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上钢琴师》主人公1900的精神分析 王林南(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 45001 1)[Reference] 本文通过对1900的精神分析,发现他就是为批判现代社会而生,且用自己的一生为批判现代社会做出了范例他成为弃婴的境遇预示了与现代社会的水火不容,受到的启蒙教育蕴涵了对传统观念的讽刺和颠覆无论是他习得音乐的方式还是演奏的音乐本身都体现了他反传统反现代的无意识他最后在“陆地”或“大海”的选择中实现了对本我的坚守,抨击了“陆地”上文明社会中永远无法满足的物质追求和精神本我的缺失[Keys] 语言;无意识;本我;音乐《海上钢琴师》故事的叙事时间从1900年开始19世纪末期,美国进入高速工业化时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实力迅速上升,国内生产总值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跃居世界首位大批的移民怀揣美国梦涌进这片令人向往和期待的乐土为了过上美好的新生活,移民们有时不得已要放弃一些东西,故事的主人公1900是个弃婴,他的父母冲下船,迫不及待地要融入美国这个最具现代文明气息的国度这一境遇似乎预示了1900与现代文明社会的格格不入,他的一生也成为批判现代文明的传奇本文运用精神分析法,通过对1900这一人物的解析,揭示该影片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质疑并严正抨击了现代文明社会。
一、语言建构无意识1900的成长是非常态的没有父母,没有国籍,甚至没有m生证明,为了躲过移民局的耳目,他一直生活和成长在一艘穿梭于欧洲和美洲内地之间的豪华客轮上与陆地隔绝,几乎没有什么社会文化背景,他所受的教育主要是8岁前其养父丹尼(一名黑人船员)留给他的如“妈妈是世上最好的马”“孤儿院是没有孩子的大人的监狱”“陆地是吃人的大鲨鱼,大海以外的东西都是无益的”拉康认为,无意识受制于语言经验,是语言的一种特殊作用,是语言对欲望加以组织的结果1900的无意识同样是这些语言的产物根据传统语言经验,“妈妈”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是孩子最亲近、最易依靠的人,母爱是最伟大和最无私的爱;没有父母的孩子会被送进孤儿院,他们没有家人的关爱,感受不到亲情,孤苦伶仃如果按照传统经验,1900就会将自己定义为孤儿,没有妈妈的疼爱,没有亲人,是可怜的,不受重视的可是,“妈妈是世上最好的马”“孤儿院是没有孩子的大人的监狱”这些语言经验,一来使得1900不会自卑白怜,只会独立,自信;二来使得1900没有家庭和亲情的概念,孑然一身,当然同时也就没有亲情的牵绊,自由自在,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影片最后能平静地选择和船一起消失在大海里。
陆地是吃人的大鲨鱼,大海以外的东西都是无益的”,这一经验可以说指引了1900的一生在他的无意识中,陆地是邪恶的,他对陆地充满恐惧,即便后来他的朋友麦克斯的讲解稍稍改变了他对陆地的看法,这种无意识还是让他始终不敢踏上陆地,而大海才是他最好的归宿这些对“妈妈”“孤儿院”和“陆地”新的定义调侃地颠覆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预示了1900不拘一格的气质尤其是“陆地”和“大海”的语言经验造就的1900这一人物,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嘲弄和批判现代文明的气质大海和船[来自www.lw5U.com]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性格1900远离社会文明和任何的习俗和规则,他没有服从社会利益、公共道德的意识,有的只是本我的释放二、无意识、梦与文艺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文艺与梦很相似,也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升华,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实现无意识1900是天才音乐家,无师白通,第一次坐在钢琴边就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并引来无数听众为之惊叹这一幕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怎能弹出美妙的音乐?这正是影片想要刻意表现的。
1900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将无意识升华,即反传统、反现代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是1900的原动力,存在于他的无意识中1900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甚至不懂曲谱,他也从来不按曲谱演奏,且从来不给自己随性创作的曲子起名字,他的音乐让人充满遐想,给予听者白由的空间他恶作剧式的即兴演奏总是将听众带入音乐的天堂,并随之狂欢起舞他的音乐带给人的快乐就在于那份随性、自在、无拘无束1900不想把自己的音乐归入任何类别或是拿它来炫耀,因为他的音乐是专属于他自己的面对号称“爵士乐开山鼻祖”的谢利的挑战,1900很坦然确切地说,是对世俗的竞争和挑战嗤之以鼻,音乐对他只意味着快乐,与金钱名利毫无瓜葛谢利弹了一曲爵士乐后,他只是平静地回了一曲《平安夜》,谢利的第二曲爵士乐使1900感动得泪流满面,他没有顾及众人的嘲笑又把谢利的曲子重弹了一遍,但是谢利一味的傲慢最终激怒了他,最后一曲震撼的音乐将世俗的权威彻底颠覆,然而随之而起的是另一个权威的建立1900因此声誉鹊起,音乐商争相为其灌制唱片,声称他们会印制数以百万计的唱片,全世界的人都会欣赏到他精彩的演奏,可1900的回答却是:“我和我的音乐不容分隔他不能忍受自己的音乐被物化,不能忍受自己的音乐被世俗所压制和异化,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演绎和诠释自己的音乐。
在人们为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革而欢呼雀跃时,1900真正诠释了在机械复制时代,传统艺术的“光晕”三、真正的精神家园[来自wwW.lw5u.cOm]弗洛伊德指出,人类的文明史和作为个体人的成长一样,是一个压抑本我的过程,它是人类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弗洛伊德将心理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 libido)、自我( 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包括性欲在内的原动力,自我是调节机制,超我是服从社会利益、公共道德的意识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超我通过自我压制本我,使本我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状态中,只有当自我的调节失灵时,比如在睡梦中、催眠或精神失常状态下,受压抑的本我才有可能从无意识状态中部分释放出来1900只愿将惟一一张唱片送给自己心爱的女孩儿,发自内心的无意识的爱促使他下决心上岸,去寻找爱情可是,面对陆地,面对陌生的城市,钢琴师犹豫了,站在舷梯上他什么也看不见,有的只是无数条街道、无数的选择和没有尽头的世界上了岸,纯洁爱情伴随的是繁琐的生活和永远无法满足的物质追求,而这种生活终会将他生存的原动力消磨殆尽如果为了爱情,要放弃自己生存的基础和真正想要的生活的话,他宁愿不爱1900向往爱情,但他更热爱音乐,更渴望对本我的坚守。
从此,他决计一生以船为家,与大海为伴钢琴师对无意识的本我的追求和坚持,使他最终选择与等待炸毁的船一起消失在大海中临终前,他告诉他的朋友:“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而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得见世界尽头他拿钢琴举例:“钢琴只有88个键,它是有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轮船有船头和船尾,它是有限的,我看得见自己的生命而在陆地上,我无法面对无限的城市,我看不见地平线1900不愿意被城市中对物质文明无限的追求压抑了本我,不想在文明中迷失自己的自然本性他要按自己的意愿过活,不为外界所束缚1900在海洋上看陆地,在自然处看文明,成为反思现代文明一个很好的窗口陆地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物质高度发达,人和社会为了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不惜破坏自然,压制人和社会的原动力音乐和艺术是人内心感受的表达,为什么要按曲谱演奏呢?为什么要被刻制成光盘呢?艺术的美在于“灵光”的闪现,光盘只能复制音乐本身,灵光不在,大众文化和物质文明的发达压抑了这艺术的原动力超我通过自我压抑本我,往往导致人和社会失去本我实际上,船上的乘客即代表了陆地人的生存状况陆地上的人,夏天害怕冬天的到来,冬天担心夏天的迟至,所以他们总是到处走,寻找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
他们总是想象自己在别处生活,追求别人的追求就像船上的移民乘客,他们试图逃离物质贫困、政治压迫或者精神枷锁,一旦看到美国那尊自由女神像,他们便充满无限的惊喜和欢欣而自由女神背后的真实情景又是怎样,他们根本无从知晓,只是出于自己的想象罢了因此,他们只是在为永远无法实现的欲望而奋斗,而且欲望不止谢利做了爵士乐鼻祖还不满足,还要征服所有同道中人,连远离他的生活圈子的1900也不放过他生存的意义只在于下一个欲望的满足,而下一个欲望是什么?他自己恐怕也不知道1900与20世纪价值观念的冲突,使我们站在1900的角度上,重新审视当今社会的价值理念进入20世纪,生产工具科技化程度日益提高,生产力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物质产品极大地丰富T业的膨胀,物质生产和消费的空前繁荣,在这个商品大爆炸的时代,消费成为生活最重要的部分,甚至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当做商品购买和消费同时伴随的是人类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人只是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日标,没有自己真正追寻的终点,人们已经压抑了生存的原动力,失去了精神本我理想和精神文化的缺失已经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一大问题面对无限种选择、无限种可能,人何以能守得住寂寞和空洞的理想?人们如何认同自身?人的主体性何在?1900是要坚守自己的原动力,释放本我。
他若上了岸便会面临两种选择:放弃理想,失去白南,被现代化的工业消费社会吞噬掉;坚持理想,被社会抛弃,即留在船上的命运他知道,即便上了岸他也会选择后者,选择像在船上一样生活,任何物质、爱情、名誉都无法代替音乐在他心中的位置,因为在音乐面前,他可以随意挥洒自己的情感,书写自己的人生,没有规矩,没有束缚,他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掌握自己的人生和命运本文通过对1900的精神分析,发现他就是为批判现代社会而生,生来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且用自己的一生为批判现代社会做出了范例他成为弃婴的境遇预示了与现代社会的水火不容,受到的启蒙教育蕴涵了对传统观念的讽刺和颠覆,这些教育成为影响他一生的无意识价值观无论是他习得音乐的方式还是演奏的音乐本身都体现了他反传统反现代的无意识,他最后在“陆地”或“大海”的选择中实现了对本我的坚守,用对“大海”的选择抨击了“陆地”上的文明社会注释:①Kurzwell Edith,Phillips William:Literalure and Psychoanalysi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年版,第341 - 343页②Freud Sigmund: Creative WrUers and Daydreammg,Kurzwell E-dith,Phillips William:LUerature an,d Psychoanalysis,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83年版,第24 - 28页。
③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Reference][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 Freud Sigmund.Creative I;Vrtters and Daydreamin,g[A].Kurzwell Edith,Phillips William.literature arcd PsychoanaLysis[C].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Ly Press,1983.[3] Kurzwell Edith,Phillips William.Literature aad Psychoanalysis[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作者简介]王林南(1984-),女,河南商丘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主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