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学如何存在-韦勒克决定性结构解析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68KB
约5页
文档ID:312911687
文学如何存在-韦勒克决定性结构解析_第1页
1/5

    文学如何存在韦勒克“决定性结构”解析    廖礼慧 莫 惠(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Reference:韦勒克在对“文学作品如何存在”这一元问题进行讨论之前,成功规避了陷入客观主义或主观主义泥淖的风险,他试图兼顾这两个方面,但明显对文学作品确定性一面尤为侧重文学固然有许多不确定的、框架性的因素,固然在其实现过程中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是文学本身的存在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它必然由某些特定的标准结构而成,韦勒克称之为“决定性的结构”( structure of termination)我们总是抓住客体中某些‘决定性的结构’,这就是我们认知一个客体的行动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创造或者主观的区分,而是认知现实加给我们的某些标准的一个行动……正如认知任何事物那样,某种‘决定性的结构’仍是存在的Keys:韦勒克;决定性的结构;文学作品框架性I106 :A:1673 -2111(2012)08 -0141 -02那么,什么是“决定性的结构”呢?韦勒克并没有给出直接的定义,但在字里行间已经显现其真义,他提到:“真正的诗必然是由一些标准组成的一种结构,它只能在其许多读者的实际经验中部分地获得实现。

理解这一概念需要解释两点首先,文学作品是一种结构结构”一词在“内部研究”部分屡见不鲜,韦勒克在引言中已有详叙韦勒克之所以要用结构这个概念来观照文学作品旨在纠正“内容与形式”这一传统二分法的不合理,因为这种分法把文学作品硬生分为两部分:粗糙的内容加上附加于其上的纯粹的外在形式,然而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可以完全属于内容或形式的取而代之的是“材料与结构”的关系,他指出:“如果把所有一切与美学没有什么关系的因素称为‘材料’,而把一切需要美学效果的因素称为‘结构’,可能要好一些这决不是给旧的一对概念即内容与形式重新命名,而是恰当地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边界线‘材料’既包括了原先认为是内容的部分也包括了原先认为是形式的一部分‘结构’这一概念也同样包括了原先的内容和形式中依审美目的组织起来的部分因此,“艺术作品就被看成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为了达到进一步区分,韦勒克在《二十世纪文学批评中形式和结构的概念》一文中专门梳理了形式与结构的区别,并提出了结构概念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他认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样一个与亚里士多德一般古老的观点一直存在于西方文论的发展过程中,真正的改观出现在布拉格语言学派时期,被称为早期结构主义的布拉格学派受到当时的“格式塔”理论和现象学理论的启发,认为“‘结构’这一[来自WwW.lw5u.Com]术语用之于艺术作品的总体的确要更合适一些,而且在暗示外在事物方面也要方便一些。

‘形式’不能仅被当作技巧的总和来研究,它不是纯粹激发美感的,甚至也不是纯粹语言学的,因为,它投射了一个由母题、主题、人物和情节组成的‘世界’”由此可见,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一员,文学“结构”说被广泛应用于韦勒克文学结构论的建构中其次,文学作品必须由一些标准组成这种标准不是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时期指称的伦理标准、政治标准,而是“内涵的标准”,它“必须从对作品的每一个单独的经验中抽取出来,再将它们合成真正的艺术品的整体这个标准的定义隐含着“从个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论调,然而韦勒克研究的目标显然不只是一般文学,而是要推进到认知所有艺术品都具有的包括一切的某种结构关于规定文学作品的标准如何存在的问题,波兰哲学家英伽登的层级结构和索绪尔的语言学是韦勒克直接的理论来源韦勒克认为,就一部作品而言,“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包含标准的体系,而要把它看成是有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都暗含了它自己所属的组合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划分为五个层面:(1)声音的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3)意象与隐喻层面——文体中最核心的部分;(4)世界的层面——它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5)形而上性质的层面。

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含有不同标准的若干层面的体系采用了胡塞尔现象学研究方法,结合上英伽登的层级分析,在韦勒克看来是十分“明智的、稳妥的、有用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经验的客体”,它既非特定的个人或任何群体的经验事实,也非像三角形一样理想的、毫无变化的客体,人们只有通过“个人经验才能接近它,但它又不等同于任何经验”换言之,韦勒克认为通过将最初的、直观感受到的作品按以上五个层面体系的划分,可以撷取到文学作品的某种基本的本质结构,这不仅是作品的关键部分,而且这种本质结构会在历史的进化过程中不受损坏我们几乎无可否认:存在一种‘结构’的本质,这种结构的本质经历许多世纪仍旧不变一部艺术作品若无这种“结构的本质”,不能成就其永恒的经典;如果它本身不具备其能被称作“生命”的东西,亦无以成为人的文学把文学作品当作有生命的,在意义上与我们探讨某种动物或者人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但仍保留其本质一样,要把这种“结构的本质”看做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它在历史的进程中会在通过读者、批评家以及与它同时代的艺术家的头脑时发生变化一件艺术品如果保存下来,从他诞生的时刻起就获得了某种基本的本质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永恒’的,但也是历史的。

在韦勒克看来,能够认识某种结构为艺术品就意味着对其价值的一种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不是附着在结构之上,也不是散落在某个文学片段之中,绝对的僵化衡量与相对的个别剖析都是不完善的,必须用一种新的综合观点取代并使两者成为和谐体,韦勒克把这种新的评价体系称之为“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在《文学理论》第四章“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中,韦勒克明确了“透视主义”的定义:“透视主义的意思就是把诗,把其他类型的文学,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从定义上可以发现,韦勒克提出的“透视主义”是文学批评领域的一种新方法,在韦勒克看来,文学批评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文学批评标准的混乱,而造成文学批评标准混乱的缘由便是文学批评领域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盛行在英美流行的相对主义主张我们在考察文学作品价值的时候,必须设身处地地体验古代作家的内心世界并接受他们的标准,强调对作家意图的准确认识韦勒克认为,相对主义把“文学史降为一系列散乱的、不连续的残篇断简”,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实际上等于放弃了文学批评的职责而绝对主义宣称的“不变的人性”和“艺术的普遍性”标准也存在缺陷,这种教条的准则将使文学作品失去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消解了个性化批评存在的必要。

显然,文学批评不能是对文学价值随心所欲的解释或者对个人怪诞思想的颂扬,因此我们需要“从第三时代的观点”去看待一部文学作品或纵观历来对这一作品的解释,以此作为探求它的全部意义的途径,这种观点既不是来自批评家的时代,也不是原作者的时代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