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激进”还是“保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争论的回顾与当代中国论文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KB
约18页
文档ID:313106284
“激进”还是“保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争论的回顾与当代中国论文_第1页
1/18

激进”,还是“保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争论的回顾与反思_当代中国论文 摘要:“保守与激进”之争是90年代 中国 大陆学术界的一个中心话题之一论战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中国近 现代 社会思潮主潮是保守主义、激进主义还是自由主义?二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引发的社会 政治 后果主要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从80年代末至今,旷日持久,争论却依然不休取得的主要成绩有二:一是认识到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呼吁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中走出来,使得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在现实语境中达到某种均衡性二是在认同本国传统可以创造性转化的同时,意识到:从整个 历史 的 发展 来看,中国或许更需要激进思想的激励,以唤起整个社会的开拓进取意识从现代性的坐标来看,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处在保守主义的笼罩之下 关键词:“保守与激进”之争;社会思潮;发展模式“保守与激进”之争是9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的一个中心话题之一从80年代末至今,旷日持久,争论却依然不休,没有定论对这场论战时间、规模和深刻性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学术话题进行一个学术观察和反思是必要的虽然已经有学者作了这方面的观察与反思[1],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一步的观察和反思仍然有必要,本文的反思主要基于现代性的视野并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实际。

一、“保守与激进”之争的历史回顾争议主要源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不同阐释,直接发起人为海外华人学者林毓生和余英时历史话题焦点为对“五四”和“文革”的理解及其关联性1979年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代激烈的反传统主义》[2],1986年、1988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初版(5万册数月内即售完)、增订再版(印数2万册),同年,三联书店又出版了其 论文 集《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3]林毓生认为“五四”犯了“整体性反传统主义”(totalistic antitraditionalism)[4]和“文化化约主义”(cultural reductionism)[5]的错误,这种错误本质上是“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有机式一元论思想模式”,是“受儒家强调‘心的理知与道德功能’及思想力量与优先性的思想模式的影响所致”[6]“毛泽东晚年竭力坚持的文化革命的思想和激烈的反传统与五四运动激进遗风有密切联系”[7]1988年9月,余英时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了题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的演讲[8](讲演内容不久即传入国内)余英时宣称:在近代中国,因为政治现实太混乱,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激进主义,只有变的程度不同。

大多数知识分子在价值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取向[9]“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就是一个激进化(radicalization)的过程最后一定要激化到最高峰,文化大革命就是这个变化的一个结果[10]1989年,余英时的著作《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内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一文1991年7月在美国纽约召开了“中国重要转型期知识分子的角色与贡献”学术会议,海外汉学家认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乌托邦理想与不断激进化的过程……以及这一思想趋向所埋下的自我毁灭的种子”[11]1992年4 月,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在香港《二十一世纪》上发表争鸣文章《激进与保守:与余英时先生商榷》,余英时也在《二十一世纪》同期发表申辩文章《再论中国现代思想中的激进与保守》《二十一世纪》从此成为“保守与激进”大规模、长时段论战的主要阵地1993年,北京大学陈来教授在《东方》杂志创刊号上发表《20世纪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一文,全面反思“五四”以来的文化激进主义此后,激进与保守之争成为热点《开放时代》1997年第2期还有陈炎对姜义华教授的访谈《激进与保守:一段尚未完结的对话》虽然争论本身最终不了了之,但九十年代大陆思想的主潮已由“激进”转向“保守”。

2003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 科学 院近代史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讨会与会者认为,激进思潮与保守思潮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各自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特性两种思潮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宝贵财富,同时推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12]算是对“激进与保守之争”作了初步的 总结 保守与激进”之争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是保守主义占主导,还是激进主义占主导?二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主要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关于第一个问题,主要有十种观点:其一,激进主义占主流;其二,保守主义占主流;其三,自由主义主流说;其四,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是主流;其五,主张区别政治与文化不同层面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其六,“文化激进主义”与“政治激进主义”连锁支配;其七,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相互制衡;其八,主张要具体分析,区别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九,对谁占主流不作界定有的认为经验复杂,难以一概而定,有的认为历史经验不同于 自然 实验,难以界定;其十,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有共同的底线,都属于自由主义思想阵营关于第二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其一是,主张激进主义占主流的学者认为,从“五四”到“文革”,激进主义一脉贯穿,引发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其二是主张保守主义占主流的学者则认为,引发严重社会政治后果的恰恰是保守主义,而非激进主义;其三,主张具体分析,反对把“文革”与“五四”挂钩,反对否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革命运动;其四主张区别社会思潮与社会政治 经济 问题,即区别“思变”与“事变”;其五,后果难以认定以下结合论战的实际对上述观点进行梳理和观察二、对余英时与姜义华的论争的观察与批评余英时与姜义华的论争揭开了“保守与激进”大规模、长时段论战的序幕可以说是“保守与激进”由“论争”发展到“论战”的导火索两位先生的论争对于观察和反思这场学术论战也具有典型性,因为此后的论争基本是对于二者的回应和深化因而,我们首先需要解剖“余姜论争”余英时设定保守和激进的坐标是“相对于现状”,“最简单地说,保守就是要维持现状,不要变;激进就是对现状不满意,要打破现状[13]他认为,在近代中国,政治现实太混乱,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激进主义,只有变的程度不同大多数知识分子在价值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取向主张渐变,或变得少一点,主张保留一点中国文化基础的人,往往就被人看为保守主义者。

[14]无论是戊戌的维新主义者,“五四”的自由主义者,或稍后的社会主义者,都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作“现代化”的最大的敌人,而且在思想上是一波比一波更为激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假定:即只有破掉一分“传统”,才能获得一分“现代化”[15]与近代西方或日本相比较,中国思想的激进化显然是走得太远了,[16]文化上的保守力量几乎丝毫没有发生制衡的作用中国思想的主流要求我们彻底地和传统决裂因此,我们对文化传统只是一味地“批判”,而极少“同情的了解”甚至把传统当作一种客观对象加以冷静的研究,我们也没有真正做到[17]余英时举历史事实为例,认为从戊戌变法以来,中国社会一直由激进主义主导保守主义居于绝对的弱势基本上中国近百年来是以“变”:变革、变动、革命作为基本价值的保守和激进,实在不成比例,更无法互相制衡变法运动是近代思想上激进与保守对垒的开始康有为认为枝枝节节的改变是没有用的,开始对传统的政治制度提出基本的怀疑,于是提出了“全变”、“速变”的主张自从康梁要求“全变”、“速变”以来,这个“变”便没有一个底,不知道要变到哪里为止在国民党北伐后,好像有了一个值得保守的现状,但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和“思想统一”,因此,它和知识界没有达成融洽的共识。

抗战的最初几年,举国为民族主义所激动,大家暂时不谈如何改变现状的问题五十年代初期,中国似乎出现了一个现状,可以为保守或激进的思想提供一个社会坐标但这种新形势很快又成为被否定的对象[18]从一般的标准说,中国现代思想的激进化在“文革”时期已经走到了全程的终点:不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主流都受到了最彻底的否定,甚至社会主义的文化主流也遭到猛烈的抨击但“文革”并没有终结中国思想史的激进化历程,只是走过了70年激进化历程的第一个循环圈,现在又回到“五四”的起点全面谴责中国文化传统和全面拥抱西方现代文化似乎是当前的思想主调第二个循环的激进化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第一圈的激进主义者“对中国文化的长处还有亲身的体验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情操对他们的立身处世多少还有一些约束作用今天新一代的激进批判者“无论在知识上和生活上都已没有机会直接接触传统文化余英时认为“‘五四’第二代、第三代以至今天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人文传统大概只有一个抽象的观念”)……反现状和反中国文化竟合为一体了[19]余英时认为,在“五四”运动以前,激进主义基本上还是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虽然已经接触到文化的层面,但还没有完全直接而全面地碰到文化的问题。

到“五四”运动就变成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要负责任的问题五四”运动基本上是要以西方现代化来代替中国旧的文化,“五四”领袖认为中国文化本身不单产生不了民主和科学,而且正是民主与科学的最大障碍直截了当要向西方寻找一切真理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意义[20]激进主义为什么会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中占据主导地位呢?余英时作了如下的分析:第一,中国人一直找不到一个可以认同的社会体制,也没有任何共识可以为大家都接受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现状正在不断地变,没有一个秩序是稳定的,政治的现实是没有一个值得维持的体制和系统,没有一个基础可以作为衡量保守或激进的根据所以保守主义很难说话于是,激进的力量就拼命地发展[21]在西方,保守、自由和激进三派都是相对于一个已经存在了两三百年的社会现状而成立的这种社会现状是一个现代化的开放系统,基本上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因此,无论是保守派、自由派或激进派都已经超越了传统和现代之争中国则不然,思想冲突的焦点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而以中国文化代表传统,以西方文化代表现代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有势力的两个流派——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大体上都对传统持否定的立场,文化保守主义则始终没有影响力。

[22]第二,思想的激进化与社会现状是互为影响的,思想的激进化发挥了不断破坏现状的作用,至少使任何现状都无法取得合法性[23]第三,思想的激进化过程差不多有100年的历史,它积累了一股越来越大的动力,好像巨石走峻坂一样,非达平地不能停止[24]第四,把“传统”与“现代”这样一切为二,寻找“历史 规律 ”,并根据“规律”来划分社会发展的阶段在思想上是远承西方启蒙运动和实证思潮关于社会和历史的观念[25]姜义华对余英时的“激进主宰论”提出了相反的判断他认为,20世纪以来,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既不是“激进主义”,也不是“五四”精神,而恰恰是“保守主义”中国的“保守主义”,不是太弱,而是太强了,这正是百年变革不断受阻的真正原因从整体上看,保守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这表现在:①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比较弱小,且处在广大继续为传统所支配的下层社会民众的包围之中;②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三大力量(国家资本力量、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和新社会力量)之间互有冲突与内耗,大大削弱了自身的实力;③中国现代化运动内部,渗透着大量非现代化的成分[26]说近百年来中国历史实践的失误在于“激进主义”太强、“保守主义”太弱,说五四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是一脉相承的事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针对余英时对具体历史事实的解释,姜义华认为,将辛亥革命看成是几个知识分子搞起来的,是激进思潮的结果,这是对历史的误解说到底,满清政府是自己把自已搞垮的辛亥革命”不是搞过头,恰恰是它的不彻底性五四”也没有全盘激进反传统,在“打倒孔家店”的同时,并未全然抹煞儒学在其产生时期的历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