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契诃夫《三姐妹》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42KB
约6页
文档ID:312957324
浅析契诃夫《三姐妹》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_第1页
1/6

    浅析契诃夫《三姐妹》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张廷廷(绥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摘 要:契诃夫是俄国伟大的戏剧家与小说家,同时他又是俄国十九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对俄国现状与社会的反映《三姐妹》这一部戏剧,是契诃夫针对三位姐妹及其兄弟的莫斯科梦想而展开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对几位年轻人的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集中描写Keys:契诃夫;《三姐妹》;莫斯科;人物形象J805       :A        :1007-0125(2013)11-0052-02契诃夫所创作的《三姐妹》,是他在1889年至1903年这个阶段所创作的《结婚》、《纪念日》、《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其实也不能完全称作系列,因为这些都是形态各异、风格不同的作品《三姐妹》这部作品,其创作手法与以往的戏剧创作有所不同,他运用了“散文化戏剧”的创作手法,连契诃夫自己也曾在给朋友的信里说过:“剧本写完了……违背所有戏剧法规写得像是一部小说”,他这种独特的戏剧创作,从当今世界的戏剧理论来看,契诃夫是开创了现代戏剧的先河,但是在这部作品创作之时,却受到包括托尔斯泰在内的许多戏剧家的反对,他们甚至不承认契诃夫戏剧家的地位,但是也有许多学者与戏剧家十分推崇契诃夫的创作手法,例如中国的曹禹、焦菊隐与王无化等。

以下本文将通过对契诃夫及其作品[来自wwW.lW5u.coM]《三姐妹》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把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来一、《三姐妹》的艺术特色契诃夫的戏剧创作是极具争议的,很多人并不承认他戏剧家的地位,甚至认为他的“散文化戏剧”是没有存在价值的,因为它没有遵循戏剧的创作规则,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却十分认同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他们认为契诃夫包括《海鸥》、《三姐妹》在内的这些戏剧创作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具有创新意义,是应值得赞扬的契诃夫的《三姐妹》讲述的是三个姐妹与他们的兄弟关于“去莫斯科”梦想的故事,他们做一切事情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去莫斯科生活,他们认为去莫斯科就是他们的梦想,戏剧围绕着这几个主人公的爱情与理想而展开描写契诃夫在进行故事叙述时,没有在戏剧里表现出一点的跌宕起伏,而是一点点地发展与进行,更没惊心动魄的场面,整个故事是娓娓道来式的,缓慢地进行着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戏剧的效果,而是更加引人入胜,就如曹禺所说:“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发展”,对于契诃夫戏剧的这一特色,王元化有过这样的论述:“无论是契诃夫的剧本或是别林斯基的自然派理论,都使人对于表现平凡日常生活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我读过的剧作中,他们的‘散文性戏剧’是极具魅力的,也是这两位作家的创新之处。

契诃夫的《三姐妹》这部戏剧,通篇没有一个连串性的戏剧事件,更没有俄国传统戏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契诃夫违背传统戏剧理论,而是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转化成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这是俄国戏剧理论的一大创新,对于后来的俄国戏剧来说,是有着重大的影响的在俄国传统的戏剧中,人物性格与意志的冲突,都是戏剧冲突的最主要内容,伟大的文学理论家黑格尔认为,戏剧是以目的和人物性格的冲突以及这种斗争的必然解决为中心的,他首先提出了人物性格与不同人物的目的的重要性但是在契诃夫的《三姐妹》中,契诃夫却打破了这种冲突理论,而是把人物与生活环境的冲突表现了出来二、《三姐妹》中的女性形象契诃夫笔下的三位姐妹,她们是代表希望与渴望的,尽管面对遥不可及的梦想时,她们仍旧满怀希望,然而生活与现实并没有因此而善待她们,她们由始至终都只能梦想着“去莫斯科”,而现实却让她们与梦想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三姐妹》写于1900年,这时契诃夫己经身患重病,他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时间不多,因而他感于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创作了《三姐妹》与1904年创作的《樱桃园》,后世的学者与读者,把这当作是契诃夫留给世人的艺术的遗嘱在《三姐妹》剧本中,奥尔加、玛莎与伊琳娜是三位姐妹,她们的父亲是一位将军,多年前去世了,她们还有一位哥哥,他的梦想是能够在莫斯科获得一个大学教员的地位。

对于三位姐妹来说,她们的童年是快乐而永恒的,因为在童年时,她们生活在莫斯科,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懂得英语、法语与德语三门语言,小妹妹伊琳娜甚至还懂得意大利语,她们才化横溢,但是父亲的过世,让她们一下子没落了她们离开了生活过的莫斯科,她们曾经爱过的良好教育也变得似乎没有了用处,她们懂得艺术欣赏,会多门语言,但是这些上层社会的本领,如今看来却丝毫没有用处,就像二姐姐玛莎所说:“在这城里会三国语言真是无用的奢侈品,甚至连奢侈品都不算,而是像第六个手指头,是无用的奢侈品三位姐妹的痛苦,正是来自于她们曾经受过的良好教育,她们的思想开明了,因而对于痛苦就增多了,她们不能像别人一样粗俗的活着,但是命运却让她们留在这城里,这对于她们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摧残莫斯科绝情的遗弃了她们,也并没有留给她们什么,只是给予了她们曾经受过的教育,也正是曾经受过的那些教育,让她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一次一次地提醒着她们的痛苦她们活着的意义,就是重新回到莫斯科去,爱情与生活都与莫斯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她们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等待,只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她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去她们生活在这个小城里,注定是没有办法融入人群中的,她们的痛苦也注定存在着。

剧中的三位姐妹,她们把自己所有的目标都朝向了“去莫斯科”这个信念,她们的工作与爱情都与这个梦想有关,二姐姐玛莎早早的就结婚了,她的丈夫是一位中学老师,她与他之间并没有爱情,只是出于一种责任玛莎总是躲着自己的丈夫,而这位中学老师业余中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寻找自己的妻子;奥尔加与伊琳娜从没有过恋爱,她们与玛莎一样,认为她们的爱情不应该发生在这里,只配发生在莫斯科,由此可见,“去莫斯科”这个信念,对她们来说,是多么的神圣与向往玛莎虽然早早地结了婚,但是那份婚姻对她来说一文不值,她是出于生活的责任与现实,才嫁了那个中学老师[]但是后来,玛莎遇到了韦而希宁这位军官,他来自于莫斯科,经历了沧桑的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变得粗俗,而是有着一颗柔软的心,玛莎爱上了他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玛莎爱上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来自于莫斯科,那让玛莎觉得心里安慰但是命运却总是在遗弃这三位姐妹,部队后来撤离了这里,这位军官也要回到莫斯科去,他们的爱情就中止了,莫斯科与爱情,又一次抛弃了她《三姐妹》中的三位女性形象,都是为希望而生的女性,她们坚定自己的信念,把“去莫斯科”当成自己的毕生梦想,这个目标离她们一直都很遥远,在时间的流逝里,她们也变得消极与无望了,这对于她们来说,永恒的明天决定了她们永恒的等待。

三、《三姐妹》中的男性形象对于《三姐妹》中的女性形象来说,其中的男性形象则变得有些逊色,没有三位姐妹那样执着与固执三姐妹的兄弟安德烈也同三位姐妹一样,有着“去莫斯科”的梦想,但是安德烈却没有她们那样执着,他可能意识到了去莫斯科是多么的遥不可及,他的理想是有朝一日能够在莫斯科的大学里有一个大学教员的地位但是,随着生活与现实的改变,他开始向现实投降,开启了不同于三姐妹的另一种人生生活与现实让安德烈意识到自己的理想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因而,他开始向自己巨俗的生活转变,他娶了一个小市民的女儿,她是一个世俗的女人,因而这样的女人让三位姐妹瞧不起,但是安德烈的这一举动,己表明他在向世俗世界靠拢安德烈以前的理想是去莫斯科的大学里当教员,他并非是一个热爱学术的人,只是书斋生活是他通往莫斯科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渐渐的他面对了无法实现这个梦想的现实,他开始变得软弱与庸俗,当然这是相对于三姐妹而言安德烈的妻子就是一个王熙凤式的女人,她对三位姐妹与家里人进行无礼的欺负,但是安德烈却没有半点反抗由此可见,安德烈融入了这个小城,“去莫斯科”只是他曾经的梦想,现在的他成了地方自治委员会的委员,在他的意义上,他觉得自己真正摆脱了“去莫斯科”的痛苦。

此外,剧中出现的男性人物,还有两位军官,这些军官与三位姐妹一样,都受过良好的上层社会的教育,他们优雅的谈吐让姐妹们感到欣慰,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与三位姐妹一起成为了全城最有教养的人然而两位军官与安德烈一样,都是沾染着贵族病的男性形象,他们不像三位女性形象,“到莫斯科”这个梦想己经离他们远去了,美好生活的渴望只属于三姐妹,而与他们没有半点联系了Reference:[1]杨秀文.浅析《三姐妹》人物形象[J].科教文汇,2009(5).[2]范一楠.契诃夫文学创作漫谈[J].文学教育,2010(7).[3]朱维之.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4]胡文文.《三姐妹》艺术探析[J].时代文学,2011(1).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