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学院非正式学习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周 鹏 王清强(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2.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处,浙江宁波315200)Reference: 第二课堂是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者履行学生发展服务职能,开展大学生学习指导服务的新阵地笔者以非正式学习理念为指导,在高校二级学院开展了大学新生学习指导服务的实践通过师生间非正式学习互动交流发挥高校二级学院非正式学习中心在大学新生学习指导中的积极作用Keys: 二级学院;学习指导服务;非正式学习;第二课堂G642. 46: A : 1007-2187(2012)03-0016-03一、引言上海卫视2011年8月推出的《中国教育能改变吗》是一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 - 2020)》发布后上映的发人深思的教育纪录片,该片中《学习革命》一集中无情地批判了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大一新生厌学现象,深刻反思了我国高考指挥棒下的灌输性教育体制及不彻底的素质模式给高校大一新生厌学现象的出现埋下的严重隐患在国内高校推行国际化办学,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向通识教育改革的趋势日渐成熟的大背景下,大一新生学习指导服务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学习指导服务的理论研究呼之欲出,学习指导服务的实践在摸索中前行。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了“二八定律”,他认为任何一组事物最重要的只占约20%,次要的却占约80%我们的学习中也存在着“二八定律”现象,据调查,人们习得的知识80%来自非正式学习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家余胜泉教授认为非正式学习是指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地点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占个体所学知识的75%以上,然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投入却不到20%近年来,非正式学习越来越被教育技术学专业学者、成人教育学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研究人员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那么,非正式学习究竟是什么,与正式学习有什么的区别,对于成人学习者的大学新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高校第二课堂的主导者与研究者是否存在广阔的天地,这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努力探索、研究的新领域二、非正式学习的源起、概念和特点Linderman(1926)、Dewey (1938)的教育学著作都从经验中学习的理论的视角对非正式学习有过论述劳勒斯(1950)明确引入了非正式学习这一术语,美国成人教育学专家Marsick、Watkins对成人所持的学习方法进行了专门的观察与研究,他认为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应该成为成人学习的主要方式。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家陈琦、刘儒德(2003)等人的研究,非正式学习的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学习方式自主性强,一般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第二,知识获取渠道丰富,非正式学习是社会性的,知识并非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教师,而是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获取的;第三,学习形式强调协作,非正式学习鼓励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对话、反馈和问题解决等方式汇集集体智慧以提高学习绩效大学新生是成人学习者,同时也是具备良好素质的非正式学习群体,在终身学习理念深化的数字化学习时代,大学新生如果能够在大学期间多接触非正式学习的环境、学习方式等将有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三、当前大学新生学业面临的困惑和学业生涯指导中心的诞生(一)大学新生学业面临的困惑大学新生一般年龄在17—19周岁,生理和心理上都属于快速发展的成熟期高等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大学新生的困惑和需求,设计满足新生需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引领新生适应大学学习那么,当前大学生新生学业方面面临的困惑究竟有哪些呢?笔者查阅文献并结合问卷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学业方面面临的困惑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学习方法上教师“导”的少,自我摸索的多笔者对入校一年的大二学生调查发现,92. 3%的大二学生认为刚入校阶段较少接触大学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比如:学习理论、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工具等。
大学新生在学习方法方面较多是自我摸索,将高中时期熟悉的学习方法迁移过来2.适应大学学习需要较长过渡时间大学的课堂有别于高中课堂,课堂学习形式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法自我摸索过程就决定了大学新生适应新的学习形式需要较长的时间3.学习内容上强度大,难以短时间消化相比高中时期基础课程的学习,大学新生一人校就要面临一学期7-8门课高强度的学习压力,68.7%的学生感到非常不适应,教师讲授的仅仅是要点、重点和难点,难以满足每一位同学的需求,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难以短时间消化大量的学习内容二)学业生涯指导中心的诞生大学新生面临的学业困惑必将促使其求助于专业教师、班主任、相关专业的员老师近年来,我国高校出现的学业生涯指导中心就是提供一个固定的平台、配备固定的师资来从事大学生学业生涯的指导和服务,该机构能够系统地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理论教育,按照“项目化管理、具体化落实、过程化监督”的原则,使大学生认清学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掌握学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学业生涯指导中心的诞生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员有效地融人了大学生学业指导的领域,同时也提供给广大员能够真正实现过程育人的平台学业生涯指导中心重在过程性指导,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员若能以课程形式,尤其是以大学新生乐于接受的非正式学习形式开展工作更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四、高校二级学院非正式学习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非正式学习中心”是一个高校学生工作者大有可为的工作阵地,“非正式性”有利于思政工作者利用自身专业特长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学习指导服务,同时,学生工作者是最熟悉学生认知方式、认知偏好的教师群体,通过非正式学习中心提供合适的思维训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自我的不足与发现提升的空间一)高校公选课引发的思考2010年9月,笔者在校内申请开设公共选修课《思维训练与团队学习》,旨在为大一新生入学后学习不适应现象提供心理学与学习论的理论分析与思维拓展的技能训练该课初次选修人数达到51人,其中四年级1人,三年级9人,二年级15人,一年级26人(该校教务管理部门以20人为开课基础)课程学习中,笔者强化了所有学生的团队意识,一开始就建立学习团队,鼓励团队合作,纳入期末成绩考核加强小组长的责任意识,通过小组长的力量充分调动“不积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后多数学生反映不敢走神,课堂学习很辛苦,不停地思考和行动由于考核方式的“非正式”得到了学习者们的积极响应与参与,打破了以往众多选修课教师以开卷、小论文形式的评价方式,而学生则以利用网络下载、拼凑论文应付了事的应对方式。
该课的期中和期末考核形式是以团队成员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完成自选主题作品的方式,既提高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也让每一位成员的思考和智慧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学期结束后,部分学生建议推广该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加强非正式学习的引导,为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奠定基础二)思维训练中心的实践探索2011年7月,本人发起成立了宁波大学周鹏老师思维训练中心,创设思维拓展训练课程,邀请学院教育学、心理学博士教师加盟团队,为60余名自主报名的学生授课,培养一批热爱非正式学习的学生本训练营旨在拓展大一新生思维,并结合专业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有效思考,打破当前高校选修课经常暴露出的学生被动听课、学习的不良局面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三)非正式学习中心建设的主要思路高校二级学院建设非正式学习中心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学习需求;(2)创新课堂形式,注重团队协作;(3)结合专业特色,注重“导”与“思”的有机结合;(4)及时总结经验,提炼非正式学习组织模式1.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笔者在自愿参与非正式学习的62名“90后”大一新生中调查发现,77. 4%的学生认为大学的讲授式课堂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80. 6%的学生愿意参与互助式学习,96.8%的学生愿意在团队中体验合作,98. 4%的学生愿意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
非正式学习是大学新生乐于接受、发现、探索的学习新形式,究其原因是新生憧憬中的大学学习应该有别于高中应试教育的课堂,思维的碰撞与学术的氛围是理想的境界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指导服务需要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才能创设好合理的非正式学习环境2.创新课堂形式,注重团队协作课堂形式是学习者关注的重要方面,学习的形式直接影响学习者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创新课堂形式,采取能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的学习形式是非正式学习首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遵循“学习者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和“团队是学习的主体”的管理理念,重视团队协作效果的考核,增强学习者的团队意识和发挥团队精神3.结合专业特色,注重“导”与“思”的有机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我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思维训练中心在注重教学组织者“导”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思”的主体意识一方面倡导教学组织者积极设问、巧妙设问,另一方面倡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问,善于发问4.及时总结经验,提炼非正式学习组织模式非正式学习中心区别于大学正式课堂学习,由于高校的专业定位、学科特色有较大的差异,能否有一种通用的学习指导中心建设模式是广大学生工作者探索的关键问题。
学习指导中心的建设通常应坚持三个基本理念:(1)为非正式学习而努力:为创新学习形式而努力,打破常规课堂学习思维;(2)为创新课堂形式而努力:创新教学形式,寓教于乐互动中增强师生协作;(3)为学生积极思考而努力: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非正式学习中心的构成要素为学生工作者、学习者、非正式学习环境,其中非正式学习环境应引入专业资源、通识资源和思维训练相关课程图1为非正式学习中心的模式图五、非正式学习组织的发展与展望学习的形式和意义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更加丰富,非正式学习已经不能单纯被当作一种补充性学习( Comple-mentary Learning),在不知不觉地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存在特别是终身教育的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使得学习无处不在非正式学习目前已经风靡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也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积极投身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为新生乃至各年级学生提供优质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构建完善的高校育人体系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应该在,非正式学习的定位、非正式学习中心的工作职责、非正式学习的评价与考核等几个方面继续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非正式学习形式将会风靡我国高校,作为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根据所在二级学院学生特点,创建个性化的二级学院非正式学习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