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的起源及养生食物

上传人:柏** 文档编号:313108825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暑节气的起源及养生食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暑节气的起源及养生食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暑节气的起源及养生食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暑节气的起源及养生食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暑节气的起源及养生食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暑节气的起源及养生食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暑节气的起源及养生食物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大暑节气的起源及养生食物,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大暑节气的由来 节气由来: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大暑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

2、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

3、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_;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节气养生食物 1、醋 醋在烹调中必不可少,夏季菜中放醋更是有益。夏天细菌繁殖活跃、肠道传染病增加,此时,醋能对各种病菌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2、鸭肉 鸭肉味甘、咸、性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体内有热的人食用,如低烧、虚弱、食少、

4、大便干燥等病症。 3、苦味食物 俗话说:天热食“苦”,胜似进补。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苦味素、生物碱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效。 4、西瓜 西瓜味甘甜、性寒,民间又叫“寒瓜”,是瓜类中清暑解渴的首选。民间有“每天半个瓜,酷暑能算啥”的说法。夏天出现中暑、发热、心烦、口渴或其他急性热病时,均宜用西瓜进行辅助治疗。 5、绿豆粥 夏天多吃粥类食品,是我国传统的保健方法,对身体大有好处。喝粥最好喝绿豆粥,绿豆性凉,有清热解暑的功效。用于防暑的粥还有荷叶粥、鲜藕粥、生芦根粥等。 6、西红柿 德国和荷兰两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吃西红柿可防晒。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红柿酱,被

5、太阳晒伤的风险将减少40%。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番茄红素在起着主要的作用。 大暑的养生食谱 1、豉汁苦瓜炒牛肉 将所需的主料、辅料等洗干净。苦瓜洗干净之后去掉白瓤,切成大片状。洗好的牛肉加入生粉、酱油、少量盐、油、姜丝和少量水一起腌制半小时。豆豉用清水浸泡之后捞起来,沥干水分。将蒜头切成蒜茸,然后将豆豉倒进来一同搅拌。搅拌之后倒入锅中加上少量油,爆炒出香味,即可捞起来。锅洗干净之后开始爆炒牛肉,大概翻炒40秒左右,即可把苦瓜和刚刚爆炒好的蒜茸、豆豉放进锅里一起翻炒。10分钟之后下调味料,这道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豉汁苦瓜炒牛肉即可出锅。 2、西瓜皮粥 将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大米淘洗干净放入沙锅中,加入适量水和西瓜皮用旺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煮成粥,调入白糖即可。 3、薏米陈皮鲤鱼汤 将薏米、陈皮、冬瓜、鲤鱼、瘦肉、生姜分别洗净。药材浸软,冬瓜去皮、切块。鲤鱼宰洗净,煎至微黄,溅入少许热水。一起与瘦肉、姜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约8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1小时便可。 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