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陈情表》英译质量评估——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语言学论文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50KB
约7页
文档ID:313108054
《陈情表》英译质量评估——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语言学论文_第1页
1/7

《陈情表》英译质量评估——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_语言学论文 《陈情表》英译质量评估——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摘 要:本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陈情表》的英译本进行质量评估首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语言三大元功能理论及语域理论加以阐述,然后分析了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最后用这一模式分析原文、比较原文与译文,并对译文的质量加以评估总结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 《陈情表》 一.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三大元功能及语域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理论,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用语言来谈论我们对世界的经历、看法和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人际功能指用语言与他人交往,建立或保持与他人的关系,表达讲话人的态度和改变他人的态度等语篇功能指用来组织语句和语段,把单个的情形、意念连接起来并组织上述两种功能、辅助以上两种功能的实现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及实现怎样的语言功能要受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制约文化语境被看作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意义潜势系统,决定语篇的语类特征情景语境由语场、语旨、语式三个变量构成,这三个变量决定着语言功能的变体——语域。

语域是由多种情景特征——特别是指语场、语旨和语式——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的[1]“在分析一个语篇时,我们必须考虑它的情景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3]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其性质、特点,对应概念功能;语旨指交际者及其特点、地位、角色关系等,对应人际功能;语式指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对应语篇功能语篇的形式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二.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豪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分析模式为框架,建立了翻译批评界第一个系统全面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4]她将翻译分为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两种方式显性翻译是使译文本土化的翻译,这种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易于被译文读者接受;隐性翻译的译文更接近原文的语言风格特色,吸纳了原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保存了译文的异域特色此外,她还提出了翻译对等的概念,“译文的质量只取决于译文语篇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是否和原文对等[2]豪斯提出了基本的译文质量评估方针:译文应具备某种功能,从而达到与原文的对等,这种功能包括译文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上与原文形成对等为了达到这种对等,在翻译时就要使用一些能达到对等的实效手段,好的译文就是用这种对等的手段实现与原文对等的功能判定一个语篇的功能离不开其所处的语境。

豪斯把语境概念细分成了几个具体的维度,创建了翻译质量的评估模式语境分为两大维度:语言使用者的维度和语言使用的维度前者包括语篇生产者的所处地域、社会阶层和所处时代;后者包括语言媒介、介入程度、社会职能、社会态度以及话题范畴下面就对这八个维度做以简要介绍:所处地域:语篇生产者所处的地域例如美国南部和北部作者所处的地域不同,所创作的作品就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社会阶层:语篇所体现出的语篇生成者的社会地位操标准语言受教育的中层阶级的语言使用者被视作在社会阶层上具有非标记性所处时代:语篇生产者所处的时代为语篇生成的时间提供了线索但只通过语篇的表面语言特征来判断语篇生产者所处的时代是有误导性的语言媒介:指用于区分语言是书面体还是口语体的维度介入程度:指一个语篇的信息走向是单向还是双向分为复杂介入和单一介入单一介入指语篇的信息走向是单一的单向或双向,复杂介入指语篇的信息走向在单向和双向之间变换单向指读者单向接受信息,双向指作者与读者间存在对话社会职能: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分为对称与非对称两种类型前者是一种平等的角色关系,后者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关系社会态度:指说话者与受话者间的社会距离、远近亲疏程度,共分为五类:庄严的(frozen)、正式的(formal)、非正式的(consultative)、随意的(casual)、亲密的(intimate)。

话题范畴:与情景语境中的语场相对应,指发话者与受话者所参与的活动或正在做的事情应用该评估模式的具体步骤如下:1、 分析原文、对原文功能进行判断(从语场、语旨、语式三方面进行分析,采用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手段);2、 比较原文与译文并进行功能陈述(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角度对比找出原文与译文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三方面不匹配的地方);3、 评估译文质量(是显性翻译还是隐性翻译)豪斯提出了分析和比较原文与译文的图示,如下图所示:三.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看《陈情表》的英译3.1分析原文并判断原文功能1. 语场:《陈情表》是西晋人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作者陈述了自己家庭的不幸及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悲惨境况,表达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之情和自己对朝廷征召不能从命的苦衷,希望以情以理打动说服晋武帝,以达到先尽孝后尽忠的目的词汇手段:运用非常诚恳、委婉、谦恭的词语来表达对晋武帝重用委任的感激之情、对朝廷的忠心和先尽孝后尽忠的急切愿望例如,“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猥以微贱”、“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运用简洁有力、高度概括的语言陈述自己的悲惨境况以及对祖母的孝谨备至,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句子手段:运用了对偶句,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对“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生当陨首”对“死当结草”此外还运用了由四字词组成的短句,如“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於星火”,准确精练的表现出晋武帝的恼怒情绪以及州司贯彻王命雷厉风行催其上任的图景语篇手段:通过以下两个方式达到行文的连贯与衔接:1、同义词、同义句的使用,避免了重复,起到了强调作用,使上下句达到了有效的衔接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即为“不能废远”,“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意思相近,只是说法不同2、通过上下文的照应、过渡句的运用来衔接上下段如:“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照应下文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从“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所表达的对晋武帝的称颂和感激,过渡到下文的“陈情”上来,具体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2. 语旨作者所处的社会阶层有标记性文中以“臣”自称,称对方为“陛下”在个人立场方面,作者用诚挚、谦恭、情真意切的语言向晋武帝表达了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心愿在社会职能方面,作者与受话者是不平等的关系作者为臣,受话者为君,二者地位差距悬殊。

在社会态度方面,属于正式的社会态度作者与受话者是君臣关系,权力地位悬殊,文章措辞委婉、谦抑词汇手段:通过“臣密言”、“愿陛下”可以判断二人是君臣关系措辞委婉、谦抑,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运用比喻、比拟,以“乌鸟”自喻,“愿”、“乞”都有愿欲之深的含义句子手段:文中以陈述句为主,表达得谦恭委婉得体,体现了对朝廷的忠心,对晋武帝的感激忠爱和尊崇如:“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语篇手段:在作者的社会阶层和个人立场方面,由于作者李密的身份很特殊,晋灭蜀,李密是蜀国的降臣,晋武帝采取怀柔政策,征召亡国降臣,若李密直接拒绝当官、提出先尽孝,则很容易被认为以尽孝为借口实则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态度,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者十分聪明而又耐心审慎机警,整篇文章布局环环相扣、步步递进、曲折委婉而又情真意切,必然会成功达到“陈情”的目的 在社会职能方面,文章以“表”这一文体行文,可见这种正式、严肃、等级严明的君臣关系在社会态度方面,整个篇章的谋篇布局就是出于正式的社会态度考虑的3. 语式:文章采用的是单一的语言媒介篇中文字为书面语在介入程度方面,是单一介入受话者是晋武帝,信息走向是单向的,即读者单向接受信息。

语篇手段:整个篇章以“表”这一文体行文,是臣子上奏君主的奏章4. 语类:臣子写给君王的信,说服君王已达到其先尽孝后尽忠的目的功能陈述:语篇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总结如下:文中所表达的人际功能要重于概念功能虽然作者向晋武帝讲述了自己的悲惨境况和两难境地,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但其最终目的不是让晋武帝获悉这些事实,而是为说服晋武帝满足自己的心愿,以上事实只是为这一目的做铺垫由于这样的语类特征,人际功能更加突出,概念功能只是作为背景来服务于人际功能,这一语篇特征在语篇分析的各个维度上都有所体现3.2 原文与译文的比较1. 语场:本文所分析的《陈情表》英译本系罗经国教授翻译的译本A Letter to His Majesty[5],译文的语言流畅、清楚、明晰词汇的不匹配:古文被译成更清晰、易懂的现代英文,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被译成“I am getting undeserved favor from Your Majesty.”原文的概念功能没有变,但人际功能变了与原文凸显和强调的国恩深重、前朝降臣恩荣加身相比,译文的程度下降了许多句子的不匹配:汉语文言文的一大特征就是精炼,通过几个字词表达深厚的含义,所以原文的语句较短,而译文却没有这一特征,如“愿乞终养”译成“I pray Your Majesty will allow me to stay with my grandparent until her last breath.”原文的对偶句在译文中对称的形式特征不复存在,如: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被译成“I should have done so but my grandmother's failing health detained me. I appealed to them, begging for their sympathy, but they were adamant.”这一改变使译文的审美度下降,对读者所触发的感情也相对减少。

2. 语旨:原文中作者的所处时代由于文言文体而具有标记性,而在译文中由于文言文的特点消失,译文在这一方面无标记性在作者的个人立场方面,“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译成“I am trembling all over as I present to Your Majesty this petition”原文中的比喻意义“犬马”以及“不胜”这一程度副词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来,谦恭程度和在读者身上所激起的怜悯之情大大的减弱,因此人际功能发生了变化,属于隐性错误犬马”在译文中没有在字面上翻译出来,内容上有所欠缺,使得概念功能发生了变化,属于显性错误在社会职能方面,二者在词汇上不匹配,原文的“臣”在译文大部分译作“I”和“me”,不平等的权势关系没有体现,使得语篇的人际功能发生了改变,是隐性错误3. 语式:在语言媒介方面,译文和原文都为书面体语言在介入程度方面,译文的介入程度也是单一的,体现在发话者的独白表述方式上,没有对话形式存在3.3 译文质量评估:以上的分析表明这是一篇使译文本土化的显性翻译对原文和译文的比较分析表明二者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三方面有若干不匹配之处,其中多数为隐性错误,少数是显性错误。

在语场方面,译者选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词语,所以更直白明晰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译文更易于理解,但人际功能发生了改变,所以是隐性错误译文中的显性错误使概念功能发生了变化在语旨方面,人际功能的改变最为明显以上分析表明译文没有像原文那样有效的表现出人际功能来一方面由于英语和汉语内在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在于译文中不可避免的隐性错误在语式方面,译文书面语的程度有所下降,基本的语篇类型被保留,但原文的文言文体特征却丢失了参考文献:[1]Eggins, S. An Introducti。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