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媒体艺术变革中的量子思维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7.78KB
约7页
文档ID:313076729
新媒体艺术变革中的量子思维_第1页
1/7

新媒体艺术变革中的量子思维[内容摘要]对新媒体艺术的体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注重实体与推理的装置性力学思维,向注重虚拟在场关联的数字化信息思维转变同时,针对近期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瓶颈,它已具有某种“再转型”的征兆——即由碎片化、臃肿的、机器算法为主导的信息思维,向注重个性心念感知一体化的量子思维意识的跃升其结果将把艺术带入整一时空观的崩解、过程性体悟的回归以及与物平等的人机“共谋”新时代[关键词]新媒体艺术;量子思维;叠加态;纠缠;人机共谋艺术的演进与价值传播虽有其自身规律,却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在社会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理解世界、认知自然的思维方式,总是伴随科技进步与文化思潮的风起云涌而呈现递进式跃迁自17世纪现代理性在欧洲逐渐蔓延,人对世界的领悟从时空统一、眼见为实的“传统思维”,递进到以经典实验物理为基础的牛顿“力学思维”,再到19世纪中晚期,随着电动机、内燃机的出现过渡到“电气思维”而20世纪末,电子计算机与数字网络化,又将时代领悟力推向“信息思维”的新高度与其模糊对应的,是艺术逐渐由贵族习气中脱身,在资本主义上升期,热情赞颂革命与劳动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新风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艺术感知力推向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的敏锐时空表达;也是帝国主义由盛及衰之时,达达主义、现代主义绝望而哀婉的反思;更是20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对经典的解构、对元叙事的消解。

从艺术媒介的视角看,自20世纪60年代脱胎于激浪派的白南准掀起视频艺术风潮算起,新媒体艺术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如果由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开启艺术装置性探索来说,则新媒体艺术历程可上溯百年其间,艺术媒介由“视觉装置”到“模拟录像”再到“数字化虚拟在场”,新媒体既实现了艺术审美与观念表达的双螺旋华丽转身,又在艺术设计的当下面临着诸多困境,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区块链等高新概念的严峻挑战人们判断,艺术思维势必在变革中做出跃升性转型本文认为,对新媒体艺术的生发与体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注重实体与推理的装置性力学思维,向注重虚拟在场关联的数字化信息思维转变;同时,针对近期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瓶颈,它已具有某种突前的“再转型”征兆,即由碎片化的、臃肿的、机器算法为主导的信息思维,向注重个性心念感知一体化的量子思维意识的跃升一、新媒体艺术当下的逻辑困境时下,艺术媒介化被科技发展的脚步裹挟一味地技术性突进,将艺术的新媒体性带入空前广阔的视野中近二十年来,数字化、网络化、远程化、虚拟化、智能化、生命化等媒介特征不断拓展着艺术的边界沿着艺术发展的轨迹向前看,人们一方面期待科学进步能为艺术的生发开拓新局面;另一方面也遇到一些瓶颈和问题。

特别是在参与艺术创作、掌握艺术观念、深化艺术理解的情境中面临危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艺术主体的终结人工智能的参与使人类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濒临终结自丹托20世纪80年代提出“艺术终结论”以来,文艺生产中普遍存在四种有关终结的论调:黑格尔时代提出的艺术终结于本体,即理性光芒指引下太阳神对酒神阴郁而沉醉的感性意志压迫;丹托提及的艺术终结于叙事,即故事逻辑的拓展、更迭与消解;鲍德里亚所谓艺术终结于媒介,即所指意象的锚定被打破后,能指漂浮与所指滑动所导致的艺术浅表化与无深度;卡斯比特所指艺术终结于复制,即生活体验的平庸被一味地重复,从而耗尽了精神的内蕴、仪式感的崇高和启发性而今,社会发展进入人工智能时代,面对机器算法所创作的诗歌、绘画、叙事作品等,人们不免陷入焦虑智能机器对艺术创作的介入是如此直接,以至于濒临取代人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地位创作的主体性一旦丧失,艺术观众将和谁对话?人类的艺术又将何去何从?其二,个性参与的式微智能算法所依赖的大数据(无论行为的、审美的或消费所引发的选择性趋向)导致艺术在观念价值与审美供给上的趋众性与均质化从主动性上看,人们上消费前无不参考前人留下的点评;而被动地看,不仅是艺术,生活里几乎所有的选择性痕迹都被追踪,用以生成“符合”用户偏好的信息供给,逐渐形成“信息茧房”将观众包裹在自我兴趣焦点之内,不利于个性志趣的舒展。

2019年夏,奥地利维也纳的旅游机构曾组织大规模游行,抗议算法点评类app对当地艺术馆、博物馆及餐饮服务行业的评价,并挂起横幅反问消费者“为什么要让别人的经验来决定你的存在?”除了渠道供给,算法也被直接应用于艺术创作新媒体艺术对人工智能的痴迷在最近两年达到惊人的程度,但艺术装置的交互性正在萎缩以清华大学先后于2012年和2019年举办的两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为例,其中具备现场交互性的作品占当届展品总数的比重,由2012年的52%下降到2019年的不足10%;反之,七年间具备算法支持的作品比重却从不足1%上升到64%——新媒体艺术的创作重心正在由个性化交互转向智能化驱动其作品往往是计算机经过深度学习之后,自主模仿风格、形态、配色,所创作生成的诗歌、3d打印雕塑或绘画;也有一些是透过大数据供给而计算出反馈结果的交互作品然而其交互的数据基础已不是一对一的观众,而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份数据的融合性习得(机器学习)当前阶段,人工智能参与艺术的方式偏离了人机交互的个性化反馈,使观众沉浸在机器达成各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惊讶之中但惊羡背后的智能算力只是昙花一现,尚难以模仿或还原艺术生成的过程;却在不觉中悄悄替换了人作为创作者的地位。

更可悲的是,与观众个性化参与意识的疏离其三,可解释性的断裂观众面对新媒体艺术既无从下手,亦不知所云;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情况时有发生作品意象的生发愈发玄妙,越来越多的艺术阐释已超越作品本身、凌驾于观众体验之上为了玄妙而玄妙,就难免在观念上陷入“只可意会”的空洞继而导致艺术创作、艺术内容与艺术接受之间的不可通约,审美与观念的传递受到阻滞这大抵与作者希望将自我心绪深埋、掩饰,而把理解的权利让渡给观众有关,但并不能为此就完全放弃引导,一味求得创作与接受间的平等性事实上,新媒体艺术的展示传播力在最近几年有所下滑,这恰恰体现于作品与观众间互动黏性的丧失,以及有关内涵共鸣的消匿面对上述普遍而棘手的问题,艺术发展的技术基础似乎难以在科学层面彻底解释其自身的缺憾,那么问题的讨论就不得不跃升到逻辑思维与技术哲学的层面如果新媒体艺术的危局沿着传统的思路难以纾解,那么我们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否出现了偏差、僵化与纰漏?作为现代理性延展的重要支撑,经典力学思维历经两百年,跨越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模拟电磁时代、电子信息时代,却在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大数据面前丧失了主体性尊严,面对个体参与的萎靡和解释性断裂一筹莫展。

反观量子力学及其衍生形态(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作为对经典物理学所构筑的现代理性框架最为有力的颠覆性视角,其背后所蕴藏的“量子思维”便可能成为理解艺术变革、打开新媒体艺术观念的金钥匙二、量子思维导论19世纪末,科技如日中天与电磁学相配合,经典力学顺畅地解释着人类所知的一切现象现代理性欢呼雀跃,自然密码已被人类全面攻破,我们身边的一切现象似乎都可以被科学严谨而清晰地解释从现象到本质,线性逻辑营造出因果推理的完美认知构架,世界不可能存在真正的随性,天气、彩票、缘分,所有看来随机的事,背后都有前因如果得不出确切的结果,只因缺乏足够的知识体系和计算方法而已冥冥中,经典物理给未来描绘出一条“先验”的坦途:只要按照理性逻辑向前探索,因果相关、环环相扣,终会抵达智慧彼岸但量子力学并不认同因果判断的参照基础——“状态唯一性”,它认为事物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状态(即叠加态)——各种可能性并存,观察者在同一时刻到底看到哪个结果,是相对随机的过程,而非固定的事实在此,本文无意呈现量子力学复杂精深的理论实验及庞大的推演过程,只介绍其基本概念与要点,用以阐明量子思维的源泉流脉从热力学、电磁学再到信息学,人类认知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洗礼。

其中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策动源流正是量子力学20世纪中后期,正是在量子力学的推动下,人们对光电在特定介质中的运动规律有了深入理解,得以发明出晶体管、激光器、磁盘、光纤等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将人类文明带入数字互联网时代,即所谓“信息时代”然而,张文卓在其《源自量子力学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一文中明确区分了“经典信息时代”与“量子信息时代”的不同即,互联网时代的初阶属于“经典信息”革命,虽然电子信息的工作原理已受到量子力学的启迪,但其工作机制仍然基于“二进制”数据(被称作0和1的经典比特),亦即“信息的载体是物质呈现的经典状态,信息的传输和计算也都基于经典物理学的描述范畴”与此不同,经典信息革命之后,当人类可以把物质的量子状态当作信息介质、以量子力学描述和操控信息计算与传递之时,我们就看到“量子信息”革命的曙光量子,即现代物理中不可分割的最小量(最小单位);量子力学是描绘微观物理世界的基本理论微观世界中的能量、电荷、自旋、角动量等物理量均表现出不连续的量子化质变这与碎片化传播时代,空间急速转场、事件被分解、事物特征逐渐细化的状况所导致的情感急剧伸张与坍缩、人的思维宽度极富张力与跳跃性相呼应当情绪的敏感性愈发细腻而不能被宏观舆情的因果逻辑解释时,便需要量子思维介入。

新媒体艺术中,由于媒介的多样性及其与个性化生活的深度交互,就尤其需要透过量子思维——对审美到观念的微妙转化和非线性跃升予以重新审视除微观和不连续性以外,量子力学的一些其他性征也对量子思维构成影响与启迪例如量子叠加、量子纠缠以及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叠加,指信息的最小单位由经典比特到量子比特的状态跃升经典物理范畴中的数字化信息是由比特构成的,它在某一时刻具有不可混淆的特定状态(0或1)因此,在经典逻辑运算、信息传输和存储中,都要遵循宏观物理的连续性(即线性逻辑),一个接一个地排列整合而量子比特则不同,它的状态是“叠加”的,即某一特定时刻它既是0又是1这个叠加态在物理、统计、判断中造成颠覆性悖论,但这种“不确定性”却给艺术带来指征上的丰富量子纠缠,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观粒子的多粒子叠加以两个粒子为例,当a、b两粒子各自孤立时,它们各有各的叠加态;但当它们发生纠缠时,就会放弃各自的叠加态,而构成一个相关联的新叠加态(或称:纠缠态)一方面,纠缠意味着两个(或多个)个体结合后新的整体性对原有个性的覆盖,因此量子思维强调个体融合后整体的新性质并非个体之和,而可能产生性质跃升或意义突变另一方面,“纠缠”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当两个暂时耦合在一起的粒子被拆散后,只要没有新的外界干扰,它们仍然会维持纠缠关联。

当a粒子处于0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1态,反之亦然量子隐形传态,就是在纠缠的基础上反映纠缠后两个粒子被拆散的距离现在看来,纠缠后的粒子无论相隔多远,都可以保持关联性;只要测量其中一个的状态,就同时知道另一个粒子的状态,隐形意味着这种传递不受光速的限制2017年,我国发射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相距上千公里的星地间,成功验证了量子隐形传态由此,量子通讯可以在广义上沥干时间线程的阻滞,在空间上实现纯粹的跳跃如果量子思维取缔时间承继所带来的因果联系,那么微观层面的逻辑推理将面临巨大震动三、量子思维启发新媒体艺术的认知变革艺术的表象虽不属于微观层面,但其观念的生发、创作与接受却要透过大脑思维的微观转化近年来不断有科学家提出假设:人脑可能类似于一部精密的量子计算机,它运转复杂、关联性丰富,灵感常常一闪而出,情绪化、非理性,偏执而躁动人脑的单线程逻辑运算力远不如电脑,时间记忆性模糊但空间并置力强艺术感觉的交流与对话,恰需要这样的隔空共鸣有时,人们游走在画廊里,面对一幅作品不知所措,却强迫自己的感观输出某些审美领悟,便可能陷入线性因果逻辑的思维桎梏时至今日,我们仍按经典物理学的逻辑惯性,按部就班地观察外部世界的变化,透过科学技术来改善艺术表达的媒介,却没能进化人类自身面对艺术的思维适应性,最终被人工智能剥蚀了主体性。

因此,透过微观的量子思维,尝试引导人的艺术思维逻辑,使之适配于今天的艺术表达与接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