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模糊思维与设计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72KB
约5页
文档ID:312933024
模糊思维与设计_第1页
1/5

    模糊思维与设计    TEXT / 杨芳一、模糊思维的概念、特征所谓模糊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思维的过程中,以反映思维对象的模糊性为特征,通过使用模糊概念、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等非精确性的认识方法所进行的思维模糊思维的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给人以很大的解释空间或联想余地,模糊思维里有分析,却不以分析为主,它讲究“悟”悟”的概念是中国先人对世界的伟大哲学贡献老子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就发现逻辑表达只能描述共性经验的显性思维即后期西方哲学讲的上意识,而“自性”(下意识)或“元初”的意识范畴却无法用逻辑表达,只能意会因而感慨“道可道非常道”中国人常说茅塞顿开、幡然醒悟,在诗歌评价上,有“妙悟”的主张,在绘画上讲求“韵味”、“境界”,进入“物我冥合”、“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些都是模糊思维的表现直觉与体悟是模糊思维的特征,强调思维的直达性模糊思维关注整体意识(上、下意识),对事物进行整体的、直接的把握它们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对课题本质、属性,及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认知、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它的基本方式是整体性归纳,与逻辑分析思维相对立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原则,把认识对象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部分,通过推理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其思维过程和结论可以用语言清楚明确地表述出来。

而模糊思维具有综合性、直接性、跳跃性、快速性的特点庄子有一则关于“混沌”帝之死的悲剧寓言在我国上古时代有一个神名曰“混沌”帝脩、忽”二帝善意的想使其成为一尊有鼻子有眼的神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死在这里我们可以形象的把混沌转换成模糊,把有鼻子有眼的神转换成逻辑之后我们可以看其成为我们人类的大悲剧西方世界把母系时代通用的模糊思维打倒继而推崇纯理性思维之后,人类思维的僵化,死亡结局就已经开演海德格尔曾指出“有一种几千年来养成的偏见,认为思想乃是理性也即广义的计算的事情——这种偏见把人弄得晕头转向①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之思远非理性逻辑思维那么简单我国著名哲学家王树人早年通研东西方哲学之后,力鼎中国传统思维,于上世纪80 年代提出“象思维”概念在他看来模糊思维也即象思维是能超越理性思维局限的通达性思维他认为“象思维所蕴含的‘象的流动与转化’,经过具象、意象诸可感知之象,进而跃升至‘大象无形’之象或‘无物’之象”②“象的流动与转换”精妙的解释了模糊思维的精彩过程二、设计中的模糊思维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已长达百余年,其思维模式是建立在西方严密的逻辑原则与严格的方法上的整体的设计艺术理念是以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为基础的。

工业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现代设计理念所强调的标准化、集约化、科学化,随着自身不断的发展成熟已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套路化、模式化的僵化倾向而从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对精神的关注已经由表及里,对精神内容的关注替代了对精神形式的关注,然而我们的设计理念依然停留在形式逻辑思维的运用上我们必须改变关注的空间,由表及里,使我们的设计思维具有对潜意识和内在精神空间的可描述性然而这种描述并不是逻辑推理那样简单这是一种回归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语言成型之前都在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这便是模糊思维逻辑思维是“收紧”的,模糊思维是“打开”的设计和所有的创意活动一样依赖我们大脑产生的灵感然而“灵感,飘忽不定,来去自由,若隐若现,恍惚迷离”它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根本特点,就是模糊性灵感之花,显示出影影绰绰的模糊美③模糊思维让我们的思[来自Www.lw5u.coM]维“天马行空”自由驰骋,释放出无数的奇思妙想,这时我们的潜在意识之门被充分打开来自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直觉“之思”、“之象”将涌上来,直接对应我们的思维“目标”模糊思维其实质是模糊了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界限打破了显意识性思维的僵化壁垒,经验化的貌似“永远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被“不确定”的“元态”思维方法所取代。

我们宽容的把理性和感性交融在一起,为思维松绑,让思维回归我们的“血肉之躯”回归我们的生命元态这一切都得益于对潜意识的认知和关注模糊思维在处理人的潜在意识和复杂的没有规则可言的内在精神问题时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潜意识是无法用简单的理性逻辑思维认知的佛洛伊德和他的学生荣格把人类的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先后描述出来以后,人们知道了人类的很多行为并不受控于理性和逻辑,而受控于人类的个体潜意识和更古老的集体潜意识他们深植于人类的精神“黑洞”之中,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却在左右着我们的一切当今很多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对潜意识活动的运用,不再是逻辑推理的“必然”人类文化进入了对“灵魂深处”的关注因此,当今设计也不可避免的对人类的潜意识等深层精神世界进行关注人类的潜意识不可名状,难以用精确的分析思维进行描述,但完全可以用模糊思维进行表述设计思维引入了模糊性便可以用更简单通达的形式外显出复杂的不可控的内部精神世界在2011 年成都双年展上展出的设计作品致力于它的功能解决方案的同时,亦趋向对人们内部精神世界的关注,模糊了设计与艺术的界线其核心主题旨在召唤中国艺术及艺术设计能“随物婉转,与心徘徊”这一心灵路径。

古人云“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在我看来,“溪山清远”是摒弃了现代艺术设计中形而下的“器”,而直指那个模糊思维中的“道”从此便掀开心境与文化回归和重建的新篇章山虚水深,万籁萧萧清淡寡欲,却兀自继续,自生自灭,不息不扰三、结论模糊思维不是“非此即彼”的求证,而是善于多角度考虑问题,善于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特别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概括,估测事件的进程,作出近似的、灵活的结论世界本身是模糊的,人脑的思维机制本身也是模糊的,思维的极致不是精确而是模糊,不精确处蕴含着极大的活力和创造性《周易》所创立的古老而永远年轻的模糊思维模式,在当代设计中将原生创发出无数的杰出作品人类思维的绵延发展,不是走向精确,恰恰是向模糊回归模糊思维使人类告别冷酷的理性思维找回了温暖的生命之思,灵魂之语是人类摆脱“冷漠”、“ 僵化”、“循旧”、“刻板”的唯一通道设计思维具备了模糊性便触摸到了设计的灵魂,便找到了设计之“道”注释:①《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第1070 页②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导言6 页③周至禹《思维与设计》156 页Reference:[1]《海德格尔选集》(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来自www.lw5u.Com]上海三联书店[2]《回归原创之思》王树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3]《思维与设计》周至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杨芳,景德镇陶瓷学院】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