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医学论文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313108061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医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医学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_医学论文 【摘要】 对近年来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的理论基础、层次、实质与三阳三阴病证的传变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与评价。认为学者们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等引入其中。指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的进一步 发展 。 【关键词】 伤寒论 三阳三阴 辨证对于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即后世俗称的“六经辨证”)的研究,历代医家各有阐发。有以经络立论的朱肱;以脏腑阐释的李时珍;以气化解释的张志聪;以区域分野研究的柯琴、周学海;以病因阐述的庞安时;以疾病类型论述的李克绍;认为“重在辨表里,不必拘经腑”的陈亦人2;持六经辨证包括了八纲辨证的刘渡舟3;更有把辨病辨证相结合作为伤寒

2、论辨证思想的李培生4,等等。现将近年来有关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三阳三阴辨证的理论基础成喜坡5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疾病的专书,以素问 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病热”为理论基础,其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中,多见有热证,尤以三阳经为主。李小粤等6认为张仲景据素问 热论篇六经分证基本理论,而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为纲分析全身性症候,其所说之六经兼及络脉、经筋、皮部的范围。李培林7认为三阴三阳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厥阴、阳明的简称。其源于阴阳学说,是阴阳的一种特殊分法,而阴阳学说是在易经的影响下,至易传才完成的一种学说。

3、贾成文,王宗柱8认为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以三阴三阳经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用关阖枢理论来说明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化的 规律 。也即说明关阖枢理论与六经证治有着密切关系。梁华龙9认为三阳三阴辨证首先其思辨性理论来源于周易,是周易中的辨证法思想和对事物的认识论;其次是其医学理论来源于内经,内经的理论雏形奠定了六经辨证方法的基础;前两者的结合加之仲景个人思维成果形成了系统的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何德昭10则认为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与 中国 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华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发而中节、致中和等思维方式在张仲景的著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医学观、生命观、疾病观、 治疗 观可以用

4、“和”字来概括,“和”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核心。许爱兰等11则从六经病证形成过程体现了周易“卦时”学说的过程论观点;六经病证体现了周易“卦时”学说的阶段论观点;六经病证体现了周易“卦时”学说的场景论观点;六经辨证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周易的恒变观思想等 方面阐发了六经辨证理论渊源于周易。赵文鼎12认为周易对伤寒论的影响主要是提供了思维的方法和思维模型。前者表现为取象类比的方法,利用 自然 的“六气”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后者借其创立了三阴三阳说。三阴三阳说实际上就是阴阳说,只是把阴阳按自然界的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规律,消长转化分为 个阶段,以论述天人合一的宏观宇宙学。作者试图以周易十二消息卦的阴阳演变来

5、说明其和伤寒论三阴三阳变化的相同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医的先祖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阴阳说是对周易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也丰富和补充了周易文化的内涵,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值得后人用心学习探讨,继承发扬。张建伟13认为张仲景在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 总结 了前人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疾病发展过程中各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证候情况加以综合归纳,并以古代辨证法思想阴阳学说为指导,有机地与脏腑经络学说结合在一起,从而创立了一套独特的而且行之有效的辨证理论体系,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王孝先14提出张仲景伤寒论以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为基础,结合外感热病的实际情况,

6、创立了六经气化学说,对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不仅全面地继承,而且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2 三阳三阴辨证的层次梁华龙15认为在六经病证中,分为阳经病和阴经病两大类,阳经病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阴经病包括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太阳病为表,在最浅层,阳明病为三阳之里,少阳病居于半表半里;三阴病居里,而太阴为三阴之表,厥阴为三阴之里。在每一经病中又有经证和腑证之分,而同是经证或腑证,又有不同的深浅层次,即:伤寒六经经证和腑证经证分为中风和伤寒,腑证又分为在手经、在足经经证的中风、伤寒又分为轻重、深浅层次,腑证又分为寒热虚实不同证型。吴雄志16则根据数学聚类分析的原理,提出六经辨证分 个基

7、本步骤进行。首先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分阴阳两类,从而将诊断确立于三阴或三阳之中。接着根据疾病的病位不同,采取纳入法或排除法,明确病发于何经,进一步缩小诊断目标,最后根据阳经之在经在腑或阴经之寒化热化,以及兼证、杂证的有无,最终确定其病证类型及选方用药。此法在辨证过程中逐步缩小诊断目标,同时明确病性、病位、病证,最终能够准确地选方用药。霍丽东等17认为仲景全面的继承了内经阴阳学说,创造性地把“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有机地结合,指导临床辨证。“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贯穿于全书理、法、方、药之中。人体在纵横方向上各呈现 个层次系统,论中从横向上看,由外至内,把人体划分表、半表半里、里共 层,而不是只有

8、阳为表,阴为里两层。太阳主表,少阳居半表半里,阳明为里。三阳经属六腑而络六脏,三阴经属六脏而络六腑,其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肉、毛发爪甲亦各有脏腑归属,形成人体 个有序的层次系统;从纵向上看,论中又把人体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部分,而不仅是上下两部分,心肺居上焦,脾胃处中焦,肝、肾、膀胱及大小肠在下焦。如此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立体的 网络 模式,互相联系,共为一个整体。程绍民等18提出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热病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 个病理阶段,然后根据各个病理阶段的症状及病机特点,分别列出方证,进行治疗。刁军成19认为六经辨证首先要辨明病在三阳三阴何经,各经之中再分表里,表

9、里之下各有寒证热证,寒热之下又各有虚证实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二者结合使六经辨证条理分明,层层深入,也使较为空泛的八纲辨证成为可以据以立法处方的论治依据。窦志芳20从阴阳辨证是六经辨证的总纲,表里辨证是六经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寒热辨证是六经辨证的体现,虚实辨证是确定最后治疗原则的关键等方面阐发了六经辨证的层次性。范春香等21提出在六经辨证过程中,仲景是按着认症、识病、辨证三步来进行的。运用这三步,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础。刘兰林等22认为伤寒六经辨证用三阴三阳 个层次阐释以风寒所引起外感热病的病位病理及发展传变等,试图通过梳理六经的内容,归纳出病期、病位及病性大基本要素,以其分析和组合来反映外感热

10、病寒温统一的证候及病理,再由三要素来确定证型和病机。王国栋23指出六经中蕴含了八纲中的表里纲,同时又以表里作为六经的基础。表里纲中表里是最抽象、最单纯的关系,它潜在地包含着更深层的关系与属性。六经是表里的深入与展开,它保持了八纲中其他六纲的原貌,而对表里进行再造,并通过这种再造使得抽象的八纲与具体的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囊括了脏腑、经络辨证的基本内容,同时注意到了外感病邪由浅入深侵害人体的层次性,并从这一角度说明不同层次的特点及传变规律。 3 三阳三阴辨证的实质柴瑞震24认为张仲景在内经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化学说以及病因、病位与病机学说等融汇为一体的“六经学说”。

11、赵进喜25则认为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参照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对于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适应范围,认为既然三阴三阳是客观存在的人体生理六系统,三阴三阳辨证方法当然就可能适合于各种疾病,当然也适用于包括糖尿病、肾病在内的多种内伤杂病。祝建伟等26提出伤寒论实际是以阴阳学说为核心,创立了以三阴三阳功能活动为主体的人体功能模型,该模型将人视为一个巨系统,三阴三阳是该巨系统的 个功能性子系统,每一子系统都包含自身的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形成的人体巨系统又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模型强

12、调人的功能性,它把每一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由其形成的巨系统结构都理解为功能性的。同时,这种功能性结构又是自己建立、自己维持的,它具有阴阳自和的自组织性。邓玉梅27认为三阴三阳病的证类,是人体在致病六因的作用下引起的三阴三阳之相关的脏腑、气化、经脉以及津精气血阴阳失调的综合体现,不能孤立地看待,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经脉之病。梁华龙等28经过对伤寒论原文的深入研究,论证了定因、定性、定位、定量、定时、定势的六种因素分析是六经辨证的实质,并且进一步提出29六经病辨证,实质上是对疾病不同阶段的综合性认识,它包括了机体正气的盛衰、内外邪气的强弱、机体的反应程度、病情的转归趋势以及体现在外表的各种表象的综合。刘

13、承仕30认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病提纲所述证候,均较明确地提示了各自的病理性实质。唯厥阴病所论证候不甚明了,至历代医家众说不一,莫衷一是。王付等31认为仲景六经辨证,主要指的是本证辨证、兼证辨证、类似证辨证,只有从此 方面入手研究六经辨证。才能真正抓住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和精神实质,才能使六经辨证发扬光大。郭任32提出伤寒六经病变之实质即为六类综合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实质分别即毒血症等、菌血症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O),伤寒论即对其辨证论治等分别进行了论述。杨在纲33认为伤寒六经是基于对人体生命活动总

14、体认识的全方位的时空概念,阴阳是生命活动的发动中心,阴阳变动既驱动整个机体的生命过程,又与外环境密切相关,统一于自然界的大环境之中。全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以阳气变动为着眼点,系统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特点和疾病发生后的全过程,这就是该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根据所在。徐培平等34指出伤寒六经病理的中心环节是营卫失常。六经通过“开、阖、枢”作用控制和调节营卫在人体各部位量的虚盈分布和功能效应。六经病的实质是六经的“开、阖、枢”功能失常,导致营卫失调,并造成的脏腑气血津液功能紊乱。李振明等35认为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强调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的理论,是对经

15、络学说的创造性的灵活运用。姜维民36在伤寒泰斗刘渡舟教授治学思想探要中指出六经的实质是经络、脏腑、气血的统一体。吴永莲,李亚林37认为六经辨证实质是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围绕着六经各经分证的证候特点为定位“指数”,结合受邪深浅,寒热趋向、正邪消长等因素的影响,而求疾病在病程中不断发生位置的改变,从而通过“指数”的审定,定出它们的位置,而达到指导辨证,评定传变,掌握顺逆之目的。马文辉等38通过对伤寒论中的六时、六病、合病、并病及六病欲解时的探讨,以及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划分,提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时序”概念,并与空间病位相关联,因而认为“六病”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可揭示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时间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瞿岳云39明确指出在伤寒论中,原本以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立论,分析了外感热病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林殷等40认为“太阳病”“阳明病”中的病,实际上可以看成是综合病邪性质、正气变动、病变病位、基本病机诸多因素的、有特定内涵的“证”,因此后世也有称之为“太阳证”“阳明证”者。另如“桂枝证”“柴胡证”等,则是明确的证,只是以主治方剂来命名。仲景方中的“证”,是有特定意义的“症候群”。 4 三阳三阴病证的传变吴雄志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