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观点的角色意识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32KB
约5页
文档ID:312923589
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观点的角色意识_第1页
1/5

    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观点的角色意识    王 静(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摘 要]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典论·论文》具有巨大的理论贡献,作者曹丕邺下文人集团首领和曹魏领导者的身份却是他创作的原因所在[Keys] 曹丕;《典论·论文》;角色意识曹丕(公元187—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典论》是曹丕一部重要的政治、学术著作其写作时间在曹丕当太子以后不久,大概在建安二十二年至他即王位的延康元年之间(公元217—220年)《典论·论文》的产生和其文学创作实践、思想、政治背景紧密相关,可谓是曹丕角色意识的集中体现角色意识,是指特定的社会境遇、理想人格、趋同心理、文化认同等因素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形成的种种规范和原则一、作为文坛首领的角色意识曹丕自幼博文强识,下笔成章,《三国志·魏书》称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作为以三曹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首领,他亲自致力于创作实践,探索文学规律曹丕认识到,欲提倡文学,重视文学的价值和社会功能,文坛出现的不良习气不能不引起重视《典论·论文》中,曹丕开篇名义地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人相轻”毛病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过去就有,东汉时期的辞赋家、章帝时的兰台令史傅毅与明帝时的典校秘书班固曾在一块共典校书,曹丕认为两人水平相差无几,“仲伯之间”,但班固却看不起傅毅,并于其弟班超背后议论:傅毅会写文章,但下笔啰啰嗦嗦,冗长散漫、不能休止。

对此,曹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明确指出,一般的人善于看见自己的长处,但是文章并非是一种体裁,很少有人把各类体裁的文章都能写得好不言而喻,这是说班固看不起傅毅,但班固未必是“全才”,也很难把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写得漂亮曹丕说:“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道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一般人只能看见自己的长处,并以自己的长处轻视别人的短处,显然,这是看不见自己的短处而苛求别人,缺乏自知之明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曹丕用了“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家有破扫帚,还把它当成价值千金的宝贝,比喻十分恰当接着,曹丕评价了当时文坛上存在的这种现象,评价了“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和艺术特点王粲擅长辞赋,而徐干的辞赋常常有齐俗文体舒缓之缺点,尽管如此,徐干也是王粲的对手,他俩彼此匹敌,旗鼓相当王粲《初征》、《登楼》、《槐赋》、《征思》这四篇辞赋固然不错,但是,徐干的《玄猿》、《漏卮》、《圆扇》、《桔赋》这四篇也堪称佳作,就是东汉时善辞赋的张衡、蔡邕也超不过至于他俩其它文章就不能和这些文章相比了曹丕论证了“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从而说明人各有长处和短处,是不应该相轻的对于陈琳、阮瑀二人所写的四种文体“章表书记”,曹丕是赞赏的,称之是卓异出众。

至于应玚和刘桢,曹丕认为前者的文章是平和而不雄壮,后者是雄壮而不精密孔融呢,曹丕评论说才情气质高妙,但不能树立自己的主张,文辞固然美好,却短于说理,文章里往往夹杂着嘲谑的话,他的文章好的方面同杨雄和班固相匹敌然后,曹丕清楚地表明克服“文人相轻”的办法,[来自www.Lw5U.coM]就是“君子审己度人”,君子审视明察自己再来度量、品评别人,才能避免相轻的毛病曹丕的大胆评议,在文坛引起巨大的震动,这样的作家论是前人没写过的,这种气势和勇气,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恰是他作为邺下文人集团首领的角色意识所致从《典论》的名字也可见,“典”,有“常”和“法”的意思,“典论”就是讨论各种事物的法则《典论·论文》就是天下文人创作的规范,曹丕的创作初衷莫过于此二、作为政治家的角色意识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按照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学说,立言是居于末位的,但这里,曹丕把它提高到了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有作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可以使作者名声传之无穷。

曹丕为了维护曹氏政权,必须大力抬高读书人的地位,为他将来的即位储备实力,这是作为政治家角色意识的需要接着,曹丕追溯历史,昔日文王被纣王囚在羑里而推演易象作卦,使其《易》流传后世,周公旦辅佐成王,地位可谓显耀,但不忘著述,做《周礼》六篇而遗功百代,他们不因为穷困就不著作,不因为安乐而改变著作意图,古人“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重要原因在于“贱尺璧而重寸阴”,发愤著述曹丕顺及指出当时文人不发奋致力的弱点:贫贱则害怕饥寒,富贵则放纵于逸乐,“虽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可悲可叹!日月流逝,人必衰老,不发奋著述,碌碌无为,必将与万物一齐迁移腐化,消灭死亡,每个文人志士应该为此而痛心疾首曹丕“文章经国千载功”的激论,极力促使天下的读书人都专注于文章创作,在政事上减少精力,可谓是苦口婆心,这是曹丕政治家的角色在发挥作用在当时,文人士子建功立业之心可[来自wwW.lw5U.coM]谓激情澎湃,如曹植所做《与杨德祖书》:“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戳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这番话,真诚的表达了要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愿望,这也是建安时期乱世文人的普遍心态。

曹丕着力强调文学的价值,是为了保持曹魏统治政治稳定角色意识的引导,是为了消解士人建功立业的抱负使然三、结语不难看出,曹丕《典论·论文》“审己度人免相轻,文章经国千载功”的背后,是他作为文人首领和政治家角色意识的产物Reference:[1]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C].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作者简介:王静,女,河南开封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