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锣鼓调查与研究 姚欣欣临猗古称郇阳,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于1954年由原临、猗氏两县合并而成锣鼓音乐在临猗乡村广为流传,丰富了临猗人民的精神世界临猗锣鼓分为婚丧锣鼓、节庆日锣鼓、威风锣鼓,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一、乐器与乐队临猗锣鼓使用的乐器有鼓类、锣类、铙钹类,鼓可分为特大鼓、大鼓、中鼓、小鼓特大鼓在演奏中只打拍子,大鼓打拍子中的所有节奏锣类与铙钹类都是金属体鸣乐器,锣分为锣体、锣绳、锣槌,由锣槌敲击发声铙与钹是两种乐器,形制相似,钹的碗顶比铙的碗顶大锣鼓乐队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十人左右,多则几百人丧葬锣鼓[来自www.Lw5U.com]一般使用人数在20人左右,威风锣鼓人数一般在50-200人之间在临猗少数地区,锣鼓运用于婚庆仪式上,婚庆仪式的锣鼓人数大约在20-100人之间二、表演形式临猗锣鼓的表演形式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传统表演形式和后期发展表演形式传统表演形式分为“站堂”和“行路”站堂”就是锣鼓班的乐手们站在固定场所演奏,“行路”[来自wWw.lw5u.coM]就是边走边演在后期发展的锣鼓队中主要以演为主,如在北景乡石家庄村的锣鼓队在表演过程中加有舞蹈、队形变换等,具有一定的视觉美。
而在传统的锣鼓表演中则没有不论哪种类型的锣鼓队,在节庆日中,都在人们各样的仪式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三、曲牌和记谱法临猗锣鼓传统曲目得以传承是以民间艺人口传心授来完成的笔者收集的乐谱有临猗县东张镇街西村的《庆丰收》、北景乡石家庄村的《小秦王乱点兵》,王申村的《威风锣鼓》,以及1988年荆随定等人所收集整理当时临猗部分村庄的锣鼓谱等由于各个乡村的方言不同,每个村都有自己的锣鼓记谱符号,如:工、冬、衣、仓、且、都、隆、瓜、打、平、叉、七符号谱有:x、O、—、/、☉它们的奏法如下:四、音乐形态临猗锣鼓的音乐形态包括:基本结构、曲式结构、基本节奏及音乐发展手法1.基本结构一字节、三字节、五字节、七字节、九字节、十一字节、十五字节等,如:一字节:《战鼓》X X▕ 0 X X ▏第一小节为一字节;三字节:《风搅雪》X / X ▏0 0 ▏《风搅雪》,第一小节为三字节;五字节:《庆丰收》 ▏▏∶ 0X 衣0 X ∶▏▏;七字节:《庆丰收》 00 00 衣0 X∶▏▏2.曲式结构基本曲式结构是:“序——头——身——尾”四部分,在一些较短的曲牌中则体现不出来如牛杜西关村的《闪鞭》、街西村的《龙虎斗》等曲牌都是由基本字节重复或循环组成。
如新庄村的《战鼓》就具有典型的基本曲式结构特征3.基本节拍节拍为:1/4,2/2,3/4,4/4,特殊节拍有:散板、3/8、6/84.循环法、重复、对比变奏加花是指在时值不变的情况下对一、三、五、七字节的基础上将其进行节奏改变,变为二、四、六、八字节,在大多数锣鼓谱当中运用扩展,是把少数字节发展为多数字节,在各个乡镇锣鼓的运用中较多对比,即锣和钹的对比如:X/ X ▏X/ X▏ XX /X ▏X/ X▏OO O ▏OO O ▏OO /O ▏/O O‖上句为铙钹、下句为锣,明显的音色对比,使锣鼓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五、社会功能与传承发展临猗锣鼓的社会功能有信号传达功能、娱乐功能信号传达功能:因锣鼓整个敲起来有气势、音响大,所以无论店面开张、结婚、丧事都会敲起锣鼓,整个村的人民围声而至,近前观看,达到信号传达的效果娱乐功能:锣鼓音乐,不言而喻自然有娱乐的功能,在旧时人们生活单调,每当敲起锣鼓,就会使人眼前一亮,人们聚到一起,宣泄平日的苦闷,并能将平日里工作的人们转移注意力,精神放松来欣赏,在锣鼓的响声中,人们一起聊天,彼此增进感情,打破沉闷的气氛如今古老的临猗锣鼓面临新的危机,许多珍贵的传统形式和曲牌濒临失传,锣鼓队员大多年龄偏大,传承维艰。
作为音乐学专业学生,我们对家乡的传统音乐进行搜集、整理与传承研究,就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Reference:[1] 临猗县文化志编写组.临猗文化志[ M ] .临猗:临猗县文化局,1990.[2] 荆随定,王斌,赵保义.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临猗县资料本[Z].临猗县文化馆内部资料,1987.[3] 杨永兵.晋南丧葬锣鼓考述[J].天津音乐学院报,2007,2.[4] 褚历.西安鼓乐中锣鼓乐的曲式结构[J].中国音乐学,2000,2.(运城学院音乐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