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 曲靖野(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13)[Summary]阐述了高校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分析了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并对要素之间的关系分别从知识生态链和知识生态圈两个视角进行了重点探讨,进而构建高校知识生态系统[Keys]知识生态 高校知识生态系统 系统构建[分类号]G3021 高校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逻辑起点高校是知识生产和创新的集散地,也是培育人才的中心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高校资源的复杂性特征不断凸显,致使高校知识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无法充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流通因此,如何高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是高校高质高量产出知识的先决条件,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高校铺设校园局域网并连入互联网的比例已经达到89.8%,但所提供的教学服务却普遍停留在修改提交作业、答疑和课件下载等基本知识交流项目中这说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过于重视基础技术设施建设,因而导致了整个校园的信息系统是僵化的,人需要按照系统设置被动地学习和处理工作因此,笔者认为要扭转这种以技术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重视人所掌握的隐性知识的作用,可利用生态学理论的思想和方法来构建一个适合挖掘人的隐性知识的校园知识生态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的共享、交流和创新。
1991年,美国学者乔治·珀尔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知识生态理论他认为知识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能够同时创造、利用、整合、共享知识的工具和方法,并主要应用于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设计研究他指出,一个知识生态系统是集知识、灵感、洞察力、人和组织能力的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系统,通过交互培养获得提高而从目前国内有关知识生态的研究情况来看,孙振领与李后卿认为知识生态系统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由知识资源、知识服务、知识创新及其交流和协作环境所组成的,借助于知识流动、价值流动、物质流动等功能而形成的开放、动态的知识系统王晰巍等指出知识生态强调人类与知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在知识生态的研究上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知识生态系统是以科研和教学为中心,集知识生产、加工、传递和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系统其具备如下的生态特征:①系统性构成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人本性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须以人为本,即以科研和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为中心来进行一切建设服务不能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价值,要注重知识人之间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增值。
③自组织性生态系统不同于其他系统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其组成个体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具有生物体的适应性,高校各主体都是具有主动性的智能个体,本身的能动性使高校知识生态系统具备天然的自组织性④平衡性高校知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只有维持高校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才能实现高校知识资源的优化以及合理配置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和加工场所,不但拥有知识创造的教学资源,也有促进学生学习交流的文化生活环境,同时具有对这些资源进行调度、分配和处置的行政管理以及相关服务部门这些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创新知识,进而服务社会由此可见,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知识系统,将生态学理念应用于高校资源管理具有现实可行性,能够最有效地配置知识资源,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基于以上论述,笔者提出运用知识生态理论构建高校知识生态系统,并对其构成要素及要素关系进行梳理,以期为知识生态理论在高校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2 高校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科学构建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学科理论的综合作用主要包括:认知理论、行政管理理论、社会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教与学的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生态学理论。
①教与学的理论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高校运营的核心,因此教与学的理论是系统构建的核心导向,一切管理活动和技术设施的引进与应用都要围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来进行②知识管理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高校知识生态系统是知识生产、传递、共享和创新的系统,因此知识管理理论和生态学理论是系统构建的基础,要参考知识管理的最新理论来指导系统构建,促进高校各机能单位之间知识的共享和转移,从而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同时,生态学理论作为系统构建新的指导方针和方法,能使高校知识系统具有生态的自组织智慧,使得教学活动可以自组织运行,最大化节省教学成本,有效配置教学资源③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目标就是使高校知识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系统构建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参考④认知理论在研究各生态因子之间是如何进行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是必须要重视和考虑的,同时,认知理论也为构建促进知识传递、共享和螺旋转化的IT技术系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⑤行政管理理论和社会学理论虽然教学活动是高校运营的主体,但为了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运行,相关管理、协调部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行政管理理论和社会学理论也是构建系统过程中要参考和学习的必要理论来源。
3 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通过文献阅读,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划分如George Por认为知识生态系统包括人、知识和技术,此3种要素形成三元网络,分别是:①人际关系网络,由面对面交谈产生;②知识网络,由思想和灵感组成;③技术网络,由网络会议和虚拟空间以及通讯技术来支持蔺楠等人将知识工作者视为知识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工作性质相同的知识工作者形成种群,不同种群在任务的驱动下合作竞争,形成群落,进而形成知识生态系统,其中知识库的建立以及知识的共享和转移也需要技术平台作为物质基础保障叶培华和徐宝祥认为,知识生态系统由知识主体和知识生态环境两个维度构成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对知识生态系统要素的划分虽然不同,但都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成分:①技术平台知识生态系统首先需要技术平台作为知识交流、共享和转移的技术保障基础知识是处在知识系统中的,知识系统是知识存在的环境,研究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知识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快速流转③知识人知识的创造、获取、搜集和加工离不开知识人的相互作用,知识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就是重视知识人的作用,改变传统重视技术、轻视人的认识误区,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智能系统。
④知识生态环境当把各组成要素当作系统中的要素来看待时,必然要考虑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重视环境建设,才能真正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生态系统,否则,系统及其要素就是“死”的、机械的,缺少与环境的有机互动,也就不能称之为生态系统其中,技术平台可以认为是知识环境中的构成要素因此,笔者认为将知识生态系统具体到高校的情境中进行构建,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知识个体、知识生态环境,具体解读如下3.1 知识知识是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高校是知识产生、获取、分类、组织、共享、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意义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转化3.2 知识个体知识个体是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主体要素,系统各项功能的实现都要依靠知识个体来完成它是一切需要知识并参与知识活动的知识人按照知识个体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知识生产者、知识传递者、知识消费者和知识分解者,他们之间既有明确的角色界限又可相互寄生、共生和转化各个知识人通过信息流有序地组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关联,进而构成了高校知识流转的循环链关于知识个体的4种角色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递者,也承担相应的科研工作进行知识的生产和创新;而学生作为知识消费者,也有部分优秀的个体涌现出来,体现出了知识生产者的作用,因此知识流转的链条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呈交互的网状。
3.3 知识生态环境高校知识生态环境由内部生态环境和外部生态环境两部分构成对高校知识生态环境的监控和调节,是通过影响和调整其环境构成要素的状态及相互关系来实现的,通过环境的调节作用,为处在系统环境中的知识共享创造便利的条件,从而避免高校知识生态的失衡4 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由若干能够满足知识需求特定关系的子系统构成,笔者根据系统功能和构成要素的不同,将高校知识生态系统分为高校知识生态链和高校知识生态圈两个不同的子系统,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重点探讨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4.1 高校知识生态链的构建高校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生态链是知识产生、传递、共享和流转的链条,是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流转通道,由主干链和辅助链构成,如图1所示4.1.1 主干链主干链由知识人构成,主要包括知识生产者、知识传递者、知识消费者、知识分解者,其中知识生产者是指高校中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总结并创新知识;知识传递者是指高校教师,他们以面对面授课或者通过虚拟网络等通讯设备进行远程教育、答疑等形式来传递知识;知识消费者的主体是指高校学生,他们学习知识并对其加以应用;知识分解者主要也是指高校教师和学生,其作用是帮助知识消费者消化知识,或者把知识消费者无法吸收的知识反馈给知识生产者。
除此之外,高校通常还专门设有督导来监督教学过程,从中直接搜集教学中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完全消化的知识,并反馈给知识生产者4.1.2 辅助链辅助链由知识生态环境构成,主要包括内部知识环境和外部知识环境,在知识流的作用下,连接彼此,共同构成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生态链其中外部环境要素包括经济、社会、法律与信用环境内部环境要素包括支持知识传递的硬件网络基础架构及相关IT技术,如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知识门户等;支持知识共享和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主要包括教学平台、OA管理系统、教务科研系统等一系列高校计算机平台系统;促进知识主体分享知识和传递知识的高校知识生态文化,它是知识生态链的协调性要素,好的文化环境能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保障各知识主体资源合理分配,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支持知识生态系统构建的组织结构,如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协作型团队,培育新型管理文化和理念等4.2 高校知识生态圈的构建高校知识生态系统中存在多条交错的知识生态链,不同的知识人在不同的生态链中的角色也不尽相同,因此,无法用一条单一的知识流转链来完整描述整个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流转过程由此提出了知识生态圈的概念,它是由多条知识生态链彼此交错关联而形成的知识共享和创新的场。
它将高校知识生态系统划分为核心生态圈、扩展生态圈和外部生态圈,各个生态圈分别由高校相关知识生态要素构成,如图2所示4.2.1 核心生态圈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介构成其中教学媒介可能是教室,也可能是虚拟的网络教学平台,目的是为知识生产者、知识传递者和知识消费者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它们是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主体4.2.2 扩展生态圈主要指支撑核心圈完成教学任务的高校其他配套设施和机构包括①扩展平台:OA办公平台、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②管理机构:图书馆、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组织部、宣传部、后勤、工会等;③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系统、植被系统等4.2.3 外部生态圈主要指校园之外影响高校知识生态系统建设的相关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法律、信用、物流环境等[6]5 结语基于知识生态理论视角,从高校知识生态链和高校知识生态圈两个层面构建了知识、知识个体、知识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高校知识生态系统,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加快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为下一步高校知识生态系统的运行和演化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Reference:[1] 孙振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