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研究 李 洁【Summary】: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从里到外都显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蕴含其中的民族特色音乐是本乡本土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将其与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相互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本文围绕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这一中心问题,从课程设置上的创新、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以及从教学评价上的创新入手,展开对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举措的研究,希望引起各方重视Keys】: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在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将民族地区特色音乐与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相互融合起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其能够充分体现高校在民族教学中的民族性、情感性、教育性、以及思想性特征,能够将优秀且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音乐教学实践当中,使学生更加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领悟在民族地区特色音乐中蕴含的真正价值通过积极开展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活动的方式,能够使民族地区音乐文化得到深入的传承,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本文尝试通过对民族高校特色音乐教学的要点展开分析与探讨,具体总结如下:一、课程设置上突出民族地区音乐特色当前从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上来说,民族地区高校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没有明显的差异,西方音乐体系在课程设置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所涉及到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管弦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作曲理论等多个方面。
课程设置方面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特点,但没有将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音乐课程纳入专业设置当中,民族地区所特有的丰富的音乐资源无法实现与西方音乐文化思维的融合,教学上也无法实现改革与创新,导致培养的学生不具备音乐意识、音乐能力上的优势,最终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低下,民族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及发展从这一角度入手,认为在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从课程设置的方面入手,增设与我国民族地区音乐相关的文化特色,设置专门的地方音乐文化、地方民俗课程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特点,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合理化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基础课程的角度上入手,结合高校所处区域的民族特色,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转换为教育资源,开设相应的地方特色音乐课程,填补当前课程体系在民族音乐资源上面的空缺(例如,广西XX高校音乐学院就基于对本地区民间文化的调查,开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广西彩调、壮族音乐、婚俗文化相关的基础课程,丰富了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二)从声乐教学的角度上来说,提取具有本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声乐元素,将传统声乐资源融入现代化的声乐教学理念下,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在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下,教师还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撰写具有质量、价值,同时蕴含丰富民族特色的音乐论文,供学生借鉴与参考二、教学方法上突出民族地区音乐特色有关研究中指出:民族地区往往具有独特的音乐文化,这些独特的音乐文化产生于民族地区,传承于民族地区,同时也代表民族地区将其作用于对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意义与价值但,在当前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教学方法仍然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无法体现民族地区的音乐特色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教师不了解民族音乐教学应当融合下手,学生不具备学习地方音乐文化的主动性,最终导致民族地区特色音乐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入手,立足于高校民族特色音乐资源,展开创新,研究如下:地方性的高等院校最大的特点在于拥有相当良好的地方音乐环境,同时具有丰富多样的地方音乐资源,若能够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能够有助于对音乐教学地方特色的创建,从而为不同课程和不同学习的音乐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来看,对于艺术性要求较高的音乐课程而言,实践经验的丰富往往比书本上的音乐理论知识来得更加重要。
因此地方性高等院校在展开音乐教学活动中,需要结合本校办学条件,评估所处地区的民族音乐特色资源,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走出去”的角度入手,将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课程迁移至民间地区,使学生所处的课堂具有更加突出的社会性以及地方性特征在真实的民族音乐形成环境当中,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与全面的认识地方音乐文化深层次的内涵与意识特征通过“走出去”的创新举措,能够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尽在课堂上教学的模式,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互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是学生深入乡村,深入本地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区域采风,采集真正意义上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音乐资源,对这些民族特色音乐资源进行重新的整理加工,最后通过现代媒体,将民族地区具有原始风貌的音乐资源二度呈现出来;其次,从“请进来”的角度入手,即将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家或者是民间艺人邀请到学校并参与到实践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这些民间艺术家自身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民族音乐素养,掌握了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技能,请进这些民间艺人能够填补民族地区高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上,邀请民间艺术家面向学生展现各种民间音乐文化,在课堂上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一种视觉体验、听觉体验的综合情境下,掌握并熟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将其与理论文化相互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理解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特征。
三、教学评价上突出民族地区音乐特色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展开地方音乐活动实践的方式,增加自身在保护地方特色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意识对于现代意义上所研究的民族地区特色音乐文化而言,除了涉及到横向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外,还与本地区特色的历史学科、音乐学科、社会学科、语言学科、民间文学学科、以及心理学科等纵向学科基础之上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开发地方特色民族音乐资源的方式,能够使原本单一的高校音乐课程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与补充,使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意识的重要价值而在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特色化发展的背景之下,为了凸显教学的质量,[来自wwW.lw5u.cOm]还应当从评价角度入手,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创新,达到促进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目的在引入民族特色音乐教学理念的条件之下,从创新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评价手段与途径的角度上来说,创新的重点在于,将地方音乐文化融入教学评价体系中,使其重要价值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得以凸显考核的手段与方式并不需要拘泥于常见模式,还应当从特色音乐教学的实践性角度入手,要求学生通过比赛或者汇报演出的方式,展现自己阶段性的民族特色音乐学习成果。
这种独特的评价模式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于民族特色音乐资源与文化的掌握更加的全面、有效,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舞台感得到培养,实现优化艺术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在展开评价的过程当中,还应当始终遵循合理、科学的基本原则,严谨负责的对待现有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辩证的引入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音乐资源,凸显地方音乐的本色,实现对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四、结语总而言之,民族地区的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是本地区劳动者在日常生活以及开展劳作过程当中所创造出的艺术性载体,是民族文化中相当璀璨的构成元素在继承并发展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重视对民族地区特色音乐的传承无疑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故而,对于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而言,在开展与音乐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在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培养工作的同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民族地区的特色音乐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将本地音乐资源充分挖掘出来,更好的展开特色教学,打造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音乐教学体系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重点阐述了发展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希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落实、推广,使其价值进一步发挥出来。
Reference:[ 1 ] 陆蓉.高校声乐教学中双向选择的几个问题[J].艺术百家,2011,4:251-252.[2] 李俊.地方音乐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探索——以台州学院为例[J].艺术探索,2011,25,2:91-92.[3] 周云杰.地方曲艺音乐融入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以青田鼓词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4,3[来自Www.lw5U.com]:38-41.[4] 黎一飞.博雅教育理念下高校新型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2,32,2:109-112.[5] 刘琉.高校音乐教学如何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以文山学院为例[J].民族音乐,2012,5:117-119.(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