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桑桐对我国和声研究的历史贡献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16KB
约6页
文档ID:313064669
论桑桐对我国和声研究的历史贡献_第1页
1/6

    论桑桐对我国和声研究的历史贡献    陈 林【Summary】:桑桐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尤其是在和声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无论是音乐创作、和声理论与和声教学之间都能相互关联,这三者共同构建了桑桐先生三位一体的学术模式笔者通过对桑桐先生主要和声技术与理论的梳理,从而揭示其对我国和声研究的历史贡献Keys】:桑桐;和声理论;历史贡献桑桐(1923-2011),原名朱镜清,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主要创作有:《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春风竹笛》、《序曲三首》、《随想曲》、《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声乐独唱曲《天下黄河十八弯》;民歌改编曲《嘎达梅林》;大提琴独奏曲《幻想曲》等主要理论研究有:《和声学专题6讲》、《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下)、《和声学教程》、《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以及和声手法介绍方面的、和声理论与应用方面的、作曲家作品和声分析方面的文章本文中的理论既包括桑桐先生在音乐创作中使用的独创性的和声技术,也包括他和声理论的研究一、开无调性创作技术之先河桑桐先生于1947年创作的两首音乐作品《夜景》、《在那遥远的地方》,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夜景》采用了自由无调性手法,其中小提琴声部的旋律是完全的无调性的,作曲家主要运用了小二度、大七度、三全音作为全曲的主要音程,同时笔者通过分析发现,音级集合3-5(见谱例1)控制着《夜景》的结构,而为了体现出《夜景》的民族特点,作曲家在伴奏声部使用了民族化的音程,具体表现为在引子的第4小节运用B-E-#F-B,即纯四度、大二度、纯四度叠置,形成五声性的琶音和弦,这些和弦在全曲的伴奏中运用较多,小提琴声部是全部无调性音乐,而伴奏声部是五声性色彩和弦,这正是桑桐在无调性音乐中融入民族因素的一大创新另外一首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作曲家实现了将无调性音乐手法与有调性的民歌相结合与《夜景》一样,乐曲开始处的1-4小节主要使用了小二[来自wwW.lw5u.cOm]度、三全音,如果从构成的三音组来看,音级集合3-5在全曲中具有核心集合的意义,声部进行以半音化为主,从而构成了无调性和声的背景,然后将民歌主题融入之中二、对五声纵合性和声理论的系统论述桑桐先生不仅在无调性音乐创作中体现出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更是在民族化和声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就五声纵合性和弦的具体运用而言,较早使用的作曲家可见青主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红满枝》。

[1]桑桐在自己的早期创作中就已经开始使用五声纵合性和声手法,如在《苗族民歌钢琴小曲三十二首》中的“酒歌”、《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中的“悼歌”等作品中均有具体的运用关于五声纵合性和声理论的成果首次呈现在1979年武汉音乐学院召开的和声学术报告会上,桑桐先生提交了《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探讨》一文文章“从旋律与和声的关系出发,对纵合性和弦结构由五声旋律所产生的,同时也是在五声性调式音列的基础上纵横共生体的一种类型,它的横向进行是五声旋律,纵向结合是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纵横关系均建立在同一五声音阶的基础之上[2]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一方面可以使和声与旋律保持一致,同时,和弦结构、和声进行又可以体现出多样性,从而为音乐创作带来无限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功能性减弱,从而使得这一和声的色彩性增强,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这些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填补空白的半音化和声研究首先,桑桐先生以半音化为切入点,从历史的角度对和声发展规律进行论述半音化和声手法始终贯穿于西方音乐创作之中,它成为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在国内和声理论研究中并未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从半音化这一作曲技法层面入手,去揭示半音化的表现功能。

桑桐先生认为半音化和声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其实,不同时期的半音化手法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音乐审美观如古典主义时期对半音化和声的运用更多是在终止式中采用重属和弦、重属变和弦等进行到终止四六,再到属七和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强调最终主和弦,增加调性感;浪漫主义时期对半音化的运用则表现为更加全面的半音化,建立调性只是其作用的一个方面,其最为重要的手法是通过半音化使得调性变得模糊,和声的功能进行被减弱,从而为音乐带来新的色彩透过古典与浪漫作曲家的半音化手法,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探出两个时期作曲家的审美观:以自然、朴素、合乎理性的审美观与以情为主、以乐传情的审美观[3]最后,桑桐先生辩证的剖析半音化和声的价值与意义他认为半音化和声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至古典时期调性和声完全确立,随着半音化的进一步深化,浪漫主义作曲家一步步用半音化来淡化功能性和声,直至瓦格纳在其乐剧中将调性和声带入崩溃的边缘,直接导致了无调性音乐的产生桑桐先生对半音化和声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先是发表,并最终出版成专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在国内具有填补空白之意义四、近代和声教学的奠基人在2001年桑桐先生的《和声学教程》(中国艺术教学大系,上海音乐出版社)未出版之前,我国关于近现代和声手法的介绍及其分析、论述相对较少,也没有哪一本教材或者是专著较为详细的论述过。

桑桐先生的《和声学教程》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对近代和声的一些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地介绍和分析,正如教程前言所述:“新编近代和声的部分,试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和声以后的一些近代和声的应用方法从四个方面讲授、分析近代和声的一些处理方法它们的范围限于十二平均律的和声手法,一般不涉及非十二平均律基础的处理方法,亦不涉及旋律、节奏以及作曲法等方面”[4]在近代和声的部分中,桑桐先生不仅通过大量的谱例分析来阐述西方的近现代和声技法,同时也将自己的作品用于近代和声理论的分析之中,可见桑桐先生对和声理论研究是与自己的创作实践相互结合的但是作为一本教程,桑桐先生在近代和声的部分并未为学习者配备习题以及分析习题,相比较西方的一些关于近现代和声或者是现代音乐分析的一些教程而言,如美国的斯蒂凡库·斯特卡《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5],威廉姆斯的《20世纪音乐的分析与理论》[6]都安排有习题,这一点应该是《和声学教程》中较为遗憾之处此外,桑桐先生不仅在无调性音乐理论及其实践中有着深入研究,对于亨德米特的和声理论的运用也可以从作品中反映出来,如在其钢琴作品《序曲》中尝试和声紧张度的起伏设计[7]五、结语桑桐先生的音乐创作、和声理论研究与和声教学,共同构建了桑桐三位一体的学术模式。

其创作对当代作曲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其和声理论与和声教材现已成为众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必备文献作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的桑桐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及和声理论研究、和声教学指明了方向Reference:[ 1 ] 陈林.论桑桐音乐创作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J ] .音乐大观,2014,10.[2] 魏媛莉.桑桐和声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硕士论文:23.[3] 陈林.论桑桐对半音化和声研究的贡献[J].黄河之声,2012,1.[4] 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罗伊格·弗朗科利(杜晓十 檀革胜译).理解后调性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6] J.Kent Williams.Theories and Analyses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Harcourt brace,1997.[7] 钱亦平.矢志探索锐意创新—桑桐教授钢琴作品的风格和特点[J].音乐艺术,2003,1.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桑桐音乐创作及其和声理论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B760040;苏州科技学院2013“本科教学工程”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成果;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校级重点专业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陈林,男,出生于1979年,讲师,研究方向:作曲理论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