伤国事之危艰。尽管是“伤心莫问前朝事”,却常常借物抒发伤今怀古之情。柳,常是诗人们沧桑之感的触动物,成了历史的见证。 李白就在他的忆秦娥里表达了这种强烈的苍凉、慷慨的伤今怀古之情。“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昔日的繁华,而今俱往矣。只有柳色残阳依旧,为汉朝唱着挽歌。 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江雨霏霏,江草

8、芊芊,春鸟啼鸣,烟柳笼堤,是台城一带古今相同的景色。然而昔日六朝的繁华却如梦幻般地消逝了,只有台城的烟柳,冷眼看着朝代更替,人事兴衰。“柳”正与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月”一样,成了怀古讽今的寄托物。 李商隐隋宫也这样写道:“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的荒凉景象,隋堤上落满暮鸦的垂扬,不都是隋炀帝亡国的见证吗?诗人借古讽今,向晚唐昏庸的帝王含蓄地提出了警戒。 六、伤春,惜春,撩人情怀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美丽季节,曾赢得古代诗词作者的无数赞美;同样,春天的归去,也曾使许诗人词家为之一洒惜别之泪。而“撩乱春愁为柳絮,悠悠梦里无处寻”,柳也就成了诗人们伤春、惜春的

9、寄情物,撩起诗人不同情怀。 王昌龄闺怨里“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柳勾起的女主人公的愁绪、怨情;晏殊寓意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柳絮飘风,撩起诗人怀人之情;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推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这样的轻柔与飘渺,怎不勾起惆怅空虚的闲愁;蒋春霖卜算子“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酒浇柳絮,抒发的是自己羁旅漂泊的究困伤感;苏轼水龙吟里“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萦损柔肠,因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其一生遭遇,尽在忽起忽坠,欲开还闭,是花还是人?人花融为一体,花已格化,暗表飘零之意 柳,正是这样常常触动诗人的心灵,诗人寄情于它而抒发情绪:柳是春天的象征,爱情的象征,历史的见证,离别与飘零的代表,成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命运的对象载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