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电影《草房子》艺术魅力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80KB
约4页
文档ID:313066145
论电影《草房子》艺术魅力_第1页
1/4

    论电影《草房子》艺术魅力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摘 要:电影《草房子》根据曹文轩同名小说改编,继承了原著的散文化、诗性的叙事风格,采取双线叙事的模式,成功地刻画了原著中几个经典形象,构筑了一部诗意又充满悲剧美特色的儿童影片,将原著中对人性美的追求和“苦难与悲剧中坚强成长”的价值取向完美地转化为画面,给观众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Keys:草房子;叙事风格;人物意象;美学分析J905       :A       :1007-0125(2014)05-0170-011998年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草房子》,由擅长童话营造的导演徐耿指导拍摄,以“现在的我”为[来自www.lW5U.com]视角,将“童年的我”的美好回忆如写意画般缓缓铺开,画面风格唯美复古,处处体现着导演对纯与美的追求在没有说教意义的影片中,用纯粹的人物刻画与美学渲染,达到了“教化于无声”的境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儿童电影一、影片散文化的叙述方式《草房子》采取散文化的叙述方式,按照时间顺序缓缓展开在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故事背后,从桑桑对纸月朦胧的感情贯穿全片入手,虽不可说这是整部影片的核心,却是桑桑成长的重要部分,起到了细腻的连接作用,使电影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相比小说散文化、诗化的风格,电影作了一定的精简和调整,将整部小说中的几个经典情节放大、浓缩,如广播比赛、排演话剧和桑桑得绝症求医等几个故事,又用“成年的我”作为暗线,将其串联起来,使观众在看似一个个孤立的故事中,既能体会到桑桑和小伙伴们成长中的苦辣酸甜,又能引起成年观众的怀旧情结,使其被带回到自己的童年之中在电影的拍摄风格和色彩选取方面,老式胶片使画面显得温润,加上温暖的阳光、泛黄的草房顶、金黄的麦垛,整部电影都呈现出一种温暖、怀旧又略带哀伤的感觉,也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原著传递美感而非思想的用意二、影片人物纯美意象分析通观整部电影,仅从影片人物的意象来分析,处处透着一种纯与美的感觉,若更进一步概括,还有一种哀婉和坚韧电影里的几个主要人物,主人公桑桑对纸月的朦胧情感、保护纸月时的挺身而出、帮助蒋老师传递情书、坚强抵抗病魔等纸月“私生女”的身份,使其背负着别人的指点和生活的压力,却依旧温柔、善良,是全片近乎完美的角色秃鹤”的光头就是犯罪的旧观念里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他在广播操比赛中的反抗、在演话剧时的主动请缨,都体现出他为赢得尊严的拼搏杜小康的父亲去世,使其被迫退学,承担起振兴家业的重担,在学校附近摆地摊,也是坚强的体现。

虽然这些主要人物的命运都受到了一些波折,但从其身上并没有看出一丝复杂不仅如此,这些人物无一例外地通过自己的坚韧抗争,最终取得了相对圆满的结局曹文轩所创作的这几个人物,总给人一种缺憾美正如他本人所说:“艺术是一种节制,我喜欢在温暖的忧伤中荡漾,决不到悲痛欲绝的境地里去把玩,我甚至想把苦难和痛苦看成是美丽的东西,正是它们的存在,才锻炼和强化了人的生命,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人领略到了生活的情趣和一种彻头彻尾的幸福感三、影片的美[来自wW]学思想表达如果说曹文轩所著《草房子》并未有何明确的思想传达,那么其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对一个个人物和景物意象的描绘,构筑了一个处处蕴含美感的世界,实现了其美学思想的表达整部电影中的每个主要人物身上,都散发着人性美,而这种美又不是遥不可及,它塑造的不是英雄,而是每一个可能成为“我”的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桑桑的坚强、纸月的温柔、秃鹤的抗争、杜小康的奋斗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这种无声的传递可以让观众耳濡目染,透过影片的情节感受到其人性的魅力原著中的悲剧美,更是在观众通观全片后,得到的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影片中的悲剧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尤其是后者,更是影片四个主要人物的共同点。

桑桑的绝症、纸月的身世、秃鹤的光头、杜小康家道中落的打击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性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悲剧的结果,往往或崇高,或堕落,或毁灭但是,细细品味影片可以发现,原著作者和导演都没有将其情感传达止步于“悲剧美”,而是通过人物和故事的发展,对“苦难与悲剧中坚强成长”这一思想进行了巧妙而又隐忍的宣扬这种思想使得观众在影片内容之外,得到了一份独一无二的情感洗礼,于无声无息之中接受了原著及影片的这一思想电影《草房子》是一部纯美、哀伤却又蕴含着成长真谛的儿童电影,在展现真实生活的同时,又通过儿童纯美且坚强的性格表现,对悲剧作了一定程度的消解这样既维持了影片整体的美感,又更符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可谓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儿童影片Reference:[1]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C].北京:21世纪出版社,1998.[2]柏文猛.心灵的诗性超越——《草房子》的艺术启示[J],当代文坛,2001(2).[3]陈荣阳.由草房子谈文学贵族精神的重建[J].电影评介,2007(14).[4]王加静.磨难中的成长—读草房子[J].学理论,2011(2).作者简介:李梦龙(1988-),男,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