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肇东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从这两件事看出,虽然洪涝灾害是不可抗力的自然现象,需要政府和社会要有相关的制度和办法,在合理范围内,让社会共同分担损失,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这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近些年,在河道内的滩地和江心岛,耕作、放牧、打渔、旅游等开发活动频繁,是防汛工作的薄弱点和关键点,为了防洪安全,有些地方采取完全驱逐的办法,但由于无法律依据,效果不明显防洪任务是水利部门责无旁贷的责任,越是矛盾集中的地方,越需要有效的法律和规定来约束这些方面都是今后我们水利部门法制建设工作取得突破的新领域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防汛抗旱保障中心150001)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在北纬45°10’~46° 21’、东经125°20’~126’23’之间,全市总土地面积39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9万亩,草原157万亩,林地69万亩,人口93万人海拔高程120~230米之间,地面比降1:200~1:6000不等多年平均气温3.2℃,最低气温零下38.8℃,多年平均降水量448毫米,年均蒸发量1 566毫米,年积温2770C,最大冻土层深度1.99米;年平均风速每秒3.4米,最大风速每秒26米,全市轻度水土流失面积673.1平方公里。
在1990年公布的第一次遥感显示,肇东有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229.6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年每平方公里2000吨水土流失使表土剥离,地力减退,有机质大量流失,粮食产量下降;草原沙化、盐碱化严重,影响牧业发展;侵蚀沟威胁村屯,破坏交通,淤积水利工程在这种状况下,肇东市决定从两方面进行治理一、治理自然环境肇东市水土流失区处在地势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土壤为溶水性大的盐碱土,特别是春季干旱少雨、风速大、地表裸露容易风蚀,夏季降雨集中形成水蚀,针对此特点,决定在沟底坡降陡的肇兰新河上修跌水,在取水困难的坤泥沟子流域建塘坝,这样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解决了取水困难的问题另外,对耕地全部按500×500米栽种农防林进行保护,对柴草区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对禁牧区草原进行封禁治理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修跌水5处、建塘坝25处、造水保林130500亩、改垅145 700亩、种草156000亩、封育治理170 500亩,现有林地面积69万亩,比1998年的31万亩多出38万亩,林地覆盖率由5.3%提高到10.9%与此同时,157万亩通过休牧禁牧及治理,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商,其中柴草区由75%提高到85%,禁牧区由30%提高到60%,粮食产量由2007年的每公顷9 135公斤提升到2012年的每公顷13 500公斤,柴草区的产草量由2007年的每公顷750公斤提升到2012年的每公顷15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4433元增加到2012年的11342元。
二、治理人为因素针对肇东市以往重视项目建设轻视生态治理的弊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决定对全市22个乡镇的29个砖厂弃土场,186个村的1202个取土坑,以及大项目建设对环境的破坏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并制定了水土保持方案截至目前全市砖厂29个弃土场得以栽树插柳,其中28个弃土场栽种水保林,姜家二砖厂栽种的22亩果树已发挥效益;186个村的902个取土坑已栽树或恢复原来地貌,其中750个取土坑栽种水土保持林大项目建设在水务部门监督下也一样达到了“三同时”如2006年建设并完工的东北天然气管道工程(大庆——哈尔滨天然气管道工程肇东段),对项目影响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全面治理,到2008年底土壤侵蚀模数控制到了每年每平方公里200吨以下,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0同时对3490公顷的“四荒”以拍卖、承包、租赁或股份合作方式进行转让,其中600万元转让金全部用于治理水土流失,很好地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治理水土流失,使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从而保持了水土,涵养了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截至2012年底,肇东市只有轻度水土流失637.1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也降到了每年每平方公里550吨如今,肇东市的大地绿了,水清了,环境美了,外地客商来了,农民富裕了今后肇东市还应该继续加强封育保护和封禁治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推进生态修复进程,促进生态经济健康发展,让肇东大地更加秀美,人民生活富足美满,为肇东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建设和谐新肇东再做贡献作者单位:肇东市水务局151100)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