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火》的美学分析 ■石竹青(大连民族学院,辽宁大连116600)[Reference] 影片《枪火》在以三段枪战做主轴而完成的保护战中,群像展示了五位主角从各有尊严到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的心路历程影片动静相宜的视觉美感、冷厉的气氛营造、细节的处理、适时留白的叙事、返璞归真的技巧运用均显现出有意味的形式美感,有机配搭故事线索,使影片独具韵味[Keys] 意味;形式;美感《枪火》是[来自wWW.lw5u.coM]小成本的经济之作,获得第1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第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奖,是导演杜琪峰最具风格化的一部作品《枪火》叙事简练,气氛却紧凑机诡影片在一个简约封闭的叙述系统内,展示五个主要人物——阿鬼(黄秋生饰)、阿来(吴镇宇饰)、阿信(吕颂贤饰)、阿麦(张耀扬饰)、阿肥(林雪饰)复杂的内心活动以及保护“文哥”过程中谨慎从容的行事风格与群体配合一、动静相宜,空纳万境《枪火》中的三场枪战历来为影人称道以往影片中枪战场面的动势与血腥暴力被杜琪峰降至零点,而采取近乎静态的、平和内敛的影像风格,反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观者的视知觉神经枪战场面被置放于蓄势待发的节点上,硬打硬拼的莽撞与个人英雄主义被巧妙地置换为动静相宜的整体的有机配合,每一场枪战的场面都以区别以往的简洁而漂亮的效果震撼视听。
其中荃湾商场枪战场面最为人津津乐道4分34秒,85个镜头,平均3.2秒就要切换一次镜头如此快切,非但没有造成可能会出现的混乱感,反而令影像更具“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的视听美感荃湾商场作为主场景,细部空间选择与营造极富美学意味人物动作的内部处理与人物外部的空间处理形成互补效应,人物动作幅度一般不大,除了必要的走位以及小范围的方位变动之外,更多空间让位于人物外部相对空旷的楼层空间,从而形成有意味的画面构图与对比效果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所说:“空寂中生气流行,鸢飞鱼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细部场景的选择,尤其是“滚梯”作为本场枪战场面内的主要道具,更见出导演巧妙的匠心选择“滚梯”,其实是选择了它的运动性;而选择楼层平地,则是选择了它的静态感一动一静形成明显对比滚梯场景中的人物基本呈静态,即便有少量动作,幅度也很小,与滚动的电梯形成明显静动对比,画面切换速度适中而楼层平地一场戏中,画面切换速度非常快,与场景的静态感形成明显的反衬,无形中加大了剧情的紧张强度动与静两种状态的均势把持,使本场戏静动交错,互为衬体,妙趣横生二、蓝色情调,冷厉绵藏杜琪峰偏爱“蓝色情调”。
片中五个主要人物,清一色的冷色调——藏蓝西服,并配有蓝色的衬衣强节奏感的乐声如影随形,清晰的枪声声声入耳,而人物的语言却只有阿鬼喊同伴“阿肥”两个字除了这两个字,人物皆以缄默应对紧张局势,充分将布莱松所说的“有声电影主要是发明了沉默”发挥到了极致导演极力以处变不惊的冷感来处理影像,人物刻画多中近景与特定,着力突出人物面目表情,同时不失时机地切人全景,显示整体凝重效果,使暗藏着的杀机倍添凛栗的冷感阿鬼等人击毙推车人的过程用了26个镜头从4个全景切换开始,把僵持场面推到了一触即发的临界状态推车人随身听中传出的轻松音乐,非但未缓和紧张的气氛,反而加重了火药味以金属映照人物的老套手法,将对峙中的警觉空气张扬到了极点但导演并未让枪战马上发生,而是巧妙地用9个镜头透视双方的表情及站位,延宕这种冷感迫人的气息推车人的中枪过程被分解并从空间上拉长,先闻枪声,再表现他的反应及倒地的过程,中间加入另外两名同伙被击毙的5个镜头,烘托出了迅雷不及掩耳的森冷强度而五个人物之间的密切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的任务及位置安排,又让冷峻中透出隐隐的和谐与温暖经由充满美感的静态摄影与瞬间切换的画面,营造出个体的沉着与团队默契的集体智慧。
三、细节累积,构设人物群像与其说《枪火》是在讲五位主角针对“文哥”的一场保护战,倒不如说是在运用细节的形式累积讲述五位主角由陌生到熟悉进而义重情浓的故事细节1,阿肥的出场人物的出场方式最见导演与编剧的艺术功力美国著名的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在谈到人物背景故事写法时提出,“关于背景故事,要记住的重要几点就是:(1)人人都有过去;(2)其中大半都很无趣留住有趣的部分,别在其余部分上多费笔墨②《枪火》在片名出现之前的序幕中,用了4分钟就完成了片中五个主要角色的前史性介绍,笔墨可谓简省之极阿肥:在4分钟的序幕中,林雪饰演的阿肥是导演的眼睛跳舞机前,他大跳舞蹈,一身大汗之后,他离开游戏场所,边走边完成他的旁白:“一天是社团的人,一辈子都会是……只要是社团需要你,就都不可以拒绝……”在阿肥旁白的同时,其他几个重要角色一一出场阿鬼:正为人专心理发的师傅;阿麦:正为人打开车门并忍辱收了小费的侍应生;阿来:小酒店的老板,正被警察盘查;阿信:阿来的小弟四分钟,五个小人物,用笔极为简省如果不多加留意,很容易就会遗漏掉其中的一两个他们是为生计奔波之人,处于社会中下层,彼此并不熟络,但各有尊严细节2,阿肥的花生“文哥”公司一场戏中,阿肥的花生是其中最重要的细节。
阿肥第一个到,坐在座位上吃花生,满桌子都是花生壳儿阿信的自我介绍对阿肥吃花生的动作根本没有构成影响,而随后到来的阿鬼却不同,阿肥不仅停下吃花生的动作,而且站起身很恭谨地喊了“鬼哥”阿麦与阿来的到来,甚至于“文哥”的弟弟出现,阿肥一直都在吃那些吃不完的花生由此可见,“鬼哥”在阿肥心目中的地位,五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阿肥以及他的花生被巧妙地道出细节3,阿来的眼神熟悉《枪火》,一定会记住第一场枪战中阿来的眼神25分钟,第一场枪战,发生在狭窄的巷道中,发生在五个人还没有真正了解的时候然而,鬼哥的指挥还是让一切井然有序鬼哥让阿来发动引擎,阿来对鬼哥的指挥报以不愿接受的眼神,恰恰是这一个眼神,为两人之间出现的后续情节做了最有力的铺垫细节4,阿信的香烟38分钟,第二场枪战前,阿来为鬼哥点燃了阿信给的香烟香烟如花火样燃烧,五个人因此而充满笑意一支香烟,因为一个小机关而完成了让五个主角慢慢接近的过程,正可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③,同时也为影片最重要的第二场枪战中五个主角的默契配合打下了基础细节5,踢纸球第二次枪战与最后一次枪战之间,影片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细节累积这是一个由五个人共同参与的踢纸球的消遣游戏。
在公司等“文哥”时,在狭窄的走廊上,五个人用一个小纸球实现了一次五个人的传递配合当鬼哥与阿来都加入进来的时候,踢纸球的情节演化为五个人从心智角力到心智相合的状态应该说,细节累积至此,五个主要角色已经从影片开始时单打独斗的个体渐而形成水乳交融的集体了这些细节的累积,除了为第三次枪战进行水到渠成的铺垫之外,更是为了结尾做充分的准备《枪火》的结尾,违背大哥指示放走兄弟的鬼哥,一改整出戏中煞星般的冷面,在放走阿信之后,在车中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这一瞬间的笑意将影片的冷调弥漫上了一层浓浓暖意,黑道的兄弟情义被这张瞬间的可爱笑脸道破天机四、叙事留白,延宕空间《枪火》叙事干净利落,凝练有力剪接点的取舍为空间的留白提供了可能1.阿来的愤怒第一场枪战,阿鬼让阿来不要再追对手,阿来不听,结果回来时阿鬼已带着文哥等人离开阿来非常愤怒,搭计程车回文哥住所小巷,固定镜头——中景,阿来愤怒的表情,(迎镜)走到计程车边公路,固定镜头——全景,计程车(迎镜)驶来阿来下车文哥家中,固定镜头——小全,阿来走到餐桌边,阿肥、阿麦、阿信正在吃饭阿信:来哥阿来:阿鬼呢?阿信:在花园阿来、阿信、阿肥、阿麦分别走出花园,固定镜头——近景,阿来走过来打阿鬼。
四个镜头完成了阿来和阿鬼之间的较量,阿来回到文哥家的时间与空间被有效地节省了,恰好与阿来急切地想见到阿鬼以抒解心中的郁闷相一致也与观众想尽快看到两个人的状态相一致,这种简省有效地实现了角色与观众心理空间上的期待,节奏感被受众有效地体认四个固定镜头的连续使用,客观上起到了静观其变的效果2.阿信的选择文哥欲杀阿信阿麦三次举枪却都最终放下,为不给其他四个兄弟带来麻烦,阿信选择了面对现实,不再逃避特写,阿[来自wWw.lW5u.Com]麦持枪瞄准阿信近景,阿信背镜而走近景,阿麦持枪,放下枪阿麦:阿信近景,阿信回头看到阿麦已经放下的枪[阿麦画外音]你走了,阿鬼就完了小全,二人面对面阿麦背镜:来哥保你,南哥会找他我和肥哥也不会好过近景,阿麦:你一个人,我们四个举起枪)近景,阿信近景一中景,阿麦持枪,放下,再持枪,再放下,退回倚在车旁近景,阿信下了决心,迎镜走,出画中近景,阿鬼入画,打开车门,坐在车内阿信出画与阿鬼入画相接,近景与中近景相接,可以看出剪辑的精雕细琢,简笔带过阿信回来面对现实的情节,既是从人物到人物的转场,又是从地点到地点的转场,一举两得,巧妙之处可见一斑五、无用之用,无巧之巧《枪火》的智慧,还体现一些技巧的运用上,看似朴拙,却透出“无用之用,无巧之巧”的杜氏风格。
1.分割画面影片恰当地运用了分割画面,使多幅不同影像同处于一个镜头之中,令艺术效果呈现出多空间的美感阿肥调试枪支的画面组构,尤其值得称道右面是阿肥的近景,左面是横向分成的三个拆装枪支的画面,左右均衡的布局机巧而灵动,使影片更显凝练2.转场转场也是旧招新用,将默片时代流行的“划变”技巧搬上银幕,运用滑移镜头进行画面的交替性转场这种老式手法,因其简单没有太多技巧性而多年乏人问津但杜琪峰在《枪火》中的再次使用朴素的“划变”技巧,不想却把旧招变成了冷门,收效颇佳分割画面的活泼感与动态感、“划变”技巧对画面运动轨迹的刻意点拨,正与《枪火》静态、冷感的气氛渲染相宜快切镜头的大量运用又与这种老式转场互相搭配,产生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视觉美感注释: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②[美]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张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③梁启超、胡朴安等:《道家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作者简介]石竹青(1972-),女,天津人,电影学博士,大连民族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 -全文完-。