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现实主义分析外国文学论文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313109577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娜卡列尼娜》现实主义分析外国文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安娜卡列尼娜》现实主义分析外国文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安娜卡列尼娜》现实主义分析外国文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娜卡列尼娜》现实主义分析外国文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娜卡列尼娜》现实主义分析外国文学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娜?卡列尼娜现实主义分析_外国文学论文 安娜卡列尼娜现实主义分析,摘要:本文通过描写的真实性、人物环境的典型性以及主体的客观性三个方面,对安娜卡列尼娜进行现实主义分析,发掘作品中现实主义手法的精妙运用,并在解读人物故事的同时,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贵族阶级虚伪、腐朽的揭露。关键词:现实主义;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以现实主义笔法刻画了19世纪后半期新兴资产阶级人文思想与封建贵族腐朽落后思想的激烈冲突,通过描写安娜与列文这两个时代背景下具有反叛思想的人物,表达出作者对当时俄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贵族阶层思想道德观念的反思。 小说由两条线索组成,其一

2、是安娜与卡列宁、渥伦斯基的婚姻爱情纠葛,另一条线主要写了列文与基蒂的爱情以及他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农业改革的故事。两条线互相平行,又互相关联,共同构筑了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托尔斯泰更是通过真实性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保持主体态度客观性等手法,使安娜卡列尼娜成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一、描写的真实性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进行写作,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首要原则,也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真实性的保证。托尔斯泰在作品中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描绘,达到再现、逼真的效果。当基蒂谢尔巴茨基公爵小姐预料列文将来向自己求婚时,对于她内心的一系列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一方

3、面她为列文对她的爱感到快乐,“她确信他爱她,这种爱情使她感到荣幸和欢喜。”但另一方面,她又为渥伦斯基的温文尔雅着迷,“一想到将来和渥伦斯基在一起,灿烂的幸福前景就立刻展现在她眼前。”对于有两位男士同时爱慕自己,基蒂最初是感到无比快乐的,然而当列文提早来到公爵家时,基蒂“似乎全身的血液都涌上心头。当她照镜子的时候,看到了自己苍白而惊骇的脸色。”她开始感到自己的手足无措,她曾经一心想着自己因为得到爱慕而感到快乐,但此时却发觉自己必将残忍地伤害一个喜欢她的男子,并且无论是谁,都是有所不舍的。当她最终拒绝了列文,一面对列文感到怜悯,一面难掩因渥伦斯基对自己的殷勤而产生的胜利似的快乐,“她从心底怜悯他,

4、尤其因为是她导致了他的痛苦。如果可以,就请您原谅我吧,她的眼神说,我是这么快乐。”读者们看到这里,并不会责怪基蒂的残忍和不钟情,而是佩服作者将少女在爱情面前的天真、矛盾以及无措写得那么真实,对初涉世事少女小小的虚荣心心生怜爱。而更为经典的场景发生在安娜从莫斯科回彼得堡的火车上,那一系列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尤为细腻真实。在嘈杂的车厢里安娜无法入睡,拿出书本却无法静心读下去,“她细细重温着她在莫斯科的经过。她回想起舞会,回想起渥伦斯基和他那深情、顺从的面孔,回想起她和他的一切关系”,“她用裁纸刀在窗户玻璃上刮了一下,而后把光滑的、冰冷的刀面贴上脸颊,一种莫名的欣喜突然攫住了她,几乎使她笑出来了。她

5、感到自己的神经好像悬在弦轴上旋转着,越绷越紧。她感到手指和脚趾神经质地抽搐着,眼睛越睁越大,呼吸被体内某个东西压抑着”这是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动作及心理活动,是安娜内心混乱、矛盾的细致体现,年轻英俊的渥伦斯基燃起了她压抑已久的生气、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然而作为贵族阶层的有夫之妇,安娜为这种感情感到羞愧。而随后安娜越来越感到因渥伦斯基而起的激动欣喜,这时在她心里实际上已经种下了一颗急不可耐地想要穿破封建礼教的种子,等待着发芽的一天。通过这些文字,读者能真实地体会安娜混乱的心情,感受她内心的压抑,为她日后的生活感到忧虑。二、人物及环境的典型性恩格斯对现实主义文学中典型性有个恰当的概括:“真实地再现典型

6、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以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性包括两个方面,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社会环境,二者互相关联相辅相成。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物,而主人公安娜则是最为饱满的一个。安娜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随长辈之意嫁给了年长她20岁的彼得堡高官阿列克谢卡列宁,是彼得堡社交界有名的贵妇人。安娜美丽迷人,气质非凡,聪慧灵敏,书中特别突出了她所具有难以抑制的青春活力。“她敏捷的举止、充沛的精力,以及她脸上那种在微笑与眼眸间流转的蓬勃生气”。可是这样富有生机的美丽女子,却有着一个刻板严肃、醉心功名、对妻子实无爱情的丈夫,在卡列宁心里,他和安娜的结合只是遵从一种准则、习惯,他对安娜行为有失检点并不

7、大在意,却在意别人对此的议论,可见卡列宁对待与安娜的婚姻功利而虚伪,自然不能够给安娜带去幸福。美丽而富有活力的安娜,怎么能忍受在这样一种无爱的婚姻中压抑情感,任凭年华老去?年轻英俊的渥伦斯基的出现,点燃了安娜心中压抑已久的对爱情的热烈向往,终于不顾丈夫的反对阻挠和社会上的舆论压力,毅然和渥伦斯基公开恋情并一同生活。托尔斯泰对安娜人生经历的描绘,使安娜成为争取自由与人权、勇于追求幸福生活和个性解放、勇敢地与虚伪专制的封建礼教进行抗争的典型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反对主观随意性,而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安娜这个典型人物的形成,与当时特殊的社

8、会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随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农奴制残余以及贵族制度的保留使贵族仍然拥有种种特权。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背景便是对这种社会环境的典型再现。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必然造成资产阶级思潮对俄国的冲击,自由、平等、人权、解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安娜心中被压制的热情。另外,不彻底的改革并未动摇贵族的特权地位,腐朽的封建思想在贵族中依然根深蒂固,这在卡列宁和社交圈中心人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严肃地维护着封建礼教,对安娜这种冲破礼教制约的“堕落”分子进行强大的舆论攻击,使她无法在社交界立足。然而,满口礼义道德的贵族阶层实际上腐朽虚伪,卡列宁规劝安

9、娜只是为了不使自己形象受损,羞辱安娜背叛家庭的人转身就与别人偷情(“这个集团中的人自认为鄙视娼妓,她们一手紧抓宫廷,唯恐堕落到娼妓的地位,虽然她们不仅趣味相似,而且实际上是一样的”)。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安娜不想与这种虚伪陈腐同流,于是大胆公开了与渥伦斯基的恋情并希望通过离婚从而使恋情合法,由此具备了我们所说的反叛精神。三、主体态度的客观性福楼拜说:“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面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露面一样。”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并没有直接正面抨击上流社会的虚伪、腐败、泯灭人性,而是通过叙述安娜的遭遇,叙述她的受压抑

10、,她的反叛,她受到蔑视侮辱,她不堪压力踏上死亡,间接反映上流社会的制度、道德对人性的压制与毁灭,揭露其对试图打破陈规而追求人性解放的先进人士的无情戕害。甚至对主人公安娜,作者的感情也算是不偏不倚,没有一味地赞扬或贬责。他让安娜为了“要爱,要生活”勇敢地出走,又让这场出走以安娜的自杀告终,这就表明,托尔斯泰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安娜的做法,他在作品中保持着客观的中立和理性的思辨,而把评判的权利交给读者,让读者自由体会。没有浪漫主义喷薄而出的情感和夸张渲染的场景,现实主义显得质朴、简单,但这简单质朴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无情揭露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托尔斯泰用现实主义来架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使得它在内容上有了更高的鉴赏价值,思想上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不仅使之成为流芳百世的名作也把现实主义推向了高峰。参考文献:1(俄国)托尔斯泰著, 安娜卡列尼娜M .易俊译, 广州: 广州出版社, 2006. 12.2廖世健.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J. 中山大学学报, 1965(3).3马玉敏.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D.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王远泽. 略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4).作者简介:凌玲(1993),女,广东梅州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