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文学与道德之关系的思考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94KB
约6页
文档ID:312856165
关于文学与道德之关系的思考_第1页
1/6

    关于文学与道德之关系的思考    围南 英 郭冬勇内容Reference:从本质上说,文学绝不是反道德的,那种认为文学与道德格格不入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文学忌讳直接的道德说教,对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来说,板着面孔的道德说教都是一大败笔只有那种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将读者的心灵净化,并将读者带入更高远更纯净的道德境界的文学作品,才真正有可能成为旷世杰作Keys:文学道德 关系关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体而言,不外乎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主张文学必须与道德联系起来,应当时时刻刻充当道德的守护神,凡是与道德无关的文学作品都可弃之如敝屣另一种观点主张文学具有独立的价值,与道德之间毫无关系,要求文学守护道德是一种无理要求,只有从道德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文学自身才能繁荣发展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偏颇之处从本质上说,文学绝不是反道德的,那种认为文学与道德格格不入的观点是极其偏颇的原因何在?就在于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无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纷纭复杂的社会关系,除非他逃到原始森林里去离群索居在社会性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固然可以相互协作,相互关爱,守望相助,但也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利害冲突,也就必然避免不了相互间的争夺,欺诈,乃至杀戮。

而道德就是通过确立各种行为规范来调节人际关系,化解纷争,促进人际和谐的人类社会如果要维系下去,就一刻也离不开道德这一范畴既然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不可能天马行空,而必须以人类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那么提升人类的道德境界乃至整个精神境界,就应当是文学不可推卸的最重要责任之一当然,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与道德联系的紧密程度不一样,一般而言,诗歌、散文与道德的关系相对疏远,而小说、剧本与道德的关系更紧密一些但无论哪种文学体裁,无论它与道德的关系是亲是疏,都不可能完全与道德绝缘,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负有道德责任在人类生活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道德与非道德之间总是存在着永恒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冲突,如果文学对此视而不见,不对假丑恶以及不道德现象进行鞭挞,不对真善美以及道德行为予以讴歌,那么就是它本身的失职而且在人类生活中,不仅仅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道德与非道德之间存在永恒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冲突,而且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之间的对立冲突也无处不在比如旧道德与新道德之间,贵族道德与平民道德之间,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之间,以及甲文化道德与乙文化道德之间,甲民族道德与乙民族道德之间,都可能存在种种差异,也就必然避免不了彼此之间的冲突。

甚至同一家庭内部的夫妻、父子、母女之间,也可能存在着道德观念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冲突当持有不同道德准则的人们之间发生对立冲突时,要绝对地判断孰对孰错,孰是孰非往往并非易事但对这种无处不在的道德冲突进行描写,进行表现,并设置道德冲突的情境,引导读者进行思考,从而学会自己判断何种道德更有价值,更值得追求,也是作为人学的文学应当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人类文学史上,也确实有不少伟大作家如易卜生、托尔斯泰,等等,在其小说或剧本中表现了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阅读这些大作家的作品,能让读者的心灵在不同道德观念相互冲突的情境中学会思考,并学会判断何种道德更真诚,更高尚,更符合人的尊严,从而得到灵魂的洗礼可惜的是,在人类的文学史长河中,无论哪个地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也从来就不缺乏违反伦理道德准则,诲淫诲盗的文学作品这样作品不胜枚举,如《肉蒲团》之类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世俗化、物质化、欲望化的时代里,所谓的下半身写作甚嚣尘上,违反人类基本伦理道德准则,诲淫诲盗的文学作品就更是多如牛毛了在一些所谓的现代派、后现代派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以新潮流派自诩的小说、剧本中,充斥着对于种种丑恶、龌龊、堕落、凶残事物的刻意的、赤裸裸的描写,作品中的人物对自己反道德、反伦理、无耻堕落的行为非但丝毫不加掩饰,反而津津乐道,沾沾自喜,仿佛无上光荣似的,而作者对那些丑恶、龌龊、堕落、凶残事物的欣赏与迷恋之情往往发自内心而溢于言表。

读者固然无法从此类作品中获得任何道德上的愉悦与启迪,想要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也同样是缘木求鱼此类作品的唯一价值,就[来自WW]是能满足那些趣味低下的读者低级的偷窥欲当然,由于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文化大众化的时代,趣味低下的读者在整个读者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庞大,人数越来越众多,他们的趣味真可以用“如蝇逐臭”一语来形容,因此迎合他们的低级趣味,不失为某些以下半身写作的作者一举成名的捷径,就像一脱成名是某些女影星的成名捷径一样《上海宝贝》之类作品,不就是这样炮制出来的吗?但这样的作品,除了与垃圾为伍以外,还有丝毫别的价值吗?但文学又非常忌讳直接的道德说教,板着面孔的道德说教也是文学的一大败笔可惜的是,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的许多文学作品似乎都犯了这一毛病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也许抱有良好的愿望,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沦丧现象痛心疾首,希望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在作品中进行了不厌其烦的道德说教比如明代的白话小说集《三言》就是如此本来《三言》是一部十分优秀白话小说集,其中充满了人文精神,但不知为什么,其中总是有一些游离于作品之艺术必要性之外的直接的道德说教作者的本意无非是惩恶劝善,但他自己也许觉察[来自Www.lw5u.Com]不到,这些道德说教不但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其实也难以达到提升读者道德境界的目的。

如果读者真想听道德说教,何不直接去读道德教科书,非要读文学作品不可呢?对文学作品之道德意识的强调发展到了极端,就会形成某些批评家或读者一看见文学作品里没有直接涉及道德内容就不高兴比如宋代理学家程颐曾批评杜甫的诗歌说:“且如今言能诗无如杜甫,如云:‘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此闲言语道出做甚?”其实,杜甫的这两句诗虽然是闲言语,却由衷地表达出了一种对大自然之美的爱而热爱大自然,本身就是符合道德的一个真正热爱大自然,喜欢鸢飞鱼跃,鸟语花香的人,相信他也会是一个富于爱心,道德境界高尚的人杜甫不就如此吗?是的,我们生活在这个红尘滚滚,欲望滔滔的世界里,心灵难免会沾染各种污垢而一旦污垢填塞了人们的心灵,那么他们就会置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基本道德准则于不顾,不知不觉地顺着自己原始的动物性本能向禽兽看齐,于是他们之间的相互欺诈、争夺、杀戮也就不可避免了,事实不就是如此吗?因此需要有一股清泉来荡涤人们心灵中的污垢,使之尽量恢复纯净,也需要有一缕阳光来照彻人们心灵中的黑暗角落,让他们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眼前那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小利以外,其实还有更多更纯净更美好也更值得追求的东西,比如春花秋月,比如人间真爱,等等。

而文学无疑就是荡涤人类心灵之污垢的一股清泉,也无疑是照彻人类心灵之黑暗的一缕阳光但文学不能通过道德说教,而只能通过艺术化的形象,通过对假丑恶以及不道德行径的鞭挞,通过对真善美以及道德行为的讴歌,来荡涤人类心灵的污垢,将其净化,并将读者带入更高远更纯洁的精神境界在人类文学史中,确有不少此类的作品,如《离骚》、《红楼梦》、《忏悔录》、《安娜·卡列尼娜》等等只有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毫无疑问,此类作品只有人生境界和艺术修养都达到极高境界的作家才有可能创造出来,普通的文学作者虽心向往之,却只能高山仰止可惜的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虽然产生过无数作家,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要么是人生境界不高,要么是艺术修养欠缺,或者人生境界和艺术修养两者均平庸无奇如果他们还能坚守良知底线,不为了个人的私利去炮制那种诲淫诲盗的作品,就已经值得赞许了,指望他们创作出旷世杰作恐怕就太强人所难了而人生境界和艺术修养都达到极高境界的作家却寥寥可数,所以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虽然浩如烟海,但其中真正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道德价值,因而能成为传世经典的,不过是凤毛麟角而已南英,云南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助教,从事文学理论研究。

郭冬勇,云南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助教,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