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农业_历史学论文 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农业 许多学者都认为宋代是 经济 重心南移过程完成时期,正因为如此,宋代江南经济状况,特别是它的农业生产水平如何, 自然 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本节承接唐代江南水利、农业的论述,继续就两宋的灌溉技术的进步、治水和治田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等几个方面,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作一些补充 (一)灌溉工具和灌溉技术的进步 刘仙洲先生的《 中国 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是学术界公认的有价值著作该书第四章《灌溉机械》有八处文字叙及宋元灌溉工具,这些工具分别为桔槔、戽斗、辘轳翻车、筒车等[1] 刘仙洲先生的叙述是本节讨论的起点先说王祯《农书》问题王祯《农书》按其自序记载,成书于皇庆二年三月望日,即公元1313年4月11日[2],时距南宋灭亡仅三十四年,所以王祯有可能参阅宋人记载和 总结 宋人农业技术成就,如《农器图谱》部分即似 参考 了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因此视王祯《农书》为宋元之际农业生产的总结性著作是合理的[3] 从宋代有关记载看,灌溉工具方面最重要的发明或 发展 要数翻车和筒车了翻车分人力手摇和脚踏翻车、畜力翻车、水力翻车三种。
翻车的 历史 悠久,又叫水车、龙骨车,一般认为后汉的张让、三国魏的马钧制造了翻车,在唐代翻车已普遍在河、渠沿岸始用宋代翻车普遍使用的情况从黄世瑞、王永厚两位先生辑录的王安石、梅尧臣、苏轼等人诗作中可以得到证明诗中所述多是人力翻车,如: 王安石《元丰行示德逢》:“四山悠悠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后元丰行》:“水秧绵绵复多徐,龙骨长干挂梁稆(Lu)此外还有《寄杨德逢》一诗也说是龙骨车那么,龙骨车是人力脚踏还是用其他动力?看来是靠人力脚踏,王安石另一首诗《山田久欲坼》:“山田久欲坼,秋至尚求雨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说的就是脚踏水车[4] 梅尧臣《水车》:“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上倾成下流,损少以益甚汉阴抱瓮人,此理未可念[5]他的诗重意境描写,所以不明水车形状、结构苏轼的诗中有“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句说的也是水车[6];而范成大的“丁男常在踏车头”诗句[7],更证实脚踏水车的普遍 江南地区水车的使用最为广泛上述诗人中范成大是南宋苏州人,所见的踏车当是江南水车还有一个证据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权智》所记苏州民筑堤的故事,也说堤(路)成“则以水车状去”,汱即水位下落,用水车把水车去的意思。
可见水车普遍用来抽水 关于牛转翻车,刘先生举出南宋马逵所画的《柳阴云碓图》为例说明至少出现在南宋畜力车水功效自然几倍于人力比人力翻车、牛转翻车更先进的是水力翻车关于水力翻车,王祯《农书》卷十八《灌溉门》的图说不仅对水力翻车的构造作了说明,还引了北宋苏东坡的《踏车》诗和范成大的诗,以证明踏车虽好,仍属费功之事,指出:“今以水力代之,工役既省,所利又溥,其殆仁智事欤!”可见水力翻车是王祯时代才出现的新式水车 宋代江南的灌溉技术在唐代成就基础上有了新的进步首先是海塘修筑技术的改进钱塘江“捍海塘”修筑于五代钱氏时期,采用“木桩竹笼”的护岸结构,外埋植“晃柱”增加护堤的抗潮力度但至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木桩、竹笼腐朽,护堤破坏,潮逼州境,引起统治者的警觉七年(1014)发运使李溥等,请用钱氏旧法,“实石于竹笼,倚垒为岸,固以桩木”,暂时度过险关但二十余年后,又出现了险情景祐中,工部郎中张夏赴浙处置,以五百名“捍江兵”采石修塘,也就是改变“木桩竹笼”的护岸结构为石护岸结构,防止因木、竹腐朽引起的护岸崩塌事故发生,这是海塘修筑技术上的一项进步王安石治鄞县时,也以石料代替木料砌成护岸,并设计成斜坡形,削弱了海潮对护岸的冲击力,人称“坡陀塘”(附图一、二)。
虽然石护岸也会被海潮冲塌,但在当时已是最坚固的工程了浙东沿海、福建沿海、广东沿海的一些海塘护岸也汲取钱塘江石塘的经验,采用石护岸,大大提高了海塘拒咸蓄淡能力如盐官县有古捍海塘,东西两段皆被冲毁,惟遗中段为保护民居、农田,嘉定中以现管“桩石”加固[8] 图一 五代钱谬竹笼木桩塘 图一 五代钱谬竹笼木桩塘 以上二图采自《农业考古》 1984年第2期第165页,郑肇经、查一民文 其次是增筑备塘、备河,减少海水渗透,保证农田有充足的淡水一般捍海塘不能解决海水渗透问题,堤内所蓄淡水日久变咸,所以到宋代,出现了 “备塘”、“备河”《宋史·河渠志》关于“东南诸水下”所记华亭新泾塘闸两旁之咸塘也属于“备塘”性质:“今依新泾塘置闸一所,又于旁贴筑咸塘以防海潮渗人民 田又盐官的捍海塘被毁,其旧址即分为咸塘和淡塘:“咸潮泛溢者乃因捍海古塘冲损,遇大潮必盘越流注北向,宜筑土塘以捍咸潮所筑塘基址,南北各有两处,在县东近南则为六十里咸塘,近北则为袁花塘,在县西近南京曰咸塘,近北则为淡塘 [9]以上说明南宋嘉定以前,两浙沿海的灌溉工程已有咸塘、淡塘并筑、相互配套的情况,咸塘起防止海水渗透作用,淡塘之水用于灌溉和人畜饮用。
复次是广泛筑闸,使塘、浦、河、湖水调节系统起作用上引《宋史 ·河渠志》关于“东南诸水下”的记载中反复提到闸如临安的运河,因吸纳潮水,常常淤塞北宋政府曾动用捍江兵及厢军千余人开茅山、盐桥二河,保持运河畅通但“潮水日至,淤塞犹昔”,只好择要害处置闸,“每遇潮上则暂闭此闸,候潮水清复河”,以免泥沙夹潮而人,淤塞运河(城中段)秀州枯湖十八港古来筑堰御潮,元祐中于新泾塘置闸,后因沙淤废毁南宋乾道二年(1166)守臣孙大雅请于诸浦置闸或斗门,所以新泾塘又重新置闸其他苏、常、润、越无不有闸[10]闸有闸官一人,配备兵卒若干人,管理开启验放事宜从其功能看有防潮(兼防淤)、泄洪、航运管制、灌溉等多种作用,可以看成是水量和河渠的一个调节系统 (二)治水治田技术的进步 上述宋代两浙、福建等地的塘陂修筑技术进步,加速了水田的开发、整治,使大片斥卤之地成为良田,体现了治水治田的一致性但是治水与治田结合的典范当推浙西太湖地区的治理工程 1.郏氏父子和单锷的治水治田理论 北宋熙宁三年(1070)昆山郏宜上水利书,详陈太湖地区治水治田的建议:“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苏州,然自唐末以来,经营至今,未见其利者,其失有六。
这六失的要点是:一、苏州东面、北面出海、出江水道皆有百余里,“近三四十里地形颇高”,水退时东面、北面诸浦之水反而倒流;二、治水与治田未能兼顾;三、诸浦虽有决水之道但未能使水必泄于江;四、治苏州之水不在望亭堰兴废;五、苏州水泄原因在于松江盘曲不畅;六、围湖成田影响湖水容积之说为片面之辞 郏亶的六得要点是:“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迹,治田有先后之宜,兴役顺贫富之便,取浩博之大利,舍姑息之小恩因为昆山之东有岗陇东高西下,常熟之北地势也北高南下,形成高田患旱,水田患水,故应既治旱又治水至于古人蓄泄之迹主要指苏州东北之岗陇高田本由岗门、堰门、斗门拦水灌溉,后因岗堰斗门破坏,塘不蓄水,岗东高田变为旱田;另外水田靠浦泄水以免被涝,所谓“纵浦以通江,又为横塘以分其势,使水行于外,田成于内,有圩田之象”以后也因堤防坏,水乱行于田间,可见堤堰即固田之防第三得即为郏亶的治水治田主张之一:“凡所谓高田者,一切设堰潴水以灌溉之,又浚其所谓经界沟洫,使水周流于其间以浸润之,立岗门以防其壅,则高田常无枯旱之患,而水田亦减数百里流注之势,然后取今之凡谓水田者除四湖外,一切罢去其某家经某家浜之类,循古今遗址,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之上以为堤岸,使塘浦阔深而堤岸高厚。
塘浦阔深则水通流而不能为田之害也,堤岸高厚则田自固而水可排而必趋于江也此外,郏直还主张把松江的弯曲部(槎湖、金灶、子浦)“决之使水必趋于海” 郏亶在分析了苏州治水治田六失、六得之后,五论其主张, 这五论把上述得失观点包括进去了,所以不必细述,以免重复,但其辩证的治水治田思想,还应予以强调如他非常注意古人的综合治理思想,说:“古人使塘浦深阔若此者盖欲取土为堤岸,高厚足以御其湍悍之流,故塘浦因而深阔,水亦因之而流耳,非专为阔其塘浦以决积水也既兼顾排水保田(堤岸内为圩田),又在雨量多时抬高塘浦水位,有利高田灌溉他又说:“自来议者但知决水,不知治田盖治田者本也,本当在先,决水者末也,末当在后本末倒置才是苏州水利之失治田之法就是“循古人之迹,五里为一纵浦,七里为一横塘不过为纵浦二十余条,每条长一百二十余里;横塘十七条,每条长一百余里,共计四千余里”塘浦既浚,堤防既成”,则田水高于江水,江水高于海,水流大海 自然 而成,农田不再被涝[11] 郏直之说可以说是一个极有 科学 价值的水利规划,后人对此有极高的评价郏宜在充分吸收古人及钱氏遗法的基础上,从地形实际出发,把治水治田结合起来,治田又注意旱田、水田并重,形成了有江南特色的治水理论,是古代水利技术进步的一次 总结 。
继郏亶之后,其子郏侨以父志未竟,辑其说再上水利书郏侨的《再上水利书》就太湖水出海问题发表了重要看法他说:太湖古有三江导水人海,“今则二江已绝,唯吴淞一江存焉,疏泄之道既隘”,又因权豪侵占塘浦或在吴淞江中置罾簖捕鱼以遏水势,人海水道不畅一旦太湖上游水盛,四郡陂塘浦港一片汪洋,千里一白,稍有风势,即浪高数尺,故“吴民畏风甚于雨也”他反对仅仅开浦泄水的办法,提出:“治水之利必先江宁,治九阳江与宁林江等五堰体势故迹,决于西江润州治丹阳练湖决于北海,常州治宜兴涌湖、沙子淹及江阴港浦人北海,以望亭堰分属苏州,绝常州倾废之患,“如此则西北之水不入太湖为害矣”次则治苏州诸邑限水之制,启吴江之南石塘,多置桥梁,以决太湖,“会于青龙、华亭而人海”复次则开浚吴淞江此外于加筑石塘、堤岸阻遏太湖风涛,使宣、歙、杭、睦诸水决人浙江,东南之水不入太湖[12]这样把止于导江开浦一说扩大为西北、东南改流三说,使西北、东南诸水泄人太湖的水量减少,东北部经松江出口通畅,则太湖苏州区域之水患可免 郏氏父子的治田治水主张各有侧重,因为郏賣主张以治田为本,因而有一定片面性郏侨治水主张弥补了其父之不足另一位太湖治水大家单锷,专于治水,贡献甚巨。
单锷的《吴中水利·书》首先对包括郏宜在内的诸家之说提出异议,指出其片面性他认为西自五堰(胥溪上的鲁阳五堰)、东至吴江岸的水系“犹人之一身也五堰则首也,荆溪则咽喉也,百渎则心也,震泽则腹也,旁通震泽众渎则脉络众窍也,吴江则足也”这种纵观全局看待水患问题的方法是对的他认为问题在于五堰坏而九阳江之水不入芜湖至长江(郏侨所说的西江),反而东注太湖;吴江阻塞不畅,太湖之水“积而不泄”百渎及旁穿小港渎,“历年不遇旱,皆为泥沙堙塞,与平地无异”百渎所过水田因早而禾苗枯死 单锷的治水治田办法归结为“解决吐纳矛盾,平衡水量收、支、蓄三者的关系”首先,如郏侨所言,设法恢复五堰以分宣、歙、池、九阳江之水,使之经芜湖入长江他说:“由五堰而东注太湖则有宣、歙、池、广、溧水之水,水苟复堰,使上之水不入于荆溪,自余山涧之水宁有几耶?比之未复,十须杀其六七耳上游之水减去十之六七(分流向芜湖人长江),自必缓解太湖这个“腹”部的压力其次,“开夹苎干、白鹤溪、白鱼湾、塘口渎、大吴渎,令长塘湖(又名长荡湖)、涌湖相连,泄西水人运河.下斗门人江”使西北之水不入太湖复次,鉴于庆历二年(1042)因运粮之需,修筑了五六十里的横截吴江江流的堤岸,以致太湖之水溢而不泄,浸灌三州之田,“先开江尾茭芦之地,迁沙村之民,运其所涨之沙,然后以吴江岸凿其土为木桥千所,以通粮运”。
又开下游白蚬、安亭二江,使太湖水由华亭、青龙人海就是说,疏通吴江东泄水道,建桥拆堤,使太湖之水顺利人海再次,疏浚太湖周围塘、浦、沟、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