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锡伯族民间故事中霍托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关艺伟 王军林内容Reference:在锡伯族民间故事中,有一类机智勇敢、诙谐幽默的人物,他们敢于同社会丑恶势力作斗争,成为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他们就是民间机智人物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以机智人物霍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进而挖掘其承载的文化内涵Keys:锡伯族 机智人物 霍托 文化内涵一.引言机智人物故事是指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1]55这样一类故事,有些学者把它称为故事群著名的故事研究专家祁连休在《中国民间文学作品选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中率先提出“机智人物”这一术语,之后机智人物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1984年,全国召开了“机智人物故事学术研讨会”,“机智人物故事”这一术语被广泛运用起来在此之前,对机智人物故事的研究很少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才开始对机智人物故事进行系统研究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性的学者有祁连休,他从不同视角对机智人物进行了多维的阐释与分析,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外机智人物故事大鉴》(知识出版社,1993年)、祁连休《智谋与妙趣—中国机智人物故事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等,他的研究对我们研究民间故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锡伯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他的民间文学同样丰富多彩,而民间故事也呈现出它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学界学人从不同视角对锡伯族民间故事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佟中明《锡伯族古老民间故事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吕怡《锡伯族民间故事初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撒军《多元叙事模式下的新疆锡伯族散文类口头传统》(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曲哲《锡伯族民间故事的主要类型探析》(文化学刊,2011年第6期)、丁玉珍《锡伯族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伊犁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6月)、陈泳桦、祁晓冰《锡伯族民间故事类型及其审美意蕴》(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等学人们大多从美学、民间故事的类型以及叙事特征等方面对民间故事进行了分析,而专门对锡伯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进行研究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有点薄弱,因而此项研究就极具一定的学术价值,为以后更好地深入挖掘锡伯族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就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中筆者选用的研究对象霍托机智人物故事主要以贺元秀主编《锡伯族文学作品选》(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年)、忠录《锡伯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和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锡伯族分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等版本中所记录的故事为主。
二.霍托人物形象分析霍托是锡伯族民间专替长工与财主作斗争的智者他出身贫寒,却多智勇敢、爱憎分明,常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和行动愚弄、惩治巴音老爷作为阶级社会最底层的人,霍托的思想、行为和广大民众一脉相通,代表着贫苦民众的利益同时,他不畏权势,为人民群众伸张正义,几百年来备受锡伯族民众的喜爱,已经成为锡伯族民间家喻户晓的智者典型和文化符号一)称呼缘由中国机智人物的姓名或绰号与主人公的出身、职业、生理特征和性格特征等有一定的关联锡伯族民间,也有突出个人特点特征,强调好听好叫的起名习惯霍托由锡伯语[hoto]音译而来,有“脑骨、秃子、葫芦”等意思在民间,它一般用来指称秃发的人或愚钝无才的人《霍托与巴音》故事中:“这孩子聪明机灵,胆量过人因他的头有点秃,村里人都叫他霍托”,[2]38说明霍托是以秃发的生理特征而产生的称呼这一称呼十分准确地概括了主人公秃发的外貌特点,也体现了锡伯族的起名习惯锡伯族民众用这一并不好听的称呼来指代主人公,一方面是对人物外貌的形象化描写,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种贱名的体现1949年以前,因锡伯族的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小孩儿出生不久大都染病夭折对此,很多迷信的人认为是各种神灵在作怪,因此就给孩子起贱名,认为这样会使阴间厌恶他的名字而不‘领走他”[3]102。
在霍托机智人物故事中,作为上层阶级的巴音或章京却屡屡被社会底层的长工霍托愚弄和惩治,这使二者在人物称呼上具有鲜明地对比性因此,这种称呼还有可能是为了体现对以巴音老爷为主的剥削阶级的讽刺,在某种深层意义上也蕴含着当时锡伯族民众自我保护和斗争的需要后来,意思发生了变异,锡伯族民间也将即使不秃发,但聪明机灵的孩子称为霍托霍托原本没有聪明机智的意思,但人们喜爱霍托,希求自己的孩子能够像霍托一样机灵勇敢因此,这极有可能与霍托机智人物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有关二)外貌与形象相较于维吾尔族机智人物阿凡提“身穿宽大‘拾拌,头顶白色‘散兰,骑着毛驴周游四方为人谦和有礼,笑容可掬的长须老者”[4]1的智者形象,霍托头上长有癞疮,长相丑陋在《hehe gaiha》(《娶媳妇》)故事中,对他的外貌这样描写道:“ilaci de,sini ere saksan hoto be we gaimbi?”(第三,谁会要你这满头都是癞疮的人呢?)[5]187在这里,仅用了一个形容词“saksan”(意为密密麻麻,全部都是),便将他满头癞疮的秃头形象展现给读者从美学角度看,秃发在人们心目中是丑的形象,这似乎与霍托机智勇敢、富有正义感的人物形象相互矛盾。
尽管大家都相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俗话,却也很难否认一个相反的然而又是普遍的感受:丑有丑的魅力[6]9也就是说,外貌的丑陋并不能证明人心的好坏,也不能代表一切在霍托故事中,相貌的丑陋并未使霍托人物形象黯然失色,反而激发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与好感在美学领域,丑不丑无所谓,只有无情才是丑,外物的丑所激起来的,如果还是强烈的、浪漫的感觉,那还算是审美”[7]276可以说,霍托是外貌丑而心灵美的典型他机智诙谐的性格已经远远盖过相貌的丑陋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说,如果要问魔鬼什么是美,它一定会说是头上长一对犄角,身上长四只蹄子和一条尾巴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则承认,黑人会认为扁鼻子厚嘴唇是美的[6]6这意味着,人们对美的判断常常会受到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在霍托系列故事中,锡伯族民众将一个个故事情节“箭垛”到秃头的霍托身上,可能是为了通过更接地气儿的人物外貌形象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触动民众的心灵,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民间故事一般具有强烈的教育价值和训诫意义,因此也有可能是民众想通过霍托外丑内善的形象教育子孙后代,引导他们树立“人不可貌相”的正确价值观;亦有可能在当时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低下的情况下,确实有很多头上长癞疮的人,在民间或许存在霍托的人物原型。
霍托成为贫苦民众的代表,人们借霍托之口说出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做自己想做不敢做的事在一定意义上,民众将霍托作为了自身理想的代言人,他是民众爱憎情感的寄托和表达霍托在人物形象上是十分矛盾的机智人物形象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常常表现为极其矛盾的对立面,他们有时亦以赤裸裸的厚颜无耻的本我形象出现,有时又表现为超越自我的人类拯救者,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无助者、弱者讨回了公道,伸张了人类的正义[8]42霍托有时化身为民间英雄替长工伸张正义,有时又通过骗取、糊弄、无赖的方式愚弄剥削阶级如故事《坐飞车》讲述“财主巴音贪婪自私,总是在寒冷的冬天让长工们上山砍柴为了替长工们出气,霍托提了一桶水倒在巴音家门口,待水冻成冰后,让长工们大喊‘捉贼呀!贼把巴音老爷家的牛偷走啦!致使巴音跑出来摔了个嘴啃冰[2]40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霍托行动的目的是为长工打抱不平,却通过行骗、耍小手段的方式惩治巴音,体现了人物形象的矛盾对立当然,这种方式虽有些不合乎正人君子之道,却让人们在笑声中呈现故事的诙谐感再如,《朱锁国》故事中,有一个外乡人骑驴出门探亲,不料半路上遭遇抢劫,驴也被打断了一条腿霍托见此情景是怎样做的呢?“霍托领着外乡人来到巴音老爷家。
‘巴音老爷,这个外乡人赶路口渴,想讨一碗水喝,可以吗?‘我家可不是茶馆哪喝凉水嘛,进去喝一碗可以霍托在外乡人耳边嘀咕了几句,外乡人进门去了外乡人刚进屋,霍托就放开了跛腿驴跛腿驴难得一时的自由,刚松开缰绳就一瘸一拐地走进巴音家的院子,把脖子向青草堆伸去巴音见跛腿驴吃自己家的草,猛地站了起来‘嚯依!秃子,你瞎了眼啦?快把驴子牵出来!‘喔,老爷,您不知道,这牲口只听主人的使唤,别人近它不得,要是惹恼了它,又踢又咬,可厉害了不信,老爷您试试看‘那快叫它的主人,快叫!‘老爷,这外乡人脾气怪,我叫他,他不出来还是您叫吧,他准会怕您,他的名字叫朱锁国‘朱锁国,朱锁国!你是在用凉水灌羊肠吗?快出来!‘朱锁国,老爷叫你朱锁国!一会儿,门吱地一声开了,外乡人笑嘻嘻地走了出来:‘给了给了,来了一边说着,一边牵出毛驴,给巴音深深地鞠了一躬:‘老爷,您真是菩萨心肠,谢谢您了[2]41这则故事中,霍托以一个“骗子”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同样,在《霍托与巴音》故事中,他也是一个机智的“骗子”:他向巴音撒谎,说阴间的逆尔玛洪魔王正在给人们施舍羊群,要去阴间排队才能拿到,于是巴音跑到大河边上,跳进河里淹死了[2]41这则故事里,巴音的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霍托善恶并存的特质和机智诙谐的性格得到生动地体现,“骗子”形象更是展漏无疑。
三)人物性格民间机智人物故事,虽然顾名思义是关于某个人物的机智行为的故事,实质上却是对民间智慧的一种凸显或强调[9]44也就是说,机智人物的机智行为实际上是民众智慧的展演锡伯族民众的智慧主要通过霍托尖刻幽默的语言和机智诙谐的行动表现出来1.语言特色语言的尖刻是霍托反抗的一个武器他常常在不经意间谩骂或反讽巴音,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在《独生霍托与七个霍托》故事中,独生霍托对七个霍托说:“喂,告诉你们一个好事,县城里正在收购灰烬呢,价钱很高,我把芦苇的灰烬拿去卖了,瞧,换来了这么多钱不过,让我告诉你,我的这些金银,只有在有福气的贵人手里才能保持原来的模样,要是落到没有福气的贱人手里,它就会变成灰烬”[2]42在这里,独生霍托间接痛骂七个霍托是没有福气的贱人,其语言的尖刻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凸显了民众对剥削阶级的憎恨,让人十分解气机智的思辨是霍托语言的又一大特色《我的全身都是属于老爷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极强的辩解能力当霍托抽走巴音老爷马棚上的阿里森草时,巴音老爷破口大骂道:“秃小子竟敢拿我家的草!别说是一捆草,连你都是属于我的”,霍托毕恭毕敬的说道:“老爷,你怎么说话不算数?昨天您不是说过我是属于老爷您的吗?既然我是属于您的,那么我屙的屎不也是……我害怕屙在外面老爷要责怪我,所以牛车虽然走出半路,我还是硬憋着跑这么远的路回您家屙……”[2]46霍托的辩解让巴音哑口无言,难以反驳,其机智的思辨使故事诙谐感十足。
霍托的语言还是机智幽默的,这种机智和幽默经常串联在一起如在《霍托与巴音》故事中,当巴音怒斥“谁家的男人能生孩子”时,霍托反问道:“谁家的公牛又能挤出奶?”[2]38主人公以谬治谬,以男人生孩子对比公牛挤奶,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机智与诙谐,揭示出剥削阶级的荒谬行动和丑恶嘴脸霍托机智的语言还表现在他善于运用谐音上如前面提到的《朱锁国》故事中,霍托就妙用“朱锁国”i的谐音,从巴音老爷那里骗了两个元宝出来;再如《替秃子出气》故事中,霍托又妙用“奥吉布”ii的谐音,让秃子狠狠地在巴音女儿脸上、嘴上亲了一阵,[10]307这些都最直观地体现了人物语言的机智2、行为特征霍托故事常常以奇特的人物行动表现人物的机智诙谐如在《熟石皮》故事中,巴音难为霍托,故意叫霍托给他做石头靴子,霍托是怎样做的呢?“霍托看了看,一声不吭地把石头抱进自己的屋里当晚,不到熄灯时候起了风半夜,巴音老爷睡得正香,突然被一阵阵从窗口撒进来的沙土打醒了巴音不知是怎么回事,眼睁不开,气得用被子蒙着头走出门外大声喊道:‘哪个狗崽子半夜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