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字義疏證古代文学论文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313108415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彭祖》字義疏證古代文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彭祖》字義疏證古代文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彭祖》字義疏證古代文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彭祖》字義疏證古代文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彭祖》字義疏證古代文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彭祖》字義疏證古代文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彭祖》字義疏證古代文学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彭祖字義疏證_古代文学论文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問世以後,學者的考釋熱情一如以往,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有關彭祖的討論相對於其他各篇而言仍然嫌少,阅读障碍依然存在。1今试就彭祖一篇的若干字義略作疏證,希望能有助于全篇的通读。一執 忘 彭祖簡1:“句(耈)是(氏)執心不忘,受命羕(永)長。” 今案:忘字古有二義。一爲“遺忘(forget)”之義;一爲“忽忘(neglect)”之“忘”,亦即“荒寧”之“荒”。二義相因,但差別亦十分明顯。“遺忘”往往就一人一事而言,而“荒寧”之“荒”則指無所用心。簡文當取第二義。 壺:“日夜不忘,大去型(刑)罰。”唐韓愈潮州祭神文:“夙夜不敢忘怠。”這兩例中的

2、“忘”均為“荒寧”之義,可與簡文互證。“執心”猶言“秉心”、“操心”,執、秉、操三字同義。“執心不忘”即秉心謹慎、不敢荒寧,文義十分通暢。或讀“執心”為“慹心”2,恐不可從。二舉 帝 彭祖簡1:“臣可(何)(藝)可(何)行,而舉於朕身,而(謐)於帝 (常)。”“帝”字,各家無說。“ ”字,整理者李零先生蓋讀為“恒常”之常,趙炳清先生讀為“秋祭”之“嘗”。今案:“舉”當讀爲“譽”,作動詞用,訓爲“獲譽”。舉和譽同从與聲,故可通借。易豐卦六五:“來章,有慶譽。”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譽”作“舉”。淮南子氾論:“蹠距者舉遠。”文子上義:“度距者譽遠。”是其證。“帝”當讀為“禘”。“ ”當從趙炳清先生之

3、說,讀為“嘗”。“ ”為“嘗祭”的後起本字。“帝 ”當即典籍常見之“禘嘗”。古人於四時皆有祭祀活動,但夏殷之禮與周禮頗有不同。據夏殷之禮,春夏秋冬四時祭祀活動依次爲礿、禘、嘗、烝,而禘、嘗則尤爲重要。禮記祭統:“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礿禘,陽義也;嘗烝,隂義也。禘者,陽之盛也;嘗者,隂之盛也。故曰:莫重於禘嘗。古者於禘也,祭爵賜服,順陽義也;於嘗也,出田邑,發秋政,順隂義也。故記曰:嘗之日,發公室,示賞也。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故曰:禘甞之義大矣,治國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義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義,君人不全;不能其事,為臣不全。”“”字李零

4、先生無注。趙炳清云:“正字通言部:,同謐。广韵质韵:謐,慎也。即謹慎恭敬之意。”其說甚是,惜未能舉出書證,今略加申論。典籍中有訓爲“慎”者,然因辭例甚少,往往被誤訓爲他義。尚書堯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史記五帝本紀:“欽哉,欽哉,惟刑之静哉!”裴駰集解:“徐廣曰:今文云:惟刑之謐哉!”“恤(卹)”與“謐”同義,當訓“慎”。“謐刑”猶言“慎刑”、“慎罸”。“慎刑”是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尚書康誥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徳慎罰。”漢書馮奉世傳:“罰疑從去,所以慎刑,闕難知也。”史公訓“謐”爲“靜”,盖孔安國舊義,人多從之,失之。此義典籍中多用“毖”字表示。说文比部:“毖,慎也。从比

5、,必声。”詩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毛傳:“毖,慎也。”古音比必陰入對轉。周礼考工记轮人:“弓长六尺谓之庇軹。”鄭注:“故書庇作秘,杜子春云:秘當爲庇。”仪礼既夕礼:“有柲。”郑注:“古文柲作枈。”所以毖字可以看作双声符字,比必皆声。“謐()”和“毖”實際上同詞。古人以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於祭祀的敬慎態度可以想見。禮記祭義:“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鄭注:“忘與不敬,違禮莫大焉。”古人對於祭祀

6、的敬慎態度表現在辭例上,就是用表示“敬慎”的字眼兒放在祭名之前。秦公鎛:“余 (夙)夕虔敬朕祀,(以)受多福。” 壺:“子子孫孫,母(毋)又(有)不敬, 祇丞(烝)祀。”“虔敬”、“ 祇”即“敬慎”之義。傳世典籍中也有相近辭例。尚書召誥:“其自時配皇天,毖祀于上下。”某氏傳:“為治當慎祀于天地。”這句話的大意是說,我需要具備什麽樣的才藝和品德,才能夠使我本人獲得聲譽,並且敬慎於祭祀呢?三眊眊 則 彭祖簡3“眊予朕孳,未則於天,敢昏(問)為人。”李零先生注:“眊,重文,讀為眊眊,是昏憒之義。韓詩外傳:不聞道之人,則冥於得失。不知治亂之所由,眊眊乎其猶醉也。”今案:“眊眊”,李先生訓為昏憒,義固可

7、通,然玩其語氣,頗與尚書顧命“眇眇予末小子”之辭例相近。尚書顧命:“王再拜興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某氏傳:“言微微我淺末小子,其能如父祖治四方以敬忌天威徳乎?謙辭,託不能。”“眊”與“眇”古音皆在明紐宵部,故可通假。方言卷十三:“眇,小也。”說文目部:“眇,一目小也。从目,少聲。”釋名釋疾病:“目眶陷急曰眇。眇,小也。”洪武正韻:“微也,細也,末也。”。“則”字,李先生無說。疑此處當讀爲“即”,訓爲“就”或“接近”。古音“則”與“即”相通。論語子張:“如得其情則哀矜而無喜。”鹽鐵論孝養引“則”作“即”。說文魚部:“鰂,魚也。从魚,則聲。或作鯽。”“未則於天”言“未即於天

8、道”,耈老謙稱自己未必能接近天道,向彭祖請問爲人之道。所以下面彭祖就由論天道,轉而論人倫。四只 彭祖簡4:“既只於天,或(又)椎(墜)於囦(淵)。夫子之惪(德)登(升)矣,可(何)丌(其)宗(崇)。古君之願,良”李零先生注:“只 疑讀躋。躋是精母脂部字,只是章母支部字,讀音相近。”今案:“只”與“躋”聲母略遠,且亦未見通假字例,李先生說還有商榷的餘地。以音近之字求之,“只”字當讀爲“詣”。 旨聲本在脂部,然古音多與支部之字相通。詩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左傳昭公十三年、襄公二十四年兩引詩“只”均作“旨”。詩小雅采菽:“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樂只君子,福祿攸同。”左傳襄公十一年引詩“只”均作

9、“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經文:“叔詣。”公羊傳、穀梁傳經文並作“叔倪”。史記匈奴列傳:“過焉支山千餘里。”漢書匈奴傳“支”作“耆”。說文言部:“詣,候至也。从言,旨聲。”廣韻霽韻:“詣,至也。”是簡文言“既只於天”猶言“既詣於天”,亦即“既至於天”。五 彭祖簡5:“五 (紀)必(畢)周,唯(雖)貧必攸(修)。五 (紀)不工,唯(雖)福必 (失)。”黃人二、林志鵬云:“簡五周、修為韻腳。”3今案:細審所謂“攸”字原簡作“ ”,構形清楚,與楚簡“攸”字作“ ”4(郭店楚簡六德簡47)者不類。黃、林“周、修為韻腳”之說不但於字形無據,而且也造成了下兩句無韻的結果。而根據全篇韻例,“ (失)”處於偶數

10、句,当是有韻的。我們以爲,“ ”字構形當分析爲从攴,比聲。上博簡周易第10號簡有字作“ ”形,整理者隸定爲“ ”字。5古文字中往往正反無別,做偏旁時尤爲多見。“ ”字與下句“ (失)”字爲脂質通韻,亦當隸定爲“ ”。“ ”从比聲,故可以讀爲“比”,在本簡用爲“親附”或“親近”之義。周易比卦:“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是“比卦”之“比”以“親近”爲義。今本周易比卦六四:“外比之,貞吉。”上博簡周易“比”正做“ ”,與此簡可以互證。簡文的大意是说,五紀如果具備了,即便是貧窮,也一定有人願意親附;如果五紀沒有具備,即便是富貴,也一定會失去人心。六澤 彭祖簡6:“遠慮甬(用)素心白

11、身澤(釋)”李零先生無說。黃人二、林志鵬:“遠慮用素處疑應斷讀,余告汝咎前後之新式標點符號,。,疑應倒置。”今案:黃、林之說可從。“素”與“澤”爲韻,古鐸部字。然“澤”字當如字讀,與“白”互文,取“潤澤”或“光澤”之義。神異經:“東方有樹焉,其子形如甘瓤,少 ,甘美,食之令人身澤。”简文大意是说,遠離謀慮,用不加雕飾之誠心對待別人,自然會身心潔淨光鮮。七 彭祖簡7:“多 (務)者多憂,賊者自賊也。”李零先生云:“ ,疑讀爲務”今案: ,说文以为“懋”字重文,訓爲“勉”,此处當讀爲“謀”。古音謀字爲明紐之部, 爲明紐幽部,韻部相近,可以通假。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於牆,而外禦其務。”左傳僖公二十

12、四年引作“侮”。墨子非命中引泰誓作“罔懲其務”,今尚書泰誓作“罔懲其侮”。說文言部:“謀,慮難曰謀。 ,古文谋。 ,亦古文。”上文簡六“謀”字作“ ”。說文心部:“ ,抚也。从心,某声。读若侮。”又木部:“梅,柟也。从木,每聲。楳,或作某。”是 之於“謀”,猶“務”之於“侮”也。此簡蓋承上文“遠慮用素”而言,大意是說,多謀之人往往多所憂慮,害人之人往往自害。八 彭祖簡8:“彭祖曰:一命 ,氏(是)胃(谓)益愈。一命三 ,氏(是)胃(谓)自厚。三命四 ,氏(是)胃(谓)百眚(姓)之宔(主)。一命 ,氏(是)胃(谓) (遭) 。一命三,氏(是)胃(谓)不长。三命四,氏(是)胃(谓) (輟)。”李零

13、先生注:“ 含義待考,或讀爲修。,與 字的含義似乎相反。”今案:簡文中兩個最爲關鍵的兩個字“ ”和“”不能確知其義,但文義大致是清楚的。筆者覺得,傳世典籍中的兩段話對我們理解這支簡的文字和內容大有幫助,現在把它抄在下面: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左傳昭公七年正考父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孰敢不軌?如而夫者一命而吕鉅,再命而於車上儛,三命而名諸父,孰恊唐許?莊子列御寇簡文上半段亦押侯部韻,與左傳昭公七年載正考父之鼎铭及上引莊子之文上半段相同,三者當有淵源關系。簡文使用了對比手法,前種態度謙卑謹慎,後一種態度倨傲輕薄,與莊子之語尤

14、其相似。以簡文與傳世典籍參照,使我們更加相信李零先生“,與 字的含義似乎相反”的體會是十分正確的。我們似乎可以初步假定, 字當與“低頭”有關,而“”字作“ ”字的反義詞,當與“舉首”有關。“ ”字从 ,攸聲,其音義當與“ ”或“ ”相近。說文 部:“ ,草木實垂 然,象形,讀若調。”又見部:“ ,下視深也。从見 聲。讀若攸。”是 聲字古有“下垂”之義。攸與 古音相同,“ ”字从 ,攸聲,當爲“低頭”之義。或者我們也可以直接讀“ ”爲“ ”。古人以視下爲謙卑,以視高爲倨傲。禮記曲禮:“凡視上於面則傲,下於帶則憂。”又禮記玉藻:“凡侍於君,紳垂,足如履齊,頤霤,垂拱,視下而聽上,視帶以及袷,聽鄉任

15、左。”孔穎達疏:“視下者,視髙則傲,故下矚也。”“”讀爲“襄”,“上舉”之義。簡文與“ ”字對文,爲“舉首”之義。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某氏傳:“襄,上也。”漢書賈鄒枚路傳:“臣聞交龍襄首奮翼,則浮雲出流,霧雨咸集。”師古注:“襄,舉也。”又漢書敘傳:“雲起龍襄,化爲侯王。”師古注:“襄,舉也。”。九 向梪 彭祖簡8:“毋 富,毋 賢,毋向梪。”杨泽生先生說:“據說文手部,扶揚播之古文分別作 、敭、 ,簡文 當爲抽字異體。抽有展示之義,如楚辭九章惜往日:君無度而弗察兮,使芳草爲藪幽。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簡文毋抽富意思是不要展示財富。 疑讀爲訶,意爲斥責、責駡,毋訶賢就是不要責駡賢人。”6又說:“向疑讀爲相。“梪”疑讀爲“瀆”或“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