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 要求高,研习又要吃苦,当地年轻人及时愿意去观看欣赏,也很少有愿意拜师学艺的了而身怀绝技的鼓王,舞者们也大多年事渐高,在舞技不能改善他们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只得被迫搁置鼓舞,外出谋生这无疑是对苗族鼓舞发展不顺的现状雪上加霜二)相关部门保护与宣传意识薄弱湘西苗族鼓舞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可见其是具有很高水准和艺术意蕴的民间艺术形式但长期以来,这种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民族精神的艺术却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和重视对于鼓舞传承人,政府有关部门没有足够健全的保护保障体系,对于鼓舞艺术形式,也没有相应的精神内涵的普及,包括当地宣传和对外弘扬群众参与的热情度、关注度也由于宣传普及的不到位而有相应程度的下降三)苗族鼓舞传承模式“套路”化长期以来,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都以家族形式或师徒形式进行交接棒的传递,无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打鼓技艺的纯正和精湛程度但换个角度看,这种闭门造车的排外主义对苗鼓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一是效率较低因为传承脉络的框架限制,注定了传承基数不会很大二是变化受限传承人大都是青年时就被选拔出来,长期跟随长辈或师傅习艺,难免会陷入“套路”的桎梏,眼界及经历直接导致了往后艺术创作的取材宽度。
四)苗族鼓舞濒临传承危机长期以来,教授及传播苗鼓文化和技艺的重任都会首先落在历届“鼓王”的身上他们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如已年过六旬的第二代“鼓王”石顺明,走下舞台之后,仍奋斗在一线讲台之上,坚守着自己的鼓舞事业她的鼓舞精神和使命觉悟使我们钦佩但不可否认,现在湘西苗族鼓舞在传承上渐渐显示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老前辈们年事渐高,新青年们外出打工,点翻身、下板腰等精湛技艺有传无承四、湘西苗族鼓舞之传承发展路径(一)积极保护传承人,开启传承人活态保护机制湘西苗族大都遵循“有言无文”的交流机制,所以当地在苗鼓教授与学习的过程中,多是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并无明确详细的文字记载这种“活态”传承就使得老一辈“鼓王”及鼓舞高手显得更加珍贵为此,政府应加大鼓舞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和重视程度一是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让其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专注度投身到鼓舞文化的传播传授中去二是相应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威望,树立其鼓舞技术水平的权威和榜样,提高群众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值二)加大宣传力度,参与基数和群众热情同步拔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除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日益更新之外,网络技术、自媒体等新的传媒方式也早已普及湘西苗族鼓舞应该提高时代嗅觉,把握和利用好新时代的机会,用方便快捷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对苗族鼓舞进行宣传和(上接第51页)??5.结合装置艺术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是可以相互利用和转化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创作的跨界合作成为新趋势。
海报设计缺乏装置艺术所独有的真实的感官感受,通过海报与装置艺术的结合,能够突破平面设计的二维限制,增添新的形式,增强海报设计的宣传张力和效果此外,商业海报还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增添文字、色彩的点缀,增强海报意境,突出其感染力图5是某饮料商业海报,充分利用吸管这一材料拼凑出人物的形象,人物就以立体化的状态呈现在环境中,能图5 某饮料商业海报普及,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去感染现代人,无疑会让效率和接受程度大大提高只有用渠道的多样性,方式的灵活性,内容的生动性去表现和阐述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点、表达方式,才能将鼓舞悠久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诠释,人们才有热情参与其中,群众基数才会从源头扩大三)构建旅游业与民族文化的科学互动旅游业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应注意度的把握过度的旅游开发非但达不到预期的经济增长效果,反而会破坏当地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所以应该以科学的方式去开发旅游资源,同时不忘对当地既有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旅游带动经济的目标健康、绿色、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四)构建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和开发,应当建立在两者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在对湘西苗族鼓舞的由来、发展、艺术特色、技巧表现、意蕴内涵等作[来自Www.lW]了详实的考察和研究的前提下,以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客观心态对湘西苗族鼓舞文化进行保护、保真,而后立足于当下时代的大环境,在树立苗鼓精髓为主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健美操等,发展苗族“新鼓舞”,让其在时代的土壤中始终向上蓬勃生长。
五、结语湘西苗族鼓舞是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坚毅民族精神的延续,是瑰丽民族特色的代表我们应在深入探索并了解苗鼓文化之后,在对当地文化站在宏观把握、尊重保护的基础之上,将时代文明的成果与当地发展情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积极的、有效的、可实行的湘西苗族鼓舞及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只有这样,才能让湘西苗族鼓舞在时代的沃土中将文化之根扎得更深,让传承之叶长得更茂!Reference:[1]阚如良,李肇荣.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旅游论坛,2008(3).[2]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A].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3]李日方等.《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来自wWW.lw5u.coM]—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3).[5]林继富.传承人保护策略研究———以湖北省民间故事传承人保护为例[A].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民族体育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