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情功利化及其社会基础-基于辽宁东村的调查与思考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44KB
约13页
文档ID:312687959
人情功利化及其社会基础-基于辽宁东村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1/13

    人情功利化及其社会基础基于辽宁东村的调查与思考    何绍辉(湖南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3)[Reference]本文基于辽宁东村人情往来的实地调查,论述了当前农村人情功利化的现状,分析了人情功利化背景下农民的人情往来策略与技术,探讨了农村人情功利化之村庄社会基础,并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文章认为,治理人情功利化以及形成积极健康的农村人情文化需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倡导一种健康文明、新型现代的人情风俗观念;理性看待红白喜事、人情往来,提倡“大事小办小事不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节俭之风;大力整治不正之风,发扬乡村干部、社区精英的带头作用[Keys]人情功利化;村庄社会基础;农村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总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建立,离不开乡风文明的实现,少不了农村文化的和谐发展良好的农村风貌、风俗和法制、治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拟以辽宁东村农村人情往来为切口,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乡风文明”建设、如何推进农村文化加快发展与健康发展等问题做些微观探讨。

东村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隶属F市工业重镇S镇,村部位于镇政府东侧,离镇区不到4里全村500多户,2000多口人,9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3000多亩村民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村内有大型煤矿2个,村民主要以下煤洞作业为业,人均月入2-3000元,极少有村民外出务工村民主要是满族,占2/3强,其次是汉族、回族和朝鲜族等村里几乎家家有,且大部分家庭有,全村有30余辆私家车,其中有2台车的家庭有5户全村姓氏分布中,较大的有梁、蔡、潘、张等东村村民非常重视教育,近年来相继有人考上清华、大连理工等重点大学,全村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在20人次左右,考上各类大学10余人次一、人情功利化:农村人情之怪现状我们到辽宁东村调查,深感于当地人情的功利化,人情功利化是我们理解东村乃至当下中国农村人情往来的Keys令我们不解的是:为何村民呼喊着人情负担无法承受,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参与到循环往复、无休无止的人情往来之中?到底是什么机制促使着人们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这样的行为?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做一探讨 总的来说,当前东村人情往来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人情周期短所谓人情周期,主要指的是办一次事(指红白喜事之类)所收礼金可供以后回礼(赶礼,也就是赶人情之意,东村人习惯称为赶礼)的期限。

我们调查得知,以前村里的人情周期一般是8到10年,现在不同了村民普遍认为:“哪家3年不办事,那就完了,赶礼都得赶穷”比如四组的张DY家,去年儿子结婚时礼金收了2万多元,今年就已经赶出去5000多元了,还有大半年没开始就赶出了办事所收礼金的1/4,如此赶礼下去,“顶多三年就赶平了”3年一个周期,意味着谁家三年内不办事,谁家就可能因为赶礼而在经济上“吃大亏”正因人情周期如此短,所以村民只好竞相办事,但办事怎得有个说话、有个由头于是,不断“开发”人情项目、“变相增加”人情往来就势所必然第二,人情项目多村民普遍反映,在2000年前,村民一般只办结婚、丧事和建房等 “大事”然而,最近几年来,除了结婚、丧事和建房照办之外,办事的项目可谓五花八门,陆陆续续增加了装修、添瓦、上大学等,尤以上大学为最比如,在我们调查期间的阴历六月初八,全村有6户人家办酒,光办升学宴就有4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如果考上大学办办事还可以接受的话,有些人家因为自家最近没事可办,或是为收回礼金之需,即使小孩考上的是专科、自考甚或只要来了“通知书”(这些通知书,基本上都是一些自考学校或者其他“非体制内”学校,村民说只要你参加高考就有)都要办一下,还有个别家庭高考还没开始就已经办了升学宴,更别说通知书没收到就办的了。

比如有户人家小孩读书不怎么好,但是却也办了升学宴收了礼,结果出去“读书”不到半年就回来了,别人问起他逢人就说“那学校不怎么好,不想去了”,其实他只是出去打工了几个月,不好干就回来了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无事可办的人家总在费劲脑汁“算计”如何收回礼金比如有一户人家,家里条件不太好,多年不办事了,为了收回礼金,于是他说自己要在城里买房,因此而办了事,但是自始至终都没见买房尽管村民都知道对方小孩没有考上大学、也知道对方并没有买房,但是“别人都说出来了,不去赶礼不行”第三,人情消费高人情消费,包括单次人情消费(也就是每次送礼数额)和年度人情消费(一年送礼总额)在东村,不论是单次人情消费还是年度人情消费都异常地高我们初步统计得知,东村普通家庭一年的毛收入大概在2-3万元然而光赶礼一年就得花5-8000元,赶礼占村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强比如河南(村里一条河将东村一分为二,村民习惯性地将河的南面称为“河南”)二组的关J家,拿2008年来说,老公下煤洞大概有2万多元,公公在村里看大门1800元,卖玉米可赚3-4000元;此外,家里公婆还卖点柴火以及猪、鸡等,一年大概也有1500元左右,全家一年大概有3万元入账。

然而,她家一年赶礼就得花上万元,占全家收入的1/3强而据我们调查,人情消费占总收入1/3甚至更多已是全村不争的社会事实近年来东村人情费用不断增高,部分原因是赶礼数额的增加,“以前是20-50元不等,最近几年来不行了,最少也得50元,一般都是100元,要是稍微处得好点的,少也要200元”,现在100元是村民之间赶礼的基数,要是低于这个数,“那就有点拿不出手了”我们从4组蔡QS儿子结婚的礼单上发现,前来上礼的770多户中,礼金在100元以下的竟然只有4户,足可见其赶礼数额之大第四,人情范围广在东村,不仅“亲家公亲家婆”要赶礼、“七大姑八大姨”也要赶礼我们通过分析农户礼单发现,普通人家办事前来赶礼的户数一般都在200户以上比如蔡GM家,2006年办事时收礼3.8万,前来赶礼的户数有300多户村民的人情面之所以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堡内通婚比较多,村民彼此之间多少都能攀得上亲戚关系,办事时你来我往的人情相对就多;比如梁DY家,父亲是前老支部书记,且梁姓是大姓;而母亲又是河南二组人,姓潘,也是大姓;村里的第三大姓张姓也能攀上亲戚,因为姑姑嫁给了张姓人因此,村里与梁DY家进行人情往来的光是“亲戚”就有200多人,占全村2000多口人的1/10强。

二是姻亲而非宗亲在村民的亲情关系中占据较强优势地位,没有很强的宗族组织或其他血缘组织来支撑彼此间的亲情关系,所以不但媳妇家里的亲戚甚至是亲戚的亲戚办事都要去赶礼,赶礼成了村民拉亲情、建关系的手段,当然也是亲情关系缺失下的某种补充二、“看着赶”:人情功利化下的应对策略村民在日常赶礼和人情往来中形成的主要原则或策略是:“看着赶”所谓“看着赶”,就是说在赶礼时考虑“要不要赶礼,赶什么样的礼,赶多少礼”等一系列问题看着赶”是村民在人情往来中所总结出来的赶礼术,也是为了应付人情泛化及功利化所采取的行动策略和技术村民常说的“看着赶”,主要是[来自wWw.Lw5u.coM]四“看”:一是看礼单赶看着礼单赶礼,就是人家赶了我多少我也赶他多少,至少不能少于这个数,要不要添礼就看平时两个人关系处的如何,关系深度怎么样所以保存好礼单成了东村人在人情往来上的一项必备任务因为要赶和来赶的户数太多,谁都不可能不看礼单就把别人来赶礼的数字牢记于心也因此,我们每到一户人家,要他给我们出示礼单时,九成以上的村民立马就能找得到二是看对象赶看着对象赶礼,主要是看对方是自己的亲属,还是哥们、朋友,甚或只是一般的邻居关系,此差序格局原则是赶礼所必须考虑的。

如果对方是自己的亲戚,家庭条件不太好,即使人家上次赶得少,自己也不能太掉格,该赶多少还得赶多少比如四组的蔡GM建房,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堂叔的儿子结婚时虽然自己只赶了100元,但今年自己建房办事时,叔叔看他家困难,却赶了500元,我们问这是否意味着蔡GM以后是否也必须赶500元时,他叔叔说:“那没必要,他家条件不太好,照顾照顾吗?”三是看办事赶看着办事赶礼,既要看对方办的是什么事情,是大事(婚丧嫁娶),还是小事(添砖加瓦、上大学),是大事就必须去赶除了看办事的类型外,还看对方办事的频率,如果办事太多,小事就不去或者少赶礼另外,自己办事的多少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自己近期有事可办,那可能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去,而且礼还不能太轻比如五组的邓X,以前在外打工,很少去赶别人家的礼2000年回到村里以后,赶礼多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关系特别好的,堡内一般人家的礼都没去赶,因为“我家那时没什么事情办,有的人家搞装修之类的事情我就不去了”而从2007年开始,她就有意识地多赶了一些人家的礼,而且礼金数额也有所提高,“以前都是50元,现在都是100元,因为我儿子要高考,我马上可以办事,所以就多赶了一些人家,礼金也高了点”。

我们从她儿子今年六月初八考大学办事的礼单来看,多半人家都是在100元以上,她说自己家还是小户,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她家礼单上也有237户,收礼3万多元四是看经济实力赶看着经济实力赶礼,既要看自己的经济实力赶礼,也要看对方的经济实力赶礼礼赶多了,不但自己可能“赶不起”,对方也可能“受不起”村民说:“礼大压死人”因为“礼是要还的”、“别人上多少礼,你下次就要还多少礼”,所以礼金太高了不好,会让经济条件差的一方感觉有压力,“礼大压死人”就是这样成立的二道沟(东村的一个自然村)一位妇女说:“我都不愿意别人赶大了礼,包括自己的姊妹,因为礼是要还的,别人赶多少,你最少得还多少,而且还礼是没有选择的,别人办事你立马就得还”正如俗语云:人情大于债有村民说:“宁愿我借他钱也不愿他赶多了礼,借钱的话自己没钱可以晚点还,而礼就不行,是必须及时还的,别人办事你就必须还”因此,村民赶礼时,特别是亲戚和朋友之间赶礼时,就必须考虑到“礼大压死人”这点否则,即使你的礼再大,别人也可能不“感恩”,反而觉得是个负担,会认为你不懂人情世故三、村庄社会基础:人情功利化何以可能?问题是,既然人情负担如此之重,甚至如村民普遍反映:“不赶礼还好,一赶礼就完了”,“日子都被赶礼搞得没法过了”,那么,村民为何还要纷纷去赶礼呢?其中的机制和动力何在?之所以村民不得不去赶礼,不得不去踏这明知是“浑水”的人情往来这踏“浑水”,不得不纷纷地投入到人情竞争中,这其中有着不为人知的村民为人处世、人情往来的独特逻辑,以及滋生人情功利化的村庄社会基础。

首先,人情往来是体现“堡”(村民常用语,是一个地理概念,可以是集中的几户,也可以是一个小组或自然村,还可以是一个集镇)或村庄成员权和体现“我们感(小圈子)”的重要渠道正是通过平日里的人情往来,使村庄内的每个人意识到谁与谁是亲戚关系,谁家与谁家关系相对较近、较好,使村庄内的每个人意识到自己所同属一个堡或村的人是哪些,意识到堡或村庄的边界在哪里?正是这样,所以村民在访谈中普遍认为:“一个堡内的人办事,礼再重你能不去吗,不去岂不是得罪人,死门子了吗?”得罪人、死门子,那是可怕的事情,如果你不去别人那里赶礼,别人以为自己做错什么了,就寻思你为什么不来呢?如果你不去赶礼的人家多了,你慢慢地就会被孤立化、边缘化,就可能真的导致死门子的出现,因为只有死门子的人才不去赶礼这样的人昔日里又何以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村民进行日常往来呢?于是,一个堡内的人办事必须得去,村庄里关系处得好的人办事更得去,在每次的赶礼上,除了体现堡或村庄成员权之外,同时还可以使村庄内的每个人意识到大伙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合作单位,是“我们”群体的成员如果别人家办事你不去赶礼,意味着你和别人断绝了往来、断绝了关系,那么你家有什么事情别人也不会来帮你。

所以有村民无奈说:“不去不行,平时生产生活还好,要是家里死了人咋办?你不去和别人往来,死了人别人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