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戏曲初探 [摘 要] 用戏曲的形式表现杜甫及杜诗,是随着真正戏曲的出现而出现的,虽然有关杜甫的曲目非常少无论是从题材还是学习杜诗的角度上讲,元散曲与杂剧所选择的杜诗学切入点是一致的:即关注杜诗的诗艺高超,表现手法的新颖,而很少关注杜诗的思想内涵;元代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与两宋时期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也不同,杜甫更多地被表现为一个清贫、高古、高蹈出尘的隐士由于杂剧与散曲的通俗性,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这既普及了杜诗,扩大了杜诗的传播与影响,也为人们全方位地审视杜甫及其诗歌提供了经验[Keys] 杜甫戏曲 杜诗 杜甫形象章培恒先生认为戏曲的受众要远远多于其他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后期,戏曲是文艺领域里影响最广泛、深远的一个部门因为大部分人是文盲,书面的文学作品的读者当然远远少于戏曲的观众”章先生还主张“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形成的广大群众的心态,戏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用戏曲的形式表现杜甫及杜诗,从有戏剧这一文学样式起,有关杜甫的曲目就非常少究其原因,无外乎戏剧须要趣味情节,须要激烈的矛盾冲突,须要故事性强,主人公戏味要足等但是杜甫却是一位饱经忧患、沉静内敛的诗人,在他身上戏剧所需的做戏的点不是很多。
虽是这样,杜甫戏还是有的,且是随着真正戏曲的出现而出现的王国维在他的《戏曲原考》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金院本是被公认的成熟的戏剧,其中就有一出《杜甫游春》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诸杂大小院本”载有《杜甫游春》这应当是以杜甫春游为题材的最早文学作品了,而且还是以当时最新的形式——戏剧 (按:南宋来梓有一首同名诗歌《杜甫游春》,诗云:“典尽春衣不肯归,熊儿扶过淒溪西伤时怀抱深于海,掠眼风光醉似泥来梓其人生平不详,他曾与南宋王阮有诗歌唱和,王阮生于1140年,卒于1208年由此可以推断来梓亦当是南宋人,其诗与金院本《杜甫游春》孰先孰后难以判断但金宋南北对峙,交通不便,来梓又名声不显,其诗北传的可能性不大金院本《杜甫游春》已经亡佚,其具体内容、面貌已无从知晓赖《辍耕录》记载我们得以知晓金人院本有此一出金院本与元杂剧、明杂剧、明传奇有着传承关系,通过后来的同名杂剧我们或可一窥其内容情节因为金以后的大多有关杜甫的戏剧基本都滥觞于金院本《杜甫游春》,而金之《杜甫游春》已经亡佚,只能依赖现存元明清剧本来推测其内容,本文想对所有杜甫戏进行全面观照,故先将历代杜甫戏(剧)述略如下金以后杜甫曲目有:1. 《曲江池杜甫游春》,元范康撰,已亡佚。
范康,字子安,亦作子英约生活于元后期,作杂剧二种,今存《陈季卿悟道竹叶舟》 《曲江池杜甫游春》,杂剧简名《杜甫游春》,又作《游江曲》 《录鬼簿》、 《太和正音谱》均著录, 《元曲选目》则误分作《曲江池》、《杜甫游春》两种钟嗣成《录鬼簿》谓康“因王伯成有《李太白贬夜郎》,乃编《杜子美游曲江》一下笔即新奇,盖天资卓异,人不可及也2.《杜秀才曲江池》,元阙名撰《传奇汇考表目》别本,据李氏《海城楼藏书目》补得元传奇,有此本,并注云:二册未见其它著录内容或与《曲江池杜甫游春》略同3. 《众僚友喜赏浣花溪》,元阙名撰杂剧,题目作《圣明君命玩春和景》,简名《浣花溪》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本据之校印姚燮《今乐考证》著录,《也是园书目》、《曲录》亦著录剧演贺知章等八人,给假郊外游春,同宴于杜甫浣花溪庄事时、地、人皆与史实相龃龉,盖借杜甫《饮中八仙歌》所述,联想演绎而成4.《四节记·杜子美曲江记》,明沈采撰沈采,字练川明嘉定人生平不详,约生活于明成化前后工作曲,吕天成《曲品》称其“名重五陵,才倾万斛”著有《千金记》、 《四节记》、 《裴度香山还带记》、 《临潼记》等 《四节记》,《八能凑锦》又题作《四游记》。
乃敷衍四名人在春夏秋冬四节之故事,一人一节一景,春为《杜子美曲江记》,夏为《谢安石东山记》,秋为《苏子瞻赤壁记》,冬为《陶秀实邮亭记》清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卷十七著录此剧,并云: “因少陵《曲江》诗,有‘典衣’、‘尽醉’之句,故标其事而增饰成之也据云,天宝十三载,杜甫奏赋三篇,授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与礼部贺知章、翰林李白,共诣曲江游乐甫与黄四娘旧好,四娘居曲江头万花村,三人因就饮花下寻避安禄山之乱,甫依节度使严武于蜀四娘亦他徙,依杜韦娘而居甫在蜀时,知章、白亦同流寓,相与造甫,登台览古严武亦来访,报李猪儿已刺禄山于是甫与贺、李同归京师四娘亦偕杜韦娘返曲江旧宅甫寻夙好,复与贺、李偕饮,用相欢庆云今已无全本传世,仅散见于《醉怡情》等书, 《明清传奇钩沉》辑有佚曲一支5.《杜子美酤酒游春》,杂剧明王九思撰王九思( 1468 - 1551),字敬夫,号漠陂,鄠县人 《今乐考证》著录收入《盛明杂剧》二集远山堂《剧品》作简名《酤酒游春》,《读书楼目录》作《曲江春》剧本写诗人杜甫闲居长安,质典朝服到曲江池饮酒游玩,遇诗人岑参,岑请同去鄠县漠陂庄游赏最后以使臣宣杜甫入朝加官,杜甫力辞不就作结。
剧本反映了失意文人的隐逸思想王九思《杜甫游春》,乃有意而为根据唐朝李林甫、杨国忠专权误国和杜甫在长安做左拾遗的历史事实敷衍而成《杜甫游春》描写杜甫在唐玄宗入蜀之后的春天闲游长安城郊,目睹城郭萧条,宫室破败,不禁触景生情,痛数权相李林甫辈的罪恶后来在酒肆里典衣买醉,拒绝接受翰林学士的诏命而甘愿隐居飘零而去剧中揭露了“昏子谜做三公”的荒唐现实,骂尽了一切权奸恶吏: “空皮袋,无学问,恶心肠,忒忌恨,笑吟吟掌定三台印,慢腾腾送了千人俊 “那贼啊,心肠毒狠,偏生岔,太不仁,残害了些忠臣真是痛快淋漓!杜甫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是借杜甫之口,倾吐自己的愤懑王世贞《艺苑卮言》、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焦循《剧说》等著作皆认为剧中李林甫影射当时宰相李东阳,贾婆婆影射贾南坞(贾咏,时为大学士)6.《杜陵花》,明阙名撰《今乐考证》、《曲考》、《曲海目》、《曲录》皆著录,已佚,本事不详,疑与杜甫有关7.《浣花溪午日吟》,明许潮撰,杂剧清黄文呖《曲海总目提要》第七卷著录收入《盛明杂剧》二集取材于杜甫《饮中八仙歌》,以严武于端午日邀请诸公子游草堂敷衍剧情,故名《午日吟》8. 《饮中仙》,杂剧清黄之隽撰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写酒颠张旭与李白等聚集被封为八仙之事。
9.《四色石·同谷歌》,杂剧清曹锡黼撰曹锡黼(1726 - 1754),字诞文,号菽圃,又号旦雯,清上海人著有杂剧《桃花吟》、《四色石》流传至今《四色石》杂剧,乾隆戊寅(1758)颐情阁原刊本,未见著录郑振铎收入《清人杂剧初集》此剧系仿徐渭《四声猿》而作,包括四剧,其四为《同谷歌》,正名《寓同谷老杜兴歌》写杜甫因疏救房琯见放,西人秦州,寓居同谷赋《七歌》事四剧大抵平铺直叙,不甚适合演出10.《诗中圣》,传奇清夏秉衡撰夏秉衡( 1726 -?)字平千,号谷香子清华亭人著有传奇三种: 《八宝箱》、《诗中圣》、《双翠园》,合称《秋水堂三种》《诗中圣》传奇, 《今乐考证》著录,为《秋水堂三种》之一凡二卷三十二出,首载夏氏自序据夏氏《诗中圣自序》,知此剧乃其乾隆三十九年(1774)寓居吴门秋水堂时所作此剧现存,但相当罕见,有乾隆甲午( 1774)秋水堂刊本,署“秋水堂诗中圣传奇”剧情主要写杜甫忧国忧民及与李白等人的深厚友谊,从杜甫家居闻李白被召为翰林学士开始,中述杜甫与房琯、严武的交往,寓居同谷的穷困等,最后以杜甫与李白一同饮酒赠诗作结11.《杜陵春》,传奇清宋明珂撰宋明珂,字梅生,一字梧桓,号澹思。
清奉新人 《杜陵春》传奇, 《今乐考证》著录,其它戏剧书录未见记载已佚,本事不详,疑与杜甫有关12. 《寿甫》,杂剧清张声玠撰张声玠( 1803 - 1848),字奉兹,一字玉夫,号润卿,别号蘅芷庄人清湘潭人《寿甫》载《玉田春水轩杂剧》九种中《玉田春水轩杂剧》乃仿清石蕴玉《花间九奏》体例,以九事合为一本,每种一套,其九即《寿甫》辑人道光间赐锦楼刊《蘅芷庄人外集》,郑振铎收人《清人杂剧二集》此剧共一折,取材于杜甫《饮中八仙歌》,剧情写杜甫死后,上帝以其生前忠爱,命列仙班,封为浣花仙叟,着他在草堂养闲而“饮中八仙”亦聚仙曹,适值浣花仙叟初度之期,八仙各具寿礼美酒,前往庆贺,饮酒大醉,邀杜甫同归醉乡结诗云:“遭逢天宝乱离年,难把生辰考旧编附会与公称一寿,烦他八个饮中仙 “瑶池西母寿诞开,祝嘏仙人八洞偕故事翻新同一例,红氍毹上好安排13.《杜甫》,秦腔党小黄编剧主要情节为:杜甫与众诗友游泰山写下《望岳》,民女娇娘惊其才追之长安娇娘父被安禄山部下逼死,为葬父娇娘曲江卖唱,与应试不第的杜甫相遇杜甫哀其不幸,却无力相助娇娘只得卖身歌坊杜甫长安十年求官,只得一八品小吏,无力养家,幼子夭亡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追随唐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
娇娘冒死相救,后不甘受辱,自毁面容,遁人道门集杜诗以寄相思杜甫寻得唐肃宗,被封为左拾遗,因作诗讥刺朝弊,被贬出京城,流离于湘水岸边玉台观,与娇娘相遇唐代宗登基,杜甫好友严武荐其任工部员外郎,杜甫欲焚诗为官,娇娘以死相劝,投身湘江杜甫终将乌纱抛人滔滔江水为增加戏剧效果和可观赏性,作者虚构了全剧以杜甫活动为主线,娇娘遭际为辅线的双线结构,使剧情摇曳生姿、变化多端杜甫的重要活动一般是在自己的线索上独立进行的,比如望岳、落魄、得官、逝子、谪官,力求历史真实,基本顺应诗人的生活轨迹,基调苍凉沉静;娇娘和杜甫两条线索相互交汇时,往往脱离了历史真实,却在艺术真实的层面获得了高度,比如卖身为伎、假认父亲、自毁容貌、遁入空门、葬身江水,都是艺术虚构,却是合情合理单就题目来看,所有的杜甫戏中有五出是与《杜甫游春》相类似的,他们之间的传承借鉴关系应当是非常明显的金院本《杜甫游春》的滥觞作用是不容抹杀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元杂剧之渊源》中,提到有三十二种元杂剧渊源于宋金杂剧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更是认为金院本与元杂剧是一回事,“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而二之金院本中《调风月》、 《庄周梦》、《蝴蝶梦》、《瑶池会》、 《张生煮海》、《王安石》、《鸳鸯简》、《白牡丹》、《打球会》、《杜甫游春》、 《武则天》、 《刘盼儿》、《唐三藏》等剧目保留在元杂剧中。
这说明,所谓‘院本、杂剧,其实一也’,这些作品中有的可能是金代的作品而在元代称为‘杂剧’,即在金为院本,在元为杂剧;有的可能是元杂剧作家在创作上以金院本为蓝本加以借鉴和继承元代有关杜甫的有杂剧三部,前两部皆源自金院本《杜甫游春》,第三部在内容题材方面有所扩展,对后世也有着启迪意义明沈采、王九思之剧,略无新意,开创不多,由此可窥金院本《杜甫游春》之大致内容只是沈采之剧演绎铺陈出黄四娘,王九思之剧中杜甫辞官不就两点又为当代秦腔《杜甫》所吸收清代杜甫戏题材内容上又有所扩展,《同谷七歌》又进入剧家视线,其它几剧多未出《饮中八仙歌》窠臼,且都是案头之作,不太适合舞台演出,表达了文人们的心愿而已陕西戏曲研究院推出的大型古装戏《杜甫》 (秦腔)内容丰富,场面宏大,人物繁多,演绎了杜甫从青年到老年的主要事迹,杜甫形象较为成功只是为增加戏剧效果虚构了“娇娘”的形象,殊为不类后世对杜甫(诗)的接受与传播的形式纷繁多样,几乎渗透到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书法、绘画、酒令、小说等等不一而足以戏曲的形式表现杜甫、传播杜诗是金人的首创,开创之功不可磨灭,是金代在杜诗学方面的另一重大贡献(另一大贡献是金人元好问首先提出“杜诗学”的概念)。
下面就现存的杜甫戏进行简略分析,分析一下历代剧作家对杜甫(诗)取舍及其兴趣所在首先,就内容题材来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